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2011-01-02周鹏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幻想量表体育锻炼

周鹏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压力的产生,使得承受压力的个人,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这种状态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严重的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肩负着个人、家庭,以及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被称为“天之骄子”,受到很多人的羡慕,而事实上却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

应对(coping)亦称应付,是指个体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情境,缓解由压力引起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1]。简单的说就是指当压力对我们可能造成伤害时,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去应对,以减轻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压力来临时,个体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压力应对方式,对于压力的缓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基于以上理论,采用了压力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量表,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分不同专业(体育与非体育专业)、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程度人群的压力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程度人群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别,揭示出体育锻炼活动更利于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并进一步缓解心理压力,对增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即体育锻炼活动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高校体育教育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锻炼程度人群应对方式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被试取样以分层抽样方式进行被试取样,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九州大学、工程兵指挥学院和徐州建筑学院等5所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的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为保证问卷回收数量,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笔者亲自到各个高校当场发问卷并回收,共发放问卷410份,男生205人次,占50%,女生205人次,占50%,男女比率基本平衡。收回410份,经整理后,扣除填答不全,以及答案过分集中缺乏信度问卷后,有效问卷共405份,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符合心理学研究的统计要求。

1.2.2 测量工具压力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量表是由Folkman和Lazarus编制的一个自陈量表,用于测量人们在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分为8个维度考查不同的应对方式,即问题指向(比如“专注于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比如“尝试往好的方面想”)、寻求社会支持(比如“向我所敬重的同学或亲友求教”)、自我隐藏(比如“尽量掩藏自己的感受”)、退避(比如“借烟借酒借药物来消愁”)、减少紧张(比如“把事情抛在脑后”)、幻想(比如“希望有奇迹发生”)以及自责(比如“承认麻烦是自找的”)。共有65道题,每题都有“0”(没有使用过或不适用)到“3”(经常使用)4个程度的评定。

本研究先把此量表翻译成中文,翻译时根据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内容对字词略做了调整,以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对部分被试进行了预测(被试分别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州师范大学,共50人,其中男28人,女22人),对量表所做的分析表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ɑ系数)为.8759,说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正式量表由65道题组成,仍采用Likert4点量表法。

1.2.3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锻炼频率人群的分类方法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依据体育锻炼频率进行了分类如下: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以外,每天锻炼1h,每周锻炼3次以上,时间不少于30min或每周锻炼5次以上,时间不少于20min者。

(2)偶尔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以外,每周锻炼不超过3次(不含3次),每次30min者。

(3)不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以外,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

1.2.4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问卷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分析

2.1.1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分析根据本次施测结果进行不同维度统计后得到表1如下:

表1 压力应对方式量表次数分配 (n=405)

在以上8个维度中,“退避”、“自我隐藏”、“自责”和“幻想”是比较消极的应对方式,“减少紧张”、“寻求社会支持”、“问题的指向”和“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属于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

以“没有用过或不适用”(得0分)、“很少使用”(得1分)、“有时使用”(得2分)到“经常使用”(得3分),共分4级来计分,最后得到8个维度总平均分分别是“自我隐藏”1.46分、“自责”1.58分、“退避”1.40分、“幻想”1.79分、“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2.21分、“问题的指向”1.90分、“减少紧张”1.85分、“寻求社会支持”1.89分。如以4级计分制算得均分1.5为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则小于1.5分为使用频率较低,大于1.5分为使用频率较高。

在消极应对方式维度中,“自我隐藏”和“退避”得分分别是1.46和1.40,说明二者使用频率较低;而“自责”和“幻想”得分分别是1.58和1.79,虽然说明二者使用频率较高,但它们都低于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从而得出结论: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整体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

将各维度得分进行排序表明各个维度按平均数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问题的指向”、“寻求社会支持”、“减少紧张”、“幻想”、“自责”、“自我隐藏”和“退避”,积极应对方式4个维度排序在消极应对方式之前,进一步说明当前大学生应对方式总体上是趋向于积极的。同时可见大学生最常采用的是较为积极的两种压力应对方式是“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和“问题的指向”,这是由于大学生认知方式中积极的一面所决定的。大学生普遍的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方式更倾向于积极理性、考虑问题的层面较广、自我效能感也较强,所以当面临会给他们心理带来冲击的生活事件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应该能妥善地解决问题,随后就产生一系列的具体解决方法。

2.1.2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不同性别分析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不同类别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方面的不同,从不同性别角度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得出表2如下:

