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贸易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2010-12-24

对外经贸实务 2010年12期
关键词:贸易经济

本刊讯:2010年11月12日至14日,2010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在成都市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外经贸领域的相关部门领导、学会理事和专家学者200余人,现将会上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发表。

张燕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今天汇报一些关于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心得。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次“五中全会”提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也就是说在未来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却更为复杂。因此如何把握机遇,对我们下一步外经贸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挑战,在刚刚召开的首尔“G20”峰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失衡首先是南北失衡,是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衡。失衡有两个指标:一是全球经常项目失衡;二是外汇储备余额的失衡。我国2002年以来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供给端变化有什么关系,与需求端变化有什么关系?如美国虚拟经济失衡和金融楼市泡沫紧密相关。中国能够多大程度上消耗其顺差。

2002年以来,为什么出现发展中国家顺差倍增、出现发达国家逆差倍增的系统性变化?出现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倍增和发达国家净负债上升的系统性变化?

危机挤压了我国结构调整的时间和空间。美国对华摩擦,目的是要我们为全球失衡埋单。这里面包括: A.全面贸易战,会严重伤害中国、美国和世界经济;B.美元大幅贬值,会严重影响美元的信心。C.迫使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严重伤害中国经济和就业;D.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接近零,大量购买长期债,将对我输出通胀和泡沫经济。

世界和中国“高增长、低通胀”基本结束,去泡沫化导致全球需求萎缩,潜在GDP下调。我国人口红利、环境红利、技术红利将发生重大变化,内需红利、城镇化红利前景仍是未知数。我国与各国贸易摩擦在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开放、金融深化、金融市场化的战略选择,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超主权货币等等。

另外,国际及周边关系日趋复杂,需要再评估与美日欧关系及现有机制,如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再评估与周边政治军事经济关系和未来FTA战略;再评估与LDCs关系及共享发展新模式。

经济的国际化涉及到人才、资本、产业、贸易的国际化。目前我们最时髦的词是“用工荒”和“涨薪水”,那么前30年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很可能要告一段落,我们问自己,我们的新的优势是什么?用“五中全会”的话来讲就是如何才能创造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

在低碳时代,高碳发展模式无法仿效,应实现从过度地消费简单劳动力到集约化增值人力资本;从代工生产到自主生产;从模仿到创新;从价格竞争到差异化竞争;从被工序分工到主动建立自主的全球生产和贸易体系;从加工组装到核心制造和增值服务;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开放。这是一个巨大转变。

我国应从贸易和引资大国逐渐向开放大国迈进。

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关于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内容很多,我想讲几个观点:

第一,坚持外贸“适度增长”的预期目标。全球经济增长是否开启下一个黄金期?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全球市场需求回升为各国企业带来了机遇。出口增长将由恢复性进入实质性较快增长阶段,贸易平衡预计达到2009年的水平;下一个5年出口增长适度空间应当在8-10%,贸易失衡预计明显改善。出口扩大是导致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使用2002-2007投入产出表的计算结果表明,适度的出口增长对节能减排也具有重要性。

第二,产品技术升级和创新任重而道远。IT产业分工体现了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产品技术实力是中国的利益所在。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任重道远,外资企业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有利于促进中国工业整体的技术进步,2010年数据来自7.5万家外资企业/36.1万家非外资企业上半年实际业绩统计;08~09年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份额存在继续扩大空间,外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升级压力加大,外资企业也需要提高技术实力应对市场竞争。

第三,清洁型贸易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外资企业高耗能和污染型产业比重升幅较大。隐含能源净出口扩大,加大能源消费压力,因而结构调整和适度增长有利于节能减排。

第四,企业“走出去”,宏观意义更大于微观。中国已经进入了需要扩大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人均GDP达3000美元以上对外投资比迅速上升。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培育本土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政府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

