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规划角度探索新民居建设

2011-02-05卢继红魏慧玲

四川建筑 2011年1期
关键词:民居整治垃圾

卢继红,魏慧玲

(焦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焦作454152)

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新民居建设规划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而且也将带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

1 新民居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1.1 新民居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民居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形式[1];整治村容村貌,整理废旧坑塘和露天粪坑,打通乡村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措施、排水沟渠及垃圾点,合理规划公共设施等;整治后的村庄要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1.2 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我国的城市化具有后发和赶超的性质,如果仅依靠市场自发成长,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间会很漫长。为了加速推进现代化,采用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导,通过多种形式扶助和引导发展并取得成功。

在新民居规划建设方面,同样应该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统筹配置资源,实行一定程度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扶助农村现代化发展。贯彻一系列的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等法规。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投资机制。

新民居规划应当重视民众参与,提高规划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克服设计的过度理想化,提高规划的质量,较好地体现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避免随意性,为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2 新民居发展策略

2.1 重视城乡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城市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无限度地扩张则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在充分发挥城市优势的同时,带动乡村的进步,使城乡协调发展。

2.2 新民居的规划应当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现代村镇的空间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要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布局[2],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要把握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合理确定新民居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2.3 合理确定新民居发展空间

一方面要考虑扩张的地理方向,基本农田;另一方面要考虑本身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在规划中重视交通规划,完善的交通系统可以降低城市的聚集性对工业的吸引力,使得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效果在小规模地区体现。

2.4 新民居的规划建设宜简洁明快

新民居未来的发展应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调整,以求规划更符合实际。同时要注意房屋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应吸收当地民居的传统特色,使之具有“乡味”;建筑用材尽可能使用当地建材。建设既要具有时代特征,又要保持乡土气息。

2.5 规划要尊重建设的客观规律

满足实际需要,反对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不要盲目拆除房屋,不搞大拆大建。以改善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 共性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3.1 道路规划

现阶段新民居多是在农村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道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

(1)缺少硬化路面,缺少必要的照明设施。缺少道路绿化;(2)缺乏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缺少必要的交通标志,路面缓冲设施和交通信号灯,存在安全隐患;(3)过境路路基远远高于村庄内部宅基地标高,没有系统的排水设施,降雨时极易形成内涝;(4)路网规划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多采用单一的方格式路网结构。

新民居道路整治技术要点主要有:

(1)硬化路面宽度,构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统,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并且要根据当地降雨量计算确定其断面;(2)道路标高应统一设计,要低于两侧住宅基地场院标高,人流密集路段应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保证安全;(3)主要道路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锐角应大于45度;(4)避免过境路穿越,必须穿越时,两侧建筑物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标识[3]。

3.2 给水规划

现状给水问题主要体现在:

(1)饮水安全性差,由于环境改变、人为因素以及水源安全防护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饮水不安全;(2)水文条件较差,气候变化导致河流及地下水减少造成居民饮水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给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实现集中给水,加强对水源的卫生防护,水源周围20~30 m范围内综合整治环境卫生;对于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建造人工水窖收集雨水,作为补充水源。

3.3 排水规划

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随意排放,排水沟为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并通过下渗方式进入地下水系统,大大影响了饮水安全。排水系统不完善还表现在村庄竖向工程方面,住宅、庭院基地标高任意设置,没有与村内道路、排水沟统一考虑。

农村排水整治措施主要有:

(1)整治排水工程,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污水通过氧化塘生物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沟渠或农灌;(2)排水沟渠要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3)竖向工程要统一考虑和设计,严格限制宅基地标高任意设置。

3.4 垃圾收集与处理

不科学的垃圾处理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许多农村都没有集中的生活垃圾堆放点,垃圾随意堆放,经过简易处理的垃圾,也往往是填埋在没有经过地质条件论证的土坑里,并造成土壤污染。新民居垃圾收集可采用“户收集—村集中—乡处理”的模式。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做到防雨、防渗,保持周围环境整洁,与村容村貌相协调。如果新民居内需要设置垃圾填埋场,应在上位区域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经过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后方可设置(如图1)。

图1 环保型垃圾填埋工程设计示意

3.5 生态建设及环境整治

新民居的生态建设主要指:充分利用路旁及宅间空地,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多种新型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和煤炭,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作为禽畜饲料,有机生活垃圾还田或作为禽畜饲料,重视资源循环利用等。

新民居的环境建设:要注重环境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公众性,不宜刻意设置大型集中公共绿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尽量利用现有山林等进行绿化布置,以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融的田园风光(如图2)。有条件的村庄还可以结合村内古树设置小型的绿地,建设休闲小广场。

图2 田园风光新民居设计示意

3.6 防灾减灾规划

新民居防灾减灾规划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涝方面的规划措施。在新民居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灾隐患;要根据新民居周围的地形地势,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减少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给村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新房的建设要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学等公共建筑要避开存在地质隐患的地段。

新民居规划建设的其他方面,如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特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切合实际的可行性方案进行规划和指导[4]。

4 结束语

新民居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自我完善,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可持续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

[1]方明.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整治[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张国兴.村镇规划[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3]朱建达.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吴远彬.新民居建设实用技术丛书[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民居整治垃圾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专项整治
垃圾去哪了
民居智库
专项整治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