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纯理论性课程的困境及对策——以“语言学概论”为例

2011-01-06姚小烈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论性概论语言学

姚小烈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安徽铜陵 244000)

应用型高校纯理论性课程的困境及对策
——以“语言学概论”为例

姚小烈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安徽铜陵 244000)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进程中,产生了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些应用性不强的理论课程的空间不断被压缩。主要以“语言学概论”为例,探讨了目前纯理论性课程在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可能的应对之策。

应用型高校;语言学概论;困境;对策

一、引言

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十年浩劫”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造成了人才断层,学术真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百废待兴,急需各种类型的人才,尤其是研究型或学术型人才。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本科生的数量还不多,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因而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从事专业研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整个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全国7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600多所属于应用型本科,它们主要是面向地方的院校。有历史悠久的老校,也有“十五”期间的新办校;有师资力量、教育资源雄厚的大学,也有刚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升转的学院[1]。这些应用型大学是扩招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推动者。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类大学的培养目标逐步下移,从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重技术,轻科学;重实际,轻理论的倾向,反映在高等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学校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热衷于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秘书学”之类的实用型课程;学生也只想学些有助于将来找工作的实用性课程,诸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得到几乎所有学生的青睐。在这一大背景下,像“语言学概论”这样理论性、专业性、逻辑性、系统性强的基础学科明显受到学校以及学生的冷落,被逐渐边缘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变得可有可无。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学,教师也因而冷了心,不愿意教这类纯理论性的课程。

本文主要以“语言学概论”为例,就纯理论性课程在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应对之策谈谈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下移,地位尴尬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阐述的是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学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语言学概论”在中国语言文学类(0501)的汉语言文学专业(050101)、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汉语言专业(050102)主要课程中列第一位。可以说“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在理论上是十分明确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汉语专业有一系列语言学方面的课程,语言学概论是其中的先行课”[2](P1)。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何谓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很多学校并未厘清这两个关键问题,而是将“应用”浅薄地理解为“实用”,应用型人才就是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实用技术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多开设诸如“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秘书学”之类的实用性课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像“语言学概论”这样的纯理论性课程受到学校以及学生的冷落,被逐渐边缘化,本来十分明确的定位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相当程度的下降。新形势下培养目标的下移与“语言学概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让“语言学概论”这门汉语专业的“先行课”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大有课时被压缩甚至被应用型课程取代的危险。

(二)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形式也极其丰富,因而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也触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最近几十年,语言学的发展尤为迅猛,各种学说、各种流派层出不穷,涌现了不少边缘的语言科学,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等等,使语言学的触角深入到广袤的领域。可以说语言学是一门常新的学问,总会有很多新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也总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

但是“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建设明显滞后,不能及时地纳入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很多学校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教材,了无新意。例如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基本上是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其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都是结构主义的,但它对结构主义的吸收是支离破碎的,特别是没有反映结构主义在索绪尔之后的发展[3]。另一方面,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只是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其理论框架也并非金科玉律,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足,其他如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功能语言学等流派的观点理应在教材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内容了无新意,几十年来一成不变,又如何能吸引学生?

“语言学概论”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其内容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少重叠之处(见表1):

表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与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目录比较表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同为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学概论”侧重介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宏观地探讨语言的各种理论问题;“现代汉语”则属于专语语言学,关注的是现代汉语本身的事实,解决它本身的现实问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本应呈现一种互补的状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两门课程关于语言的结构知识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重叠的。

(三)教法单一,课堂沉闷

瓦特生在《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在人的一切形式的动作中都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因素。在每一种顺应内都永远存在着一种反应或动作以及一种引起那一反应的刺激和情境。”[4](P94)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源自后天经验,是“刺激-反应”的结果。传统教学理论受这一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响,把知识的传授看成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过程,强调课本知识以及教师的权威性,而忽略了学生在这一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作用。

在目前的“语言学概论”的教学中,主流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师“一言堂”,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其合理之处。“语言学概论”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强,概念定义多,且抽象难懂。初次接触,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理解。这对像“语言学概论”这样的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是非常必需的。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亦是十分明显。在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才是知识获得的主体。单纯教师讲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讲半天”,把知识的传授看成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过程,其结果只能是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学生记得头昏脑胀,手脚发麻;课堂气氛单调沉闷。这样一来教学效果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三、对策

