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调查——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2010-12-28包海帆吴金玮杜奎宿赵坤吴颖龚彦端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形势

包海帆,吴金玮,杜奎宿,赵坤,吴颖,龚彦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关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调查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包海帆,吴金玮,杜奎宿,赵坤,吴颖,龚彦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毕业即失业”的危机感让很多在校生更加在意未来的就业形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生的就业危机感、就业地区选择和毕业去向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看法,并就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选择就业提出建议。

就业形势;择业观念;毕业去向

一、调查背景及方法

近几年,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调查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以及看法。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感、自我意识、就业地区的选择、求职薪酬以及毕业去向等方面的系统调查和分析,反映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选择方面的现状,揭示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意见。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2008级本科学生,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有效问卷422份,有效回收率为84.4%。相关调研数据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二、对就业形势认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1.对就业形势的感性认识

(1)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前景不乐观。

调查显示(表1),有7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有1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只有0.7%的学生保持乐观状态,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容易,还有7.3%的学生不太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我校,理工科和文史科的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看法基本一致,普遍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表1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看法

(2)理性择业是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主要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有53.6%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可见,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有了一定幅度的变化,而只有5.9%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当代大学生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依然能够理性地择业,为自己的未来找好一条比较明智的出路,足见大学生内心已逐渐成熟。

(3)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和经济收入。

调查报告显示,有31.5%的学生会首先考虑经济收入,41.5%的学生首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较少的人考虑专业知识应用、生活环境和工作稳定性以及其他原因,说明本科生对于就业有了更加理性化的思考。

(4)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不再是就业的绊脚石。

调查结果显示,有20.8%的学生认为就业欠缺方面为沟通协调的能力,16.3%的学生选择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1.5%的学生选择欠缺工作经验,24.5%的学生选择欠缺专业知识技能,只有5.8%的学生选择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1.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方面,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不再是就业的绊脚石。所以当前大学生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还必须努力去尝试各种社会活动,增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经验,对于以后的就业打下深厚的基础。

2.就业地区调查及分析

(1)就业地区的选择集中在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是多数人在没有其他就业机会下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在对就业地区的首选中,有61.1%的人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选择其他地区的人相对较少;在对就业地区的次选中,有41.0%的人选择了东部沿海城市,28.4%的人选择了家乡,选择其他地区的人相对较少。表明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如果就业困难,大学生对于去小城镇以及乡镇单位就业的态度是,有30.1%的人乐于接受,54.3%的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可以接受,15.6%的人坚决不接受,可以看出,小城镇以及乡镇单位是多数人在没有其他就业机会下的选择,女生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

(2)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等客观因素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占了主要因素。

表2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因为上述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不错的人才政策和创业环境,当然其中要有8.1%的人选择了回报家乡。所以,客观条件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占了主要因素。

3.毕业去向的调查与分析

(1)选择考研和就业的人数齐头并进,不分伯仲。

表2 选择不同就业地区原因的人数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表3),35.5%的人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就业,37.7%的人选择了考研,19.2%的人选择了求职和考研两手准备,极少的人选择了出国和自主创业。

表3 不同毕业去向的人数分布

表3说明,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择就业的人数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和考研的人数不分伯仲,齐头并进。而在选择考研的人中,有48.9%的人认为考研可以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出路,16.4%的人因为对学术感兴趣,13.7%的人希望在高校工作,12.8%的人认为专业就业前景不好,6.1%的人对求职恐惧,还有2.1%的人选择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包括父母的命令等等。足见就业形势对于大学生的毕业选择有着直接影响。

(2)大学生普遍对于求职薪酬期望偏高。

调查显示,本科生对于求职的薪酬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上和25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32.46%、29.86%,占到了大部分。另外,有22.27%的人选择了2000~2500,仅有15.4%的人选择在2000元以下。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求职薪酬期望普遍偏高,这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所以大学生必须客观地分析形势,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调查后的思考和相关建议

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冬天”已经叫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抉择。我们认为,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谋取一线生机,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和学生自身方面的紧密配合,而学校和学生自身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学校就业信息和实习培训工作的完善

所有高校不仅要建立起本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还要不断完善网络功能,形成政策发布、指导咨询、信息共享、网上招聘等功能比较齐全的就业网络。

学校要提供给学校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

周期性地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事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就业交流平台。

2.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发展与就业的接轨

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而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学生自我就业观念的定位与实际相结合

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明确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1]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董逢谷.统计学基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 卫海英.应用统计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4] 许明.激发你的梦想—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蔡水清,李根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61-62.

Investigation on Attitude to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AO Hai-fan, WU Jin-wei, DU Kui-xiu, ZHAO Kun, WU Ying, GONG Yan-dua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Student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of widespread concern, and more undergraduates concern on the future employment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 sense of crisis of “graduation means unemploym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is year's financial crisis, the problem of the undergraduate’s working career become more serious.Based on the study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undergraduates’ sense of crisis in employment, choosing of employment areas and graduate whereabou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college students’ view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and views on how to guid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select the employment correctly.

employment situation; career concepts; graduation whereabouts

G649

A

1006-9372 (2010)01-0125-03

2009-12-21。

包海帆,男,2006级本科生,工商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形势
我的考研故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