李永(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助理):我演讲的题目是《经济冷战: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分析》。美国某财政部官员曾经说到夫妻关系越是紧密,吵架越是频繁。中美关系是夫妻关系吗?中美之间有战略吗?中美之间正在贸易战吗?这种贸易战是冷战吗?由此,我提出“中美经济冷战”的概念。这基本反映了中美经济关系。主要包括美国对华大战略的形成背景等五个问题。苏联解体以后,雅尔塔体系崩溃,单极世界由此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不振,这时的美国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它开始思考如何维护美国的霸权,提出了美国长期优势 ,这标志着美国正式提出了后苏联时代的美国战略。其中,首要任务是防止新对手的出现,必须防止其对资源等的支配权。美国试图假设未来的对手,这可能是日本、俄国、印度以及中国,这几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挑战美国的永久优势。无独有偶,90年代,美国兰德战略公司对华政策报告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分化西化中国,改变其意识形态;第二步,战略合围中国;第三步,不惜对华开“战”。包括支持中国的周边国等措施。

这些战略从小布什时期就开始实施,以维护美国的霸权优势,但受到9.11事件干扰,遏制中国的计划没有成功,其战略计划未能完全实施。中国已成为美国唯一的潜在对手,挑战了美国的永久优势,美国只能选择遏制,但由于小布什的第二个任期内,又爆发了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奥巴马延续了布什的战略,但经济危机使其经济霸权受到威胁,这时中美经济冷战出现苗头。第一步,中国加入WTO,但中国成为了受益者,美国的政治分化手段失败;第二步,内外施压,压缩中国发展;第三步,制造南海、中日等摩擦。下一步,中美贸易战等有可能发生。

所谓“经济冷战”,就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采用强权政治、经济压力、间谍活动或敌对性宣传等手段而进行斗争,但不使用武力。如今,中美冷战从行为表现方面已公开化,中国的发展被泛政治化,中美双边经贸问题单边化,中美双边经贸问题国际化,打压中国产品规模化,半个月就有24起贸易案。

美国对华经济冷战布局:包括美国国家出口倡议,标志着美国经济向出口导向型转变,中美经贸的互补关系将转而向竞争方向发展;利用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力,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多边、诸边和双边谈判力度,开辟独立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合作空间,使美国利益最大化;挤压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地位和利益。另外布局新能源战略占领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1. 美国制造业复兴的一个重点部分是开发领先的生物技术、风力发电、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并将利用美国强势经济地位和政治军事影响,助其大力向国外市场推销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品,占据国际市场。

2. 利用本国在高新技术研发上的优势,设立行业标准、掌握话语权打下基础,进而形成行业技术壁垒,遏制包括中国的新兴国家地新能源技术发展。

3.在冷战思维的推动下,压制中国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限制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压制其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控制新技术转让,牵制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

林桂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我主要讲一下关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问题。今天,在探讨自由贸易区问题时,人们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区域贸易集团提高还是降低福利水平?这一个问题同旧区域主义者所讨论过的一样;第二个是区域主义是促进还是阻碍多边贸易自由化?这是政府决策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如肯尼迪回合),但是旧区域主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够。

与旧区域主义时代比,今天发生了四个方面重要的变化:发达国家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已经大幅度降低;许多发展中国家放弃了封闭、反对市场的政策,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态度发生变化;全球生产的垂直分工(真正的全球化)。所有这些几乎同时发生。

新区域主义的特点有如下特点:现代区域主义一般没有大幅度的区域贸易自由化,自由化实际上是温和的,因此,Viner的理论不是问题的起点。自由化主要是由小国单方面承诺,因此,自由化协议往往是单边的。区域协议经常涉及深度一体化:成员一般不仅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而且还协调统一政策。

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对区域外经济的依赖度在逐渐下降。目前,亚洲经济体内部的贸易增长率要高于其贸易总额的增长率。特别是大中华区(大陆、香港、台湾),2008年,大中华区对世界的出口中,制成品占总数的68.2%,零部件出口占31.8%。大中华内的贸易47.1%为零部件,大中华内部贸易占其出口总额的24.4%。在所有出口到世界的零部件中,大中华区内部贸易所占比例为36.1%。从1990年到2008年,大中华区在全球零部件出口中的份额从8.9%大幅提高到25%。在进口方面,从1990年的8.6%提高到2008年的19.8%。