综上所述,当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感兴趣、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应用型课程与纯理论型课程并重,不能有所偏废

在扩招的头几年,高速的发展、扩张让中国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看到了一个做大、做强的机遇,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甚至高职,都追求成为综合性、学术性、研究型的大学。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自我发展的定位逐渐趋于务实,把“要成为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改变为“多科性、应用型的大学”。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一味追高是脱离实际的。但是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片面地强调“应用”,强调“学以致用”,一味压缩纯理论性课程的倾向。这种教学思想貌似正确,其实不然。诚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为主”不是说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还可以培养非应用型人才;即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并非只需开设应用型课程,也需要开设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但是,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广泛的意义与作用[1]。学就是为了用,但是有直接有用和间接有用之分,亦有马上见效与长期见效之别。“立竿见影”的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浅显的小技能。过分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应用性”,于学生而言,不利于他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影响他们长远的发展;于学校而言,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降低了自身的水准。

因而,像“语言学概论”这样的理论性课程建设关键就在于学校对“应用型人才”概念的准确理解,对纯理论性课程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具有清晰的认识。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校不应该将自身仅仅定位为社会的“服务站”,趋附社会一时的心理和要求,而应该目光长远,有所坚持,不能降低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应用型课程与纯理论型课程并重,不能有所偏废。

(一)加强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教材的建设千头万绪,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我从以下两方面谈谈浅见:

1、准确定位

在现行的高校分类定位研究中,我们一般将高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和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定位也自然不同,对待理论的态度也有所区别。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则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对于理论的要求是“够用”[5]。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的水平有所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各异,而这些区别理应在各自采用的教材中有所体现。就“语言学概论”来说,如果北京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乃至自学考试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体系自然是不合适的。我们要“因才施教”,学生的水平不同,对他们的要求自然也不同;我们还要“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必然要在教材中得以体现。

应用型本科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必须要与学校的定位相一致,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一种语言学理论,只要把它交代清楚了就可以了,无须将其来龙去脉、构成学派一一展开,深入探讨。关键在于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2、丰富内容

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对语言的研究亦是如此。各种不同语言理论的涌现,各种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产生,简单地来说,正是选取的研究语言的不同角度的产物。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只是其中一种理论而已,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也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应该将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流派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到我们的教材中来,让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认识语言,也让我们今天所讲授的《语言学概论》有别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然,基于“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性质,这种吸收也只能是一般性的介绍,语言要简练,篇幅要适量,要融入到整个教材的体系之中,而非另设章节,深入介绍。

此外,在尽可能吸收最新的语言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尽可能地降低深度,增加广度,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尽可能地丰富语料,尤其是增加汉语以及汉语方言的语料,增加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新词新语,使理论能与学生的语言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法

如果说强化“语言学概论”的地位、加强教材的建设非一朝一夕可竞其功,那么改进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力所能及的,并且在短期内可以初显成效。

1、以学生为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6]“语言学概论”理论性强,要使教学内容有条理、有系统,教师的讲授就必不可少。但是教师单向的机械灌输往往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知识建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语言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授人以鱼”;更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授人以渔”。

2、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大多抽象难懂,学生初次接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作为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它覆盖了语言学的各个方面,内容量大,涉及面广。但是“语言学概论”的课时量却明显偏少,且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要解决难度大、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一方面,课时少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口若悬河从头讲到尾,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尽量少讲;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学习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改变学生对教师、教材、课堂学习的过度依赖,从而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课堂效率。

四、结语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取得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70-74.

[4]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5]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 -11.

[6]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7.

Troub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ationalistic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Taking“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as an Example

YAO Xiao-li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Tong ling University,Tong ling2440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elite education”stage to“popular education”stage,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set up in China.These universities often emphasize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some rationalistic courses have been compressed continually.In this paper,we will discuss troubles of rationalistic courses such as“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in applied universities and offer some possible countermeasures.

applied universities;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troubles and countermeasures

G642.3

A

1009-9735(2011)04-0053-04

2011-06-01

铜陵学院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tlxyrc04)。

姚小烈(1978-),男,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教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成语法学、汉语方言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性概论语言学
读者心声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育儿必读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