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策略分析

2011-01-03华,戴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都市竞赛

程 华,戴 健

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策略分析

程 华1,戴 健2

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最具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表现形式,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设备用品等领域的发展。伴随后奥运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竞赛表演服务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这无疑是体育竞赛表演业迅猛发展的契机。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时代大背景下,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梳理出我国三大都市圈3个中心城市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尤其是经济数据,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的竞赛表演产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

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经济基础

都市圈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区域形态,是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促进城市间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自我国体育产业化改革以来,体育市场蓬勃发展,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业更是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2]。但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和环境较为薄弱,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三大都市圈3个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体育竞赛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竞赛表演产业提出可行性策略,从而促进竞赛表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1.1 都市圈的形成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ROSTOW)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也称“起飞”理论),是一个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的、较为成熟且自成体系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将人类社会大体上划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创造前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以及最求生活质量阶段六大阶段[3]。根据这一理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正处于由成熟阶段向高额消费阶段过渡的时期。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一些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最先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及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

1.2 三大都市圈基本具备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经济基础

1.2.1 宏观经济基础: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攀升 就本质来看,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造就世界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其经济圈组织经济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及综合优势,有利于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化协作,使整个区域的整体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我国三大都市圈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凸显政治优势的同时也造就了都市圈生产总值的飞速发展(见表1)。

表1 都市圈中心城市近5年生产总值和指数情况

三大都市圈区域内的GDP、人均GDP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更是保持较高的增幅,在我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列前8的城市除重庆外全都来自三大都市圈,这很好地印证了三大都市圈的实际发展情况。2008年三大中心城市人均GDP分别为北京24 077.39元、上海36 206.43、广州38 568.37元,均大大超过4 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北京是67 426 600万元、上海是64 085 000万元、广州则为41 525 449万元[2]。长期以来体育产业增幅均超过GDP增幅水平,体育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已经初步达到发达国家水准。上述数据表明,都市圈各城市宏观经济指标的逐步提升,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育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2.2 消费基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区域经济优势理论、消费决定理论以及消费结构变动理论角度看,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无疑具有较大的区域优势,且这些城市中社会服务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学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 000美元,则该国家或地区将进入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居民的生活步入中高收入阶段,由解决温饱转入追求生活质量,城市居民消费快速增长。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购买力水平达到20 000美元左右时,国内的竞赛表演业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远超4 000美元,且人均购买力水平也达到20 000美元左右,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4]。据此可以认为,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居民已经步入了追求生活质量、消费及竞赛表演迅速增长的阶段。此外,恩格尔系数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通常认为,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区域内体育市场则可能快速启动阶段[5]。

从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消费支出角度看,广州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间(2000—2009年)从13 621.83元增长至27 609.6元,增幅为202.7%,消费支出增幅为207.7%;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间(2000—2009年)从11718元增长至28 838元,增幅为246.1%,消费支出增幅为236.7%;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间(2000—2009年)从13 882.6元增长至26 738元,增幅为192.6%,消费支出增幅为160.9%。据此可以判断,三大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基本步入富裕生活阶段。这些地区的城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性支出在7%左右,并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事实上,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自上世纪末以来就开始持续增长,实际增长速度连年赶超GDP增幅。200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2007年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城镇居民有74.5%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城镇居民全年人均体育消费为718元。我国第三产业专家李江帆教授指出,消费一般可以分为实物产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两大类,而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时期,增幅远大于实物消费,特别是科教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指出持续稳步增长,在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6]。体育服务业作为目前体育消费迅速增长的领域,其能够提供满足人们追求健康、愉悦身心的高级需求的体育服务产品,其产品相对于传统的体育实物产品来说具有良好的消费弹性,这就决定了我国都市圈中心城市竞赛表演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3 财政基础:财政收支指标较为合理

从财政学的来看,财政指标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从城市发展可持续金融观点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持续和稳定和财政收支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指标(见表2)。

表2 都市圈中心城市近5年来财政收支情况表

2005至2009年这5年间,都市圈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和支出大致保持非常平稳的态势进行发展,对于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各方面的稳定的投资以及环境的营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表演业来讲,良好的金融稳定环境和投资势头,对其发展无疑提供了可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

1.4 投资基础:体育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平稳增长

投资指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示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投资方向的综合性指标。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础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4个部分。

从2005至2009这5年来看,北京和上海这两座都市圈中心城市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国的比例为15.4%、10.8%、12.8%、8.3%、9.2%,如果加上广东省的广州市,都市圈三个中心城市所占全国比例会更高。另外,从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建设情况来看,2001至2009年期间体育场馆从3 500个增加至6 149个,其中体育场从42个增至94个,体育馆从27增至37个,游泳场馆从238增至446个[7]。根据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编的体育事业统计年鉴看,各省市新建体育场地规模与投资金额来看,2008年北京、上海分别投资9 596万元和323万元用于新建体育场馆。都市圈中心城市根据城市的战略部署和发展需要,近年来在体育领域不断平稳投资,这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育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三大都市圈内的部分城市,至少是北京、上海、广州这3大中心城市,已经由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步入到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中,因此,在目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的背景下,三大都市圈却率先具备了体育竞赛表演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体育竞赛表演业在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市率先得到迅速发展具备可行性,这种率先发展是由当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以及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也是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发展所普遍经历的阶段,并不是当全国经济社会整体具备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水平以后才会出现。

2 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策略

2.1 将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体育赛事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能够促进举办城市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内这一作用主要体现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加强举办地市民的凝聚力;提升对自己祖国和城市的感情;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塑造一个有规范力、凝聚力、推动力、自豪感的良好城市形象。而对外则是反映举办地的人文特点;体现举办地人民热情好客;给观赛者留下一段难忘的经历,其在打造城市形象中吸引力、感召力、回味力等特质。除此之外,体育竞赛表演业还能直观地促进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和治污工作,体育场馆建设等城市建设的提前发展。塑造一种焕然一新、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好这一作用并将其上升到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契合城市精神的层面,延伸城市形象的内涵,真正发挥体育竞赛表演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2.2 打造符合都市圈特色的世界一流品牌赛事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指出,我们应该通过更大的努力,使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具有世界级水准和知名度,这同样需要政策的推动,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我们的追求和理想是,通过一些年的努力,使我们有特色、有优势的项目,能够形成像美国NBA联赛这样有档次、有影响的体育竞赛表演业[8]。作为一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种服务产品,其品牌优劣直接影响赛事成功的关键,特别是都市圈固定赛事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品牌效应。因此,笔者认为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的应该有以下的特色:首先,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一定要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赛事具有很好的文化内涵,比如上海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等,主办方都在宣传其赛事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赛事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第二,从赛事主办方或者官方来讲,一定要营造公平、公正的赛事环境,从而不断培养赛事的忠实观众和消费群体,扩大赛事本身的形象。第三,运用国际眼光和国际惯例,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规划符合都市圈各个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文化、精神的系列赛事,打造属于自身城市的品牌赛事。第四,在赛事自身营销方面,一定要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多元群体的诉求。例如整合主办方、协办方、赞助商、普通观众等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维持赛事的正常进行,保障各方群体在整个竞赛表演中的权利等。

2.3 借鉴文化产业改革的成功经验

从目前来看,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一直走在体育产业的前面,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文化产业也不断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第一,从管理体制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建立了政府主管部门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功能发挥充分、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三方格局。第二,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整个文化产业的服务质量上,特别是抓好公益性文化产业的改革。第三,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时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文化市场,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市场体系。第四,要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交流、碰撞、融合中改革、健全、繁荣文化产业等。

因此对于发展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而言,主要是通过加强对都市圈体育系统自身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改革的方面体现在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管办分离;不断培育和扶持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功能及作用;在投资方面,要有序的开放,允许民营、外资等进入市场,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竞赛表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都市圈要以举办国际赛事带动国内大型赛事、大型赛事带动民族品牌赛,从而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格局;最后,都市圈要打破行政壁垒,逐步使资金、技术、人才、场馆设施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进行整体上的规划与配置,扩大要素活动的空间,在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机制,组建大型的竞赛表演产业集团,加快竞赛表演业发展的步伐。

另外,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电视转播权也应借鉴文化产业的经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并未能将电视转播权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建议通过转播方体制的改革、观念的转变,或者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真正体现出电视转播权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多元化营利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更好地利用好“拥趸效应”,将都市圈体育竞赛衍生产品和特许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更上一个层次。

2.4 明确政府定位,引导和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都市圈政府主管竞赛表演业的体育部门而言,对体育赛事发展的管理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体育赛事产业的环境营造方面来讲,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信力和协调能力,积极调动和整合资源为本地区体育赛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在竞赛表演产权的保护方面,要尊重和保护原创等。从本地区体育赛事市场培育方面来看,要不断争取财政和体育系统公益金的支持,从而积极培养、优化竞赛表演市场。从相关政策制定方面来讲,政府对于一些适合城市发展规划、战略、文化以及精神的体育赛事要有适度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从而为使竞赛表演业在城市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谭建湘,侯玉鹭,郑玮,等.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的投融资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18-22.

[2]张纳新.北京市职业篮球竞赛表演市场观众消费需要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8-42.

[3]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7-34.

[4]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论文集[C]. 2004:39.

[5]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7.

[6]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6-569.

[7]中国统计.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刘鹏.发展国内联赛3要点,追求中国特色NBA档次[EB/OL].http://news.sports.cn/others/other/news/2009-09-27/1887713.html,2009-09-27.

Economic Fundament and Strategy Analysis for Metropolitan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Industry

CHENG Hua1,DAI Ji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President Offi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ndustry,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orts industry,is the sports industry's manifestation of the most influence,driving force and radiation.It i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field in physical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sports venue construction,sports equipment supplies and so on.With the advent of post-Olympic era,people's demand for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services is increasing,which will be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ndustry.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overall regional development,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porting nation to sports power country,with the guid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tease out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industry's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in three of China's three metropolitan area,especially economic data,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ndustry.

metropolitan area;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industry;economic foundation

G 80-05

A

1005-0000(2011)06-0497-04

2011-06-14;

2011-09-21;录用日期:2011-09-23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BTY004)

程 华(1979-),男,重庆秀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通讯作者:戴 健(1957-),男,江苏武进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

1.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院长办公室,上海200438。

都市圈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得以打破、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竞争与协作机制得以构建、区域内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因此都市圈的形成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都市圈的发展也为体育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人口优势、余暇时间等社会条件。西方国家以往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往往与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其内在原理在于,城市化的过程即是城镇在一定范围内集聚相对较高人口密度的过程,这就使得企业集群以及具有购买力的人群不断在城镇中形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人口充分就业,有效避免劳动力过剩情况的发生;而服务业的兴旺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备提供了优良保障,同时这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口与生产资料向城市进一步聚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体育竞赛表演业产生以下影响:首先,三大都市圈具有巨大的体育消费群体(目前三大都市圈人口总数量超过1亿,并且仍在不断增长),体育竞赛市场潜力巨大;其次,三大都市圈本身已具备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其现有的良好体育场馆条件以及优质的交通、通信、餐饮、住宿、娱乐、旅游服务也为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最后,三大都市圈中聚集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例如珠三角都市圈面积仅占广东省的23%,却占有全省78%的经济总量、85%的财政税收以及50%以上的国民储蓄。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都市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穿越水上都市
论学校体育竞赛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
创新思维竞赛(3)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