APP下载

城市公共小型绿地及公园儿童游戏场空间设计

2011-02-05唐莉英

四川建筑 2011年1期
关键词:游戏场边界空间

唐莉英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过去,人们总将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认为游戏是影响儿童学习的因素,然而,现今关于游戏与儿童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其结论都认为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是肯定的。游戏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锻炼感觉、直觉、思维、语言、记忆等能力,培养基本运动技能,还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等,因此,幼儿的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但是在如今城市改扩建过程中,一些儿童游戏空间逐渐消失,尤其是自然的环境,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越来越关注儿童游戏场空间的设计。

儿童游戏场是游戏的载体,游戏场的优化设计对儿童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城市公共空间中小型绿地及公园距居住点的距离较近,数量较多,是人们使用较多的场所。在这些公共空间设置儿童游戏场既能满足使用要求,也能更好的营造城市公共空间。

1 户外游戏的特点

(1)户外游戏受场地限制。如果大家稍微留意,就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家长带着孩子出来玩时,通常会带着一些自己的玩具,然后走到一块相对宽敞,但必须是安全(没有汽车穿过,也几乎没有自行车穿越,甚至没有大孩子打闹)的地方,让孩子玩耍。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人们对专门的为儿童设置的游戏场所有强烈的需求,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场所很少,只能在一片不适合玩耍的地方选择出相对较好的场所来使用;另外就是为儿童考虑的游戏设施太少了,通常是自己带着玩具出来玩,使游戏活动相对贫乏。有这样一个画面:在某个公园里,父亲坐在椅子上,翘着腿,让女儿坐在脚上当跷跷板。还有就是安全要求。

(2)户外游戏受气候、季节的限制。在下雨天或烈日高照的时候,户外游戏场即便再有吸引力,也不会有孩子在里面玩耍。人们总爱在气候宜人的季节、时日里到户外享受阳光与清风。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去改变自然规律,所以设计环境时只有尽可能地将恶劣影响减少到最低。如对于夏日的艳阳,可以作好绿化,为游戏场遮阳,引导风向,利用四季的变更让人们感受自然。

(3)户外游戏受时间的限制。不同年龄的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通常学龄前儿童白天在大人看护下活动,更多的是没有上幼儿园的孩子;而上学的儿童主要是晚饭前后活动。一天中,儿童活动的时间各不相同,学龄前儿童活动时间一般是上午9:00~11:00,下午3:00~6:00。随季节不同,时间会有所调整,如夏季,人们通常会晚点带孩子出门,以避免中午的烈日或在晚上活动;而冬季则会提前一些,冬季天会黑得早些,而且在好天气的时候可以多晒晒太阳。在假日和假期,活动时间会明显增加。

(4)户外活动时,儿童会明显地表现出喜欢凑热闹的行为。这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也是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吸引。作为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所以也会刻意的将孩子带到有小朋友的地方玩耍,而且家长们总会喜欢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如果是老人还喜欢拉拉家常,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地加强了联系,而联系的纽带就是孩子。所以在环境设计时,要为这种聚集的活动考虑适合的空间,包括大人和儿童的聚集(共同参与游戏),或是儿童的聚集(游戏、聊天等)、或是大人的聚集(聊天)。

(5)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较小的儿童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儿童玩耍,而大孩子通常不喜欢和小孩子玩。所以在设计游戏环境时,最好能让年龄相仿的孩子共同参与,年龄相差太大的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及能力不同,提倡分领域活动。

(6)户外活动时,儿童总是只关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任何新奇的东西都会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儿童对某一样东西的关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 儿童游戏场空间设计

2.1 儿童游戏场的使用人群

儿童游戏场的使用人群具有多样性,并非仅仅是儿童。它包括儿童、成年人、老人和残疾人。

2.1.1 儿童

儿童是儿童游戏场的主要使用者只有了解了有关儿童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行为特点等各方面,才能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为儿童培养提供帮助。反过来说,优质的环境能引导儿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另外,儿童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儿童的行为则是外显的。所以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会对游戏场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不同,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活动能力。设计中需注意:

(1)空间组织要反映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活动的特点。

(2)不仅满足儿童活动的需要,也能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

(3)体现活动的价值。

2.1.2 成年人

在儿童游戏场中,不能忽视成年人的活动。他们在这里的活动主要是看护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或者与儿童共同参与游戏;另外就是他们自己的集会、休息等活动,这类活动通常是伴随看护而进行的。所以设计中应考虑:

(1)为成年人安排适合的聚集区和座椅,便于看护儿童;

(2)有成年人与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和空间,如一些体育活动,乒乓球、双杠等。

