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11-01-06王晓艳李道芳李德才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模块化应用型物流

王晓艳,李道芳,李德才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王晓艳,李道芳,李德才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物流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的确定,以及模块总体架构的设计,构建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能力;能力要素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表现为:教育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学生除掌握适用性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外,还要有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属性,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两个环节统筹考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紧紧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塑造和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就是变“知识输入”为“能力输出”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转变。本文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际,以合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例,对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构建,探索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

(一)模块和模块化的涵义

“模块”是指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是最小的教学构成单位。模块具有可重组性和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能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模块可定性(内容)和定量(学分)地描述,还能够被评判。

模块化首先要求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要适应从“专业课程”到有功能性单元“模块”的转化,并随之带来教学内容的新构造。在此过程中,像授课、练习、实习、学术考察及研讨会等教学活动将按照特定主题归纳成为独立的单元,即模块。模块内容的构成取决于该模块对整个学习的作用。在进行模块构成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使学生经过该模块的学习就能够获取部分能力,如专业、方法、系统及社会能力。这样,我们就必须把传统的“哪些内容我要讲授”(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改变为“哪些能力应该是经过教学后学生要获取的”(以能力输出为导向)。在模块化教学中,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由一个或几个模块来支撑。

(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个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是由许多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又由若干教学活动组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下: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在行业领域中深入调研专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再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体化为能力要素,针对每个能力要素确定其对应的知识点;对能力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能力单元,然后对各个能力单元及其对应知识单元(知识点的组合)进行封装形成“模块”,通过若干个相关模块的灵活组合构成模块化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示意图

二、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例

(一)物流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调研分析

合肥学院管理系于2010年暑期对安徽及周边省市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结果如下:

1、企业对各类型的物流人才均有需求,但需求量上差异较大。72.6%的企业对仓储管理人才需求较为迫切,67.4%的企业对采购人才有需求,对物流系统规划人才和物流配送人才的需求均为23.2%。

2、企业认为高校应加强对物流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65.3%的企业认为实践能力最重要,20%的企业认为专业理论知识重要,80.0%的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快胜任物流工作的原因是实践经验不足。可见,企业和社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对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以上调研,我们认为国内及安徽省物流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均相对比较缺乏,尤其是应用型、能力型物流人才更为短缺。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符合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同时也要体现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2]。由于物流行业跨度较大,所以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按照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对物流人才的调研情况,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物流系统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够在企业物流管理岗位、物流企业经营以及相邻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物流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细化和落实,是对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物流管理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我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如下:一要具有国际视野、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诚信道德等综合素质,这些是从事物流行业工作的个人品质保证;二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包括丰富的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这些是提高社会适应性的保证;三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如物流信息的获取能力、供应链的统筹能力、物流技术的运用能力等[3]。

(三)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的确定

1、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确定思路

首先是确定定位的专业岗位群;然后,对岗位群的专业能力需求和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结合本科教学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专业能力;将专业能力进一步细化分解成相应的能力要素。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合肥学院物理管理专业定位的岗位群有两大面向:一是面向物流企业,二是面向生产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中的物流管理岗位。

2、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物流的系统性、社会性、全球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非常强调人才的实际运作、现实操作、协调管理和战略决策的能力,而且还要求把这种能力渗透到物流的各项职能中去。根据物流岗位群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我们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六大专业能力,即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能力、物流运营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能力和物流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梳理、细化分解成相应的能力要素,二者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对应关系表

(四)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架构设计

针对上述六大专业能力和具体的能力要素,我们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架构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本模块化方案从学期设置、教学内容、模块课程、模块内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重点进行了改革。一是改革传统学期制,增设认知实习学期,将现有的“八学期”改为“九学期”,让学生在认知实习岗位上,感受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使学生对以后专业模块的学习有更多的思考,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方向;二是优化和整合了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实行课程模块化,打破了原课程之间的界限,整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做到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管用,专业知识能用;四是树立课内外相互衔接的大教学观,有机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五是调整课时比例,增加实践课时,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方案中第一至四学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部分专业模块;第五学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第六、七、八学期主要在校学习专业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第九学期到企业进行实训,结合实际完成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方案中除了所有的专业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中均设了实验或实践环节外,还增设了独立的实践和实验模块。如“物流综合模拟实验”模块是在学校实验室进行软硬件操作,系统地完成物流综合实验;“物流调研与专题研讨”模块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合作企业中开展专项物流项目调研,真题真做,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模块设计的基本原则

1、学分和学生学习总量。每一个模块一般为3 -6学分,1个学分对应28学时的学习总量(学习总量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时间花费,是计算学分的依据)。如“物流工程”模块的学分若为4,则该模块的学习总量为112学时。

2、模块描述。模块通过“模块描述”组织教学,检查考核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模块描述首先强调培养要达到的实际能力,并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实施。模块描述应有标准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一般说明。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规模、学分、教学方式、类别归属、水平等级、在教学计划/学期中安排的位置、开课周期、授课教师等。

(2)模块的作用。包括学习目标/应获得的能力、教学内容、参考书目、考试形式/成绩证明等。

(3)模块阶段性描述。包括需要的先导知识、模块适用人员范围、对其他及后续模块的作用等。

模块名称应该具有表现力,模块的学习目标应尽可能与之相适应。

3、模块中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每一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可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有授课、

(一)跟踪专业发展,保持模块和模块内容的开放性和先进性

练习、实习、实验、团队学习、研讨会、演示报告等。模块中授课学时与自主学习学时的比例可以灵活调整,在基础阶段,授课学时可适当多安排一些;在后续阶段,授课时间可逐渐减少,自主学习等其他方式的学习时间将逐渐增加。理论性较强的模块可以采用20:8(20个学时为理论授课学时,8个学时为自主学习学时),专业基础模块可以采用16:12,专业模块可以采用14:14,专业选修模块可以采用10:18,实践、实习模块可采用8:20。对学生学习的管理与考核大多模块采用“N+2”方式,即教师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负责。

4、模块负责人的确定。每一模块的教学活动可由一人或多人完成,因此要确定每一模块的负责人,由他(她)负责该模块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协调和执行。

三、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思路

为了确保模块的教学内容能反映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学院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物流专家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勇于探索,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在实施过程中,紧跟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需求,不定期地对模块及对模块内容进行调整,使得模块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专业发展现状,并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制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描述

制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描述是模块化人才培养实施的关键环节。模块描述首先强调培养要达到的实际的能力,并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实施。在这种能力为导向的授课过程中,模块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学科体系,应随着社会对物流人才能力的不同要求而柔性地调整。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模块化教学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项目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3]。

(四)分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不断完善模块化教学

在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地对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根源所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在教学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达到创新,不断完善模块化教学。

[1]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

[2]杨淑萍.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7下):104-105.

[3]李德才,李道芳,赵丽超,等.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及培养方式刍议[J].中国市场,2010,(23):19-21.

Research on the Modular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WANG Xiao-yan,LI Dao-fang,LI De-cai

(Hefei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emerging major.Through determin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specification,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ability factor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and design of overall framework module,the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modular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which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 ability,explore“high level,applied and international”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

applied undergraduate;modular teaching system;professional competency;ability factors

F50-41

A

1009-9735(2011)04-0044-05

2011-04-29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物流管理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0935);合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基于能力的应用型高校联盟物流管理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10jyzd15);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研究”(10YJA 880057)。

王晓艳(1970-),女,安徽泗县人,合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李道芳(1955-),男,合肥学院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企业管理;李德才(1963-),男,安徽濉溪人,合肥学院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学。

猜你喜欢

模块化应用型物流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模块化住宅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