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功能转型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

2011-01-27王连明徐志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圈知识经济供应链

王连明,郭 骧,龚 兵,徐志明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功能转型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

王连明,郭 骧,龚 兵,徐志明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文章基于知识供应链模型与知识经济圈发展的现状,构建了全新的知识经济圈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系模型,并根据模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圈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转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圈内企业和社会提供资源、信息等多元化的服务。

知识供应链;知识经济圈;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服务

知识经济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区域经济学术语,它指的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基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将知识创新与技术转化相结合,逐步聚集和发展起来的产业地带,如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和大学科技园等。知识经济圈内,主要集中了一批利用知识和技术进行创造性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如: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传媒企业、图文制作与印刷企业、高科技企业、计算机软件企业等。

知识经济与创意经济聚集区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城市产业转型与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经济凸显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知识重要来源和传播机构,高校在知识经济圈中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大学成为新的知识经济圈的核心,而作为大学知识源泉与动力的高校图书馆成为知识经济圈的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大学与知识经济圈的良性互动,给高校图书馆为知识经济圈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平台。

1 知识供应链模型与高校图书馆服务

在探讨知识经济圈与高校图书馆的互动关系过程中,知识供应链模型可以用来对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利用进行有效的阐释。

“知识供应链”最先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 Project.NGMP.1995)提出,是指通过需求与供应关系将知识的供应、创新、传播、使用等过程的相邻知识节点联系起来,把概念转化为知识化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一个功能网链。[1]C·W·Holsapple和 M·Singh(2001)提出系统化的知识链模型(Knowledge Chain Model),该模型主要内容为:知识链的主体部分包括了五种初级活动和四种高级活动。五种初级的知识活动为: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四种高级的知识活动为: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知识链的产出就是知识。在两者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竞争能力,组织敏捷性,商业名誉和创新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2]

在国内,近年来有学者关注知识供应链模型与图书馆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王晓文等(2008)将知识管理理论和图书馆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管理策略;刘岩芳(2007)基于知识供应链概念,分析了知识管理与知识供应链的契合之处,提出在图书馆管理中,要发挥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黄良燕、詹庆东(2009)构建了图书馆知识供应链集成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运用知识供应链理念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建议。上述研究探讨了知识供应链在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分析角度大多是从图书馆自身知识管理角度进行分析,并未将图书馆与知识经济圈中的其他参与者,如企业、政府、民众(消费者)等整合起来探讨知识供应链模型发挥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高校图书馆与城市知识经济圈中的企业、社会、民众等多方参与者的互动关系,笔者对传统的知识供应链模型进行修改完善,构建了全新的知识供应链模型:知识经济圈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系模型(图1)。在知识经济圈中,知识创新型企业所拥有的内外部知识与作为知识源的高校图书馆拥有的知识、信息进行互换、循环运动。企业从自身需求出发,从图书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而图书馆也根据企业的知识需求,对自身的知识、信息储存进行更新与完善。企业通过与图书馆的知识交流与互换,获得丰富的知识与创意,进而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应用于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中,最后,企业将知识的最终产品通过销售渠道出售给消费者,完成产业链上的一次循环。

2 图书馆与知识经济圈互动表现形式

2.1 营造城市知识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高校图书馆是城市创新潜力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Van Geenhuizen认为,拥有关于新技术的知识是当今城市和地区获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3],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市必然是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其主要表现模式是知识经济圈,而其中的大学图书馆及大学的丰富知识资源成为其主要的载体。在知识经济圈中,高等学校凭借其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和学术科研力量,能营造知识经济发展的氛围,目前国内许多知识经济圈和产业带建立在各主要大学附近,形成以大学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

2.2 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为知识经济圈提供智力支持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知识与创新的力量决定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取向与最终成败。知识创新型企业的决策项目的论证、投资、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应的知识积累与技术转化。快速获得、大量汇集、准确处理、高效利用知识与技术成为现代知识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对于知识经济圈中的企业而言,高校图书馆成为其获取知识与技术支持的重要来源与途径。