(3)游戏场具备相应的公共设施,方便成人使用。

2.1.3 老年人

其实,在儿童游戏场的使用中,最多的除了儿童,可以说就是老年人了。因为白天孩子的父母们去工作,没有时间陪他们玩耍,一般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和保姆照看他们。所以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儿童和老人使用。另外还有一些没有带孩子的老人,也喜欢使用这种公共空间。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舒适的环境,还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活动,尤其是孩子们的活动。所以在游戏场环境中要考虑老人的使用。

(1)看护儿童的老年人的活动区一般与学龄前儿童的活动区结合布置,但要与较大年龄儿童的运动区分隔,避免孩子嬉闹的干扰和冒犯。

(2)要注意老年人的行为特点,他们行动不如成年人灵活,精力不如成年人旺盛,在设计中满足他们的使用。如坐椅应有靠背和扶手、步行道的坡度不宜太大,表面应该平整、不打滑、不眩目。

(3)满足老年人的心理要求。一般老年人喜静,会选择较安静、边缘的空间,可以与儿童游戏场静的区域结合布置。

2.1.4 特殊人群

在设计中,人们通常按正常人的标准去设计环境,因为他们占社会人数的大部分。而忽视了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尤其对儿童游戏场的使用。有些发达国家在重视儿童游戏场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了残疾儿童游戏场。使残疾儿童也能享受到如正常儿童一样游戏的乐趣。这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所以在进行儿童游戏场设计时,尽量考虑这类儿童的使用,参照无障碍设计为他们提供方便。

2.2 儿童游戏场的空间构成

通过对游戏场空间分析,可以将儿童游戏场空间的构成总结为三要素:边界、入口和内部。

2.2.1 边界

对城市儿童游戏场而言,边界是指使游戏场与其他外界空间分隔而独立存在的维护形式。任何边界都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对内围护的功能,二是对外防范的功能。儿童游戏场的边界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除此之外,还与儿童的特殊性有关。

(1)儿童在户外玩耍,首先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从城市的范围来看,小型绿地或公园包围在城市的交通网络中,要到达游戏场就得穿越交通,对于安全意识薄弱的儿童而言,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儿童游戏场的边界可以起到防范的作用。

(2)从儿童的活动特点来看,儿童在玩耍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外界环境好坏的判断,不容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多的反应。所以在由边界围护而成的游戏场地中进行活动,不会受太多外界的干扰,诸如噪音、机动车穿行等。

(3)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儿童总对新奇、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喜欢寻求刺激。边界不仅可以创造出满足其探险心理的空间,也可避免儿童的活动超出看护的范围,造成意外。

2.2.1.1 边界形式

城市儿童游戏场边界的处理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墙体围护边界。包括实墙与镂空两种形式。实墙通常是砖砌实墙,这种形式使用不多。经常会结合透空的围护一起形成边界。镂空围护边界的形式较常见,在成都地区,一般公园都有围护设施,只是材料不同、样式不同。使用的材料包括砖石、金属、木材等不同材料。

(2)植物围护边界。一般用于单一、小型的游戏场地。因为植物较之前两种围护,其围护性能大大降低,但能产生空间界定感。

(3)设施围护边界。对于小型的儿童游戏场,在游戏场的周围设置座椅可以起到边界的作用。如成都市九里堤公园中的游戏场地,规模很小,其边界维护除了铺地的不同,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放置在场地周围的长椅。

(4)地形高差形成边界。当游戏场是某块公共绿地或公园的一部分时,地形的高差可以产生围护,同时形成一些休憩环境,方便对儿童的看护。

(5)不同界面边界。不同的界面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形成领域。

2.2.1.2 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1)一般采用通透的边界,即不阻挡游戏场外的人的视线,使游戏场外的人可以看到游戏场内部。能吸引儿童或家长带孩子来。

(2)体现游戏场的意象,使人生成对环境的认知。即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这样一个信息:这里是儿童的天地,而不会对个人的认知地图提供有分歧的信息。

圩堤在汛期防洪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特别是在98特大洪水后,江西省实施了多项堤防加固整治的工程措施,这使得堤防的防洪作用更加显现。

(3)牢固、安全。

(4)考虑周边环境。如在必须穿越城市交通才能到达的游戏场,设置人行道,通行时间要满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行动较缓慢的特点。

(5)易于管理。

2.2.2 入口

入口是进入游戏场的通道。既有其功能要求,又有景观要求。入口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进入,影响游戏场的使用及受欢迎程度。所以在进行入口设计时,要注意:

(1)能吸引儿童的目光,使他们想进入。

(2)容易到达。既指交通上方便到达,也指安全上容易到达。在可能的情况下设置多处出入口,场外设置人行横道。

(3)避免在游戏场唯一的入口处过多地布置那些频繁使用的设施。如在入口处设置坐凳、斜墙等休憩设施,就会引导人们到这里休息的行为,却防碍了人们进入游戏场。因为从人们一般的心理习惯来讲,坐在这些地方的人给进游戏场的人带来不安。

