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伦理视阈下中国城市交通建设

2010-12-04徐庆利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伦理

徐庆利,岳 薇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行政伦理视阈下中国城市交通建设

徐庆利,岳 薇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针对中国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中国当今交通问题的具体表现,然后从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城市交通所引发的伦理困境的原因以及中国城市交通建设的伦理理念,最后提出针对中国城市交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认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注重城市环境和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城市交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行政伦理;城市交通;伦理困境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交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人们对现代城市交通的反思和批判也越来越深刻。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为日益增长的交通事故、日益严峻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以及人类的权利、公平等伦理层面。城市交通作为政府的行政职能之一,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深入分析并解决城市交通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从根本出发,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保障公民享有公共资源的权利,将对促进现代交通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通运输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交通运输以保证各种发展要素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交通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进。但是在城市交通大规模发展的同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其中大中型城市尤为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事故频发

目前交通事故已成为导致社会人口非自然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因子,与航空、铁路、水运