图1 知识经济圈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系模型

纵观我国各大城市知识经济圈的发展,都离不开高校图书馆丰富知识与技术资源的支持。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借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所拥有的丰富的图书和信息资源,获得了巨大发展。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拥有的图书和信息与技术资源的依赖;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充分利用了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拥有的图书和信息资源等。总体而言,大学的图书馆发挥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对于城市知识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2.3 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知识经济圈的一部分

在知识经济圈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系模型中,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本身已成为知识经济圈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这与我国高校支持经济圈内产业发展,形成以高校为核心,辐射到周边产业区域的实际状况相符。

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系统是知识经济圈产品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高校图书馆大量的文献采购,推动了经济圈中的设计、出版、印刷、包装、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并且形成与图书馆密切相关的产业链,促进了知识经济圈中相关产业的聚集,形成聚集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图书馆发挥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与经济圈中的相关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知识经济圈的发展。

2.4 汇聚科技信息,促进成果转化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信息对于知识经济圈中企业的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等环节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汇聚、开发与利用科技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扮演着科技成果转让和科技咨询等中介角色。高校科研部门将科技信息提供给图书馆,图书馆经过整理、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平台将信息发布,并且与企业建立沟通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5 融入知识经济圈,图书馆服务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

图书馆并非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在知识经济圈中,高校图书馆随时随地都与外界有着信息交换。知识经济圈及其中的企业需要高校图书馆资源与信息,而高校图书馆也需要企业和社会。通过了解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其服务的企业和市场,选择对生产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高新技术研究课题作为科技信息开发的方向,并有效地搜集、整理、提炼技术资料,提供给地方政府与企业,充当科技决策与管理的智囊团和思想库。通过双方的互动,图书馆及时补充企业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增强了图书馆服务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图书馆的创新意识。

3 推动高校图书馆为知识经济圈服务

在知识供应链模型中,高校图书馆是连接企业与社会、高校、市场的知识中介和桥梁。因此,知识经济圈的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从根本上实现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转型。图书馆应该为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市场拓展、产品竞争、信息竞争提供国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领导决策、科技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等全方位的信息。

3.1 转变服务观念,由被动式服务转为主动、开放式服务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认为,图书馆只接待高校读者,在高校人员、资金和服务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开展被动式的服务,缺乏主动和开拓意识,缺乏主动为知识经济圈和企业服务的意识,导致图书馆忽视经济圈和企业的需求,服务质量和意识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圈与知识型、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把图书馆内的“死信息”变为“活资源”,把等待读者借阅的“静态服务”改变为主动融入经济圈与企业的“动态服务”,充分了解经济圈中各企业发展的需求,大力改革机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主动为企业、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周边经济圈的良性互动发展。

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为支持“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充分利用该校的学科优势和资源,创造性地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文献资源库。如:汽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筑信息门户、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服务平台、馆藏世博图书、建筑科技与市场数据库等,为该经济圈中的相关企业及本校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3.2 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知识经济圈资源中心

在知识经济圈中,高校发挥着知识引擎的作用。而图书馆则是高校的资源中心和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与经济圈中的其他部门相比,文献信息资源具有绝对优势。高校图书馆资源具有馆藏丰富、门类齐全、专业性强、利用率高、富有该高校特色与城市区域特色,以及更新迅速等特征,可以成为知识经济圈稳定的信息来源和基础。而且,随着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图书馆有条件建立针对不同的学科、行业的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知识经济圈内的各企业、社会个体进行密切的连接,全方位服务经济圈中的各经济实体。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知识经济圈都是以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为资源中心的。例如:美国硅谷地区在建立之前,就形成了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的图书馆为中心的情报资源体系,硅谷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些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科技信息和情报,才得以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与科技成就。

3.3 针对知识经济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依靠大学的学术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知识经济圈致力于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了能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可以针对知识经济圈与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最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这方面,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与附近的知识经济圈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

例如:2008年,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享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签约。依照协议,郑州大学图书馆为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提供文献借阅、资料查询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及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服务。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大楼图书馆不仅为南工大的师生服务,同时也为入驻南工大国家大科技园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书刊借阅、科技查新、特色馆藏资源共享等服务。