大中华区与东亚的贸易额远大于它与欧盟以及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额。亚洲金融部门间的相互依存提出一个问题:亚洲的金融和宏观经济一体化将发展到什么程度,亚洲是否可以像欧洲一样建立货币联盟。这里面有几个要研究的问题:(1)生产与物价的一体化,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文献经典分析,经济周期在不同国家之间同步程度越高,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就越低。(2)外部还是内部驱动?更重要的问题是,上述经济周期协同性是一个地区或国家自主发展产生,还是由外部经济推动产生的?(3)金融一体化分析方法。金融一体化的分析是看交叉跨境金融交易的数量。(4)货币对美元的依赖程度隐含货币权重,要以瑞士法郎为计价单位,用每日汇率进行回归。一个不对称的美元在亚洲一揽子货币权重比例较高,虽然美国经济的影响力还相当大,采用一些区域性货币安排,如AMU,将成为亚洲国家/地区的一项重要政策议程。

王子先(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危机以来世界与中国贸易同步衰退与复苏的进程。

首先说说关于同步衰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2008年底世界与中国贸易均陷入严重衰退。一是世界产出和贸易同步下降。主要表现:2008年4季度,发达经济体的产出率先下降;2009年1季度,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5.5%、14.2%、4.5%,全球经济加速下滑;2009年全年,全球GDP降幅近2%。二是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剧烈波动。据统计,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能源价格下跌64%,金属价格下跌50%;2009年的能源、金属、农业原料、食品的价格分别下跌37%、29%、17%和15%;汇率剧烈波动。

贸易同步衰退的主要原因有:(1)需求下降是贸易衰退的主要原因 ;(2)全球供应链深化是同步衰退的重要原因;(3)过度恐慌和贸易融资瓶颈是严重制约;(4)汇率和价格变化对贸易额产生重大影响;(5) 去库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很大。

其次,关于同步复苏的问题。 2009年6月开始,世界和中国贸易同步复苏。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贸易增长13.5%,是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的最高增速。2010年1-10月,中国外贸增长37.9%,预计全年增长30% 左右,其中出口增长25-30%,进口增长30-35%,顺差同比下降8%,为1800亿美元。中国外贸周期与世界贸易周期如此高度一致是前所未有的。

同步复苏有两大链条。一是新兴经济体需求回升→拉动发达国家出口→发达经济体回暖带动其需求回升→共同带动世界贸易回暖→进一步拉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体世界经济回暖;二是基础设施投资+补库存→推动中间品、投资品贸易先行回升→制造业复苏→收入和消费心理预期改善→消费品贸易回升→制成品贸易价格回升→世界贸易整体回升。

贸易复苏的新特点主要包括:(1)新兴市场成为世界贸易复苏的主动力;(2)出口成为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引擎;(3)中国需求对发达国家和周边市场复苏功不可没;(4)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但自由贸易体系没有崩溃;(5)世界贸易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成为非常难得的贸易引导型复苏。

第二个问题:对中国外贸长期发展的认识问题及政策选择。

中国外贸长期发展的7个认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第一,转方式与谋发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 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第二,正确看待外部危机的挑战和机遇。不能因噎废食,否定外贸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仍要依托全球60万亿美元的大市场。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内外需的关系。澄清厚此薄彼的认识误区,坚持内外需并重,拓展外需是扩大内需的有效动力。

第四,正确认识和发挥外贸对宏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6月份已开始减速,投资难以保持2009年以来的高增速,出口对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第五,正确认识稳外需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系。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双向贸易和投资是调结构、促转型、促创新的新动力。

第六,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外贸顺差与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关系。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经济结构和政策失误,国际经济失衡的症结是全球发展不平衡,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顺差和高储蓄不是祸根。

第七,正确认识人民币升值与中国贸易和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关系。人民币大幅升值不能解决贸易平衡问题,更不能解决世界经济再平衡问题,当前条件下,人民币大幅升值,是世界的灾难。

正确选择外贸长期战略和近期政策。主要包括:(1)提高各方认识,坚持对外开放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方针;(2)“十二五”要特别注意对外开放和外贸的作用,密切跟踪形势,增强机遇意识、挑战意识;(3)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发挥外贸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创新升级的作用;(5)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推动亚洲一体化与经贸合作;(6)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缓冲政策调整和成本因素对外贸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7)完善汇率双向浮动机制,平衡好人民币汇率与企业承受力之间的两难矛盾;(8)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应对经贸摩擦多发期。

胡景岩(商务部贸易司司长):我利用这个机会谈点个人想法。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开完,大家都在研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大家注意到,一个主线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家都在研究,如何去理解、贯彻这个主线,怎么去理解?作为服务贸易的研究,如何去看待它。我觉得也是我们首先要把握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贸易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贸易统计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