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循环经济突破,迈向绿色发展

2010-12-26厉无畏

团结 2010年1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

厉无畏

从循环经济突破,迈向绿色发展

厉无畏

全球低碳时代与我国的经济转型

1.全球气候问题引发低碳经济新时代。

据报道,如果不采取措施,地球本世纪气温可能上升7摄氏度,这个结果一方面会使得海平面可能上升3米以上,其中海水膨胀为0.5米左右,其余为南北极部分冰原消融带来 (仅北极全部冰原消融,可使海平面上升7米),足以将马尔代夫等海岛国家葬入海底。另一方面将会破坏地球的主要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消失、珊瑚礁死亡和海洋死区现象 (海洋中的高盐度产生的生物灭绝现象,目前已发现405块,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占海洋面积的0.7%)导致更多释放二氧化碳的恶性循环局面。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试图采取共同的措施,解决上面的问题,会议希望共同确定2012-2020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以便和将于2012年失效的 《京都协定书》衔接,这个协定书确定了除美国等国家外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约束。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但是各国还是进行了努力,纷纷公布了自愿减排目标。中国提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碳密度减少40-45%的目标 (印度提出了20-25%的目标,不过印度现有的密度是我国的三分之一),其他国家分别提出了以1990年为基础的减少碳排放目标,到2020年,欧盟20-30%,俄罗斯25%,菲律宾50%,日本25% (有条件),美国为17% (2005年为基础),南非42% (到2025年)等等。

2.低碳与减排引发全球资源、经济和市场的新博弈。

哥本哈根会议之争表面上是减排问题,而本质上是各国的当前和长远发展博弈。首先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矛盾,也是既得利益和发展利益的矛盾;其次是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主要是欧盟和环太平洋大国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的分歧;再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如海湾国家石油利益,海岛国家的环境利益,“77国集团”的共同利益和基础四国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的发展利益等。

上述利益的焦点在于,一是碳排的责任在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分配与安排,各国均希望以最小责任获得最大利益;二是在利益固化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和各国碳关税壁垒将出现,能源和贸易格局产生新的变化,重新获得市场话语权;三是低碳带来的新的产业格局和技术机会,可以让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变化中重新获得有利位置;欧洲和美国更希望以此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萧条,重新获得先机。比如英国是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他们不仅是为了推动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还希望通过发展、应用和输出低碳技术来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以在未来的绿色发展中抢占先机。

3.低碳经济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新转型。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转型期。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难以为继。中国GDP的全球占比比能耗全球占比要多得多 (占全球5%的GDP和20%的能源)。作为外向出口型工业制造国家以及人口大国,中国的能耗大量融入终端产品流向国外,国内居民生活能源消耗占比仅在10-15%左右。

为此,我国首次在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节能约束指标,计划5年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预计2010年底可以实现这一计划指标。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制定 “十二五”规划,预计节能约束性指标将被减碳排约束性指标替代,减碳要求比节能要求更加宽泛和困难,这一指标涵盖了节能指标,还包括了改善能源结构、增强吸收二氧化碳功能和改善环境等一系列诉求,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机会和挑战并存。

理清几个概念: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概念不清,影响的不仅仅是认识,更是行动。我们现在提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或绿色发展,具体会说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比如欧盟提出发展绿色经济,要保持在 “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则强调发展 “低碳经济”,加大投入开发新能源,建设智能电网;我国在2005年就开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这三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需要理清,以利行动。

绿色经济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目标,它强调的是对生态的保护。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它的目标是要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以它必须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一种经济,它是节约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低碳经济指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它的重点,一是能源的效率要提高,二是新能源的开发,特别是要减少对化石能源,就是高碳的消耗。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三个概念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以及相应的技术体系,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该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它们基本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但是三者也有区别,因为它们针对的对象不同。绿色经济是相对于人类历史上危害自然生态的所谓 “黄色”农业革命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 “黑色”工业革命而言的;循环经济是相对于经济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而言的,过去是单向流动,就是 “线性”流动,现在变成 “环形”流动了;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的能耗来说的。总体而言,虽然三者针对的对象不同,但是核心内容又是一致的。

绿色发展自上世纪60年代绿色运动兴起后进入人们的视野,但近半个世纪过去,其实践尚不能说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历史上重大趋势,往往有一个契机。在这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绿色经济迅速升温,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战略,并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潮流。具体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后危机时代我国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这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所以我国要实现绿色发展应从循环经济突破。

由于实现绿色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全球性的气候环境变化,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制度、政策合作和集体行动,从这个意义上将离开世界单独谈绿色发展是很困难的。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理念传播、绿色技术、绿色制度环境和绿色市场,这些要素离开世界独自发展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可能获得很好的解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绿色发展。其条件是有较完善的绿色制度环境、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不依赖外国、绿色产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目前我国这些条件都还不完全。另一方面如前所说,我国人均碳排低于发达国家,但单位产值的碳排却高于它们,因此就减碳潜力而言,我国重点在生产领域,发达国家重点在消费领域,所以从我国国情出发首先应从循环经济突破。比如关于新能源问题,对太阳能、风能的发展现在有过剩之说,其实是整个系统的配套问题,包括能源价格调整和补贴、电网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成本的降低等问题,这决定了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相比之下,发展循环经济立足现有技术便可在许多领域先做起来。当然这并不排斥新能源的发展,因为这对拉动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而这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培育绿色理念和完善绿色环境制度。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于2005年5月和2007年12月分两批开展了循环经济的示范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总体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循环经济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试点来进行,仅停留在少数企业、少数产业和少数区域,覆盖面小,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我国结构调整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2.在试点取得的成绩当中,大多数只是所谓的“末端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循环经济的本质存在一定的差距。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回收利用,而且是取得物质消耗的降低和污染全过程的控制。因为循环经济的原则是以减量化为核心,做到输入端资源投入的减少。只有做到输入端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和排污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从根本上达到缓解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压力的目的。

3.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益。有于工程项目缺乏成本效益分析,再加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手段也不足,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较高,这就抑制了循环经济规模的扩大。循环经济生产环节当中有两个效益的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东西,二是减少废弃物和排污的成本,这就涉及到产权交易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实施。举个例子,回收废纸制造再生纸,节约了木材资源和能源,但由于废纸上有油墨,消毒漂白比原生纸麻烦得多,这就使制造成本上升,再生纸在市场上就竞争不过比原生纸。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它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没有经济的合理性,它就没办法推广。

4.制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有利于环境的制度保障。尽管我们有了一些法律,比如 《节约能源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还有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在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对资源再生利用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末端治理而忽视全过程的控制,比如 “三同时”制度,虽然对减少污染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全过程污染控制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修改。再比如在产权制度方面,我们讲产权是在交易过程当中获取一定收益的权力,具有可转让的特征。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这样就导致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地使用环境资源,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开发。

5.技术上的制约。目前我们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已落后于实践,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技术作为支撑,除了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外,总体上,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们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比如在垃圾处理方面,现实中的垃圾围城引发的社会矛盾已经越来越大,而现在这方面新的技术还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被很好地推广。比如说焚烧垃圾发电产业,由于其规模小,电价成本相对较高,就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国家能不能拿出一些处理垃圾的费用补贴给他们?

建议:强化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1.针对目前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迈向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制度和政策的导向性和整体性。要把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植入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把建立产业生态系统 (即循环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以利益激励为主导机制,发挥企业作为产业经济活动主体、污染防治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真正按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进行生产,实现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2.大力开发和应用相关技术,强化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并为未来实现绿色发展奠定基础。政府应加大对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资源效率和综合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支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责编 张海鸿)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