(4)可以设置有说明性文字的公告牌,也可作为布告牌。

2.2.3 内部

内部是相对于外部而言的,是一个完整的游戏场所具有的空间。在内部,游戏场由开敞空间、过渡空间、隐藏空间和连接空间组成。

(1)开敞空间——即游戏场中的中心部分,活动集中的地方。

(2)过渡空间——游戏场里的中性空间。

(3)隐藏空间——即游戏场中的小尺度空间,如袋状空间,孩子们多为袋状空间所吸引,他们常常在那些并不是有意为他们设置的空间,如废旧的箱子里,灌木丛的凹围带里,进行各种游戏。或者在一个设计巧妙的连接体系中,错落有致的转角、凸凹变化的墙壁、高低不等的台阶,都可以考虑作成这样的袋状空间,为孩子们提供各种玩耍的方便。例如,它们可被当作监牢、别墅、船、或者随便什么异想天开的东西。此外,这些袋状空间还可以成为孩子们乐意寻求的世外桃源,在这些地方,孩子们可以安安静静地玩堆沙垛,聊天,或者干脆坐下来休息休息。

出于安全考虑,保护私密性的屏蔽物只能是部分的,即在保证小孩可以被看到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分隔感。任何一个设计给孩子躲藏的小空间还应足够大,以备紧急情况下大人可以进入。

(4)连接空间——以上三种空间的联系部分。

如果将一个儿童游戏场从各种联系中拿出来,内部就是所有的构成之和。将这四种空间对应归结为A、B、C、D四种空间类型,那么,一个游戏场内部就会因不同的组成方式,形成不同的结构。可形成以下几种游戏场结构:

A(开敞空间)+B(过渡空间)+C(隐藏空间)+D(连接空间)

A(开敞空间)+B(过渡空间)+D(连接空间)

A(开敞空间)+C(隐藏空间)+D(连接空间)

A(开敞空间)

从以上四种组合模式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游戏场,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必须具有的是一个开敞空间,即活动场地。因为哪怕仅有一块空地,孩子也能发掘出游戏的乐趣。所以开敞空间是游戏场的核心空间,也是儿童集中活动的空间。这也是现实环境中最常见的游戏场构成形式。

各种空间模式对应不同的活动内容,总结如表1。

?

2.3 儿童游戏场的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就是将空间中各项内容恰当地安排布置。如前所述,构成游戏场的内容很多,如何将它们安排好,将影响游戏场的成功与否。对于儿童游戏场空间,合理的组织方式是以满足儿童及其活动的特点为基础的。根据行为-环境的理论,由儿童在游戏场的活动来组织空间。

在游戏场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游戏行为。概括来说,这些活动可分为动、静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动半静的三类。对于这三类活动,对应的人群一般为:

动——大于2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

静——婴幼儿、老年人;

半动半静——成年人、休息的儿童、不能自主活动的儿童。

在组织空间时,既要使空间有所分隔,又要使它们保持连贯性。更重要的是符合人们行为及心理的习惯。

根据游戏场不同的形态,总结出两种组织模式,线形组织模式和环形组织模式,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1)线形组织(如图1)。线形组织的游戏场一般是在狭长的空地上具体形状多样,如矩形、L形、弧形等。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们从入口进入游戏场后,一般由一条行进路线控制空间组织,所以在安排布置时,宜将活动量大、对人影响较大的游戏活动空间设置在端部,这一区域可以视为开敞空间;而入口处的空间则为婴幼儿及老人准备,可以视为隐藏空间;当然,婴幼儿必须由大人(成人、老年人)带领,所以要考虑大人的休息空间,这一区域可以视为过渡空间。各部分由道路系统即连接空间组织起来。

(2)环形组织(如图2)。当游戏场形态为块状时,较多使用这种组织模式。外围布置适宜静态活动的空间,如安排休息长凳;经过过渡空间到达开敞空间,过渡空间安排半静半动的活动,如沙坑、秋千等。在场地的中心地带布置活动集中的开敞空间。各空间的联系有不同的方式。在公园中常见的是自由灵活式的园路布置,多为曲线。

图1 线形组织

图2 环形组织

(3)两种组织模式结合的方式。当游戏场就是整块绿地或公园时,规模较大,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更为丰富的儿童游戏场。

儿童游戏场空间由边界、入口和内部构成,其中有许多具体的构成元素,但每个游戏场不一定具有所有的内容,视规模和用途而定。其空间组织以活动为依据,分为线形组织和环形组织,并应利用边界、游戏设施、色彩和尺度等强化其空间意象。

[1]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方咸孚.居住区儿童游戏场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林崇德.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M].北京出版社,1982

[4]郑强,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5]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俞国良,王青兰,扬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游戏场边界空间
林间游戏场
拓展阅读的边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在我们的秘密花园, 只需安心做一个孩子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下棋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