3.4 帮助企业建设网络信息咨询系统,开展咨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利用与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可以在充分了解知识经济圈及企业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同时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内为其建立企业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高校图书馆针对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依托校园网,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一个有效的服务方式。首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信息开发的重心由传统的信息服务转移到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上。其次,明确信息开发服务方向,加强针对性,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情况,及时制定和修订阶段性的信息工作重点,及时调整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及时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可以送信息上门,也可以吸引用户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来直接利用网上信息,或帮助用户实现家庭联网。再次,可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共同建立题录型数据库、专题文献信息数据库等,进行文献信息传递服务,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实现电子信息资源共享,为地方经济创造更大的效益。[4]

3.5 针对知识经济圈,规划高校图书馆资源发展

基于为知识经济圈服务的理念,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具体而言,应针对该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高校学科优势,根据本地经济圈和企业发展对信息需求情况,收集有关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为知识经济圈的发展提供特色化服务。[5]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针对杨浦区与同济大学合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区域发展规划,依托本校的学科和资源优势,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符合该知识经济圈内企业的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库和平台。这些数据资源库和信息平台包括了建筑设计、图文设计与输出、新能源、地区交通工具、机械与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以及信息、电子等辅助产业等诸多领域,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产、学、研”三结合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3.6 拓宽服务范围,构建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依据知识供应链模型中高校图书馆与知识经济圈中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原理,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应改变只提供文献查询服务的传统服务模式,针对经济圈整体发展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多元化的服务模式。这些服务形式包括:举办讲座、培训班、信息发布会、产品展览等。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经济圈中的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是知识创新型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最佳场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其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技术,为企业员工开展创新意识、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专门培训,改善员工的信息意识,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开发并利用竞争情报的能力,最终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商业竞争。

高校图书馆作为储藏知识与传播文化的公共空间,亦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召开信息发布会、举办企业、产品展览等方式为知识经济圈提供服务。

4 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动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知识经济圈和产业带的发展。而这些经济产业圈大多以高等学校为核心,以知识和信息的利用与转化为特征,呈现出组团聚集式的发展模式。这不仅为高校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支持与服务知识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挑战和转型的动力。

在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理论建构方面,知识供应链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图书馆内部管理,同时也为我们研究高校图书馆与知识经济圈、市场、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可以信赖的模式。在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转型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图书馆与知识经济圈、企业和社会的服务边界问题。一方面,图书馆不能延续传统的被动式、静态式的服务模式,应积极参与到服务经济圈与社会的活动中来。上文中列举的服务项目只是高校图书馆可提供服务中的一部分,随着图书馆功能的转型,还有更多的服务形式值得探索。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企业与社会的过程中,应该站在整个经济圈,乃至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从长远角度来规划发展与建设模式,而不能盲目迎合经济圈内企业的短期经济目标。图书馆服务边界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每个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1]陈菊红,汪应洛,孙林岩.灵捷虚拟企业科学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94.

[2]C·W·Holsapple,M·Sixth·The Knowledge Chain: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2001,(20):77-98.

[3]李 沛.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茂名学院学报,2006,(2):79-81.

[4] Van Greenhuizen,Marina.Universities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Delft.Geo-Journal,141,(4):369-377.

[5]李娟娟.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6):55-57.

[6] 王晓文,崔 旭,路晓丽.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08,(1):89-91.

[7]刘岩芳.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9):25-27.

[8]黄良燕,詹庆东.基于知识供应链管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2009,(4):78-82.

The conversion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circle

WANG Lian-ming,GUO Xiang,GONG Bin,XU Zhi-ming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l of the knowledge cha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circle,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l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rand-new knowledge economic circle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roles played by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circle and puts forward that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make the conversion from traditional service to actively provid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diverse services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he circle and the whole society.

knowledge chain model;knowledge-based economy circle;university library;service of libraries

G250

A

1006-1525(2011)01-0003-04

2010-07-12

王连明,男,馆员。

(编辑:傅 正)

猜你喜欢

经济圈知识经济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辐射力的计量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