表2 压力应对方式各维度之不同性别学生差异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方差分析得出,在“退避”和“幻想”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自我隐藏”、和“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方面具有较为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自责”、“问题的指向”、“减少紧张”和“寻求社会支持”并没有差异。同时可以看到,在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对比中,女生平均数在“自我隐藏”、“幻想”、“退避”和“寻求社会支持”4个维度都高于男生,表示这四个维度的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常使用。在这里除了“寻求社会支持”以外,其余3个维度都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表明从整体来说,女生比男生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更为消极。也就是说男生比女生更能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和产生积极应对的相关措施。这可能是由于男、女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女生在“寻求社会支持”上得分较高可有两种解释,一是表明女生在困境面前体验到更多的威胁感,寻求帮助是她们的本性所致,二是说明她们也会采取通过求助方式来排解压力,具有调节情绪的主动积极的一面。

2.1.3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不同专业分析在进行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方差分析后得出表3如下:

表3 压力应对方式之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差异

从表4可见,在“自我隐藏”、“自责”、“退避”、和“看到事情积极一面”4个维度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在“寻求社会支持”维度,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P<0.05),而“幻想”、“问题指向”和“减少紧张”4个维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再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平均数对比得出,在“自我隐藏”、“自责”、“退避”和“幻想”4个较为消极的维度上,体育专业学生均小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其它4个较为积极的维度上则大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也就是说体育专业学生所选择的压力应对方式整体来说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更为积极,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更具优势。

这一结果显然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常常从事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推断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在面临相同压力源时,具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并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是因为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情绪,而且长期经受运动训练可出现心理早熟现象,会使得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更多地表现出敢为性、意志性和情绪稳定性,这对于积极的压力应对无疑是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1.4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锻炼人群的压力应对方式分析为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活动的不同水平为自变量,把压力应对方式的8个维度分别作为因变量,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表4如下:

表4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锻炼频率人群的压力应对各维度得分统计

由表5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锻炼频率的人群中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可以看出,在选择“自我隐藏”、“自责”、“退避”、“幻想”和“寻求社会支持”等压力应对方式时,不同体育锻炼频率对于压力应对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在消极应对方面,以平均数得分来看,“自我隐藏”、“自责”、“退避”和“幻想”4个维度中,“经常锻炼”均小于“偶尔锻炼”,“偶尔锻炼”均小于“不锻炼”,这说明在减少消极应对方面,体育锻炼具有明显的作用。

为找出不同体育锻炼频率对于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具体影响,进一步以不同体育锻炼频率为自变量,以上述五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后续多重比较(Post Hoc, SNK法),得出表5如下:

表5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锻炼频率的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得分的多重比较

在3个自变量进行两两配对比较后,可见经常锻炼和偶尔锻炼在各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偶尔锻炼和不锻炼除在“自我隐藏”维度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外,其他维度均无显著差异,而经常锻炼和不锻炼则在各个维度都表现出较显著的差异。可以推断偶尔进行体育锻炼并不能明显对大学生消极应对产生好的影响。另外,在“自我隐藏”、“自责”、“退避”和“幻想”方面经常锻炼所得平均数值都小于不锻炼,表示不锻炼者更常使用这几个较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在“寻求社会支持”方面,经常锻炼所得平均数值要大于不锻炼,在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锻炼人群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积极的压力应对具有较好的指向作用,经常锻炼的大学生比偶尔锻炼和不锻炼的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更趋于积极。

体育锻炼对于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有规律、重复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压力应对整体向着较为积极方面发展,是有着直接明显作用的。同时消极应对少者更倾向于身体锻炼。这充分的说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对人的心理方面起到缓解和调节的作用,并以降低消极因素来对压力的积极应对产生作用。

3 结论

(1)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总体是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所采用更为积极。

(2)体育专业学生所选择的压力应对方式整体来说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更为积极,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更具优势,说明专业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压力应对会产生好的作用。

(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者中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其在压力应对方式的采用上比偶尔参加和不参加的更为积极。但经常锻炼和偶尔锻炼者在压力应对选择上无显著差异,偶尔锻炼与不锻炼者基本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4)体育锻炼会促进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选择积极应对的方式,但是只有进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对大学生压力应对产生好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应参照此结果,从激励大学生经常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入手,安排合理有效的课程教授方式,积极带动大学生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刘杰.论青少年学生的压力应对教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2):116-118.

[2]陈淑菊.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2 (1): 66-69.

[3]Folkman·S,Lazarus. 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 Researchedition.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8.

[4]古丽娜.大学生的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5]李虹, 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 2002, 8 (1): 27-32.

[6]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4): 26-32.

[7]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J].青年探索, 2005, (2): 53-56.

[8]刘杰.大学生面临压力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6 (6): 80-83.

[9]陈川,陈勃,黄文英,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比较[J]. 新余高专学报, 2004, (6): 49-51.

猜你喜欢

幻想量表体育锻炼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锁不住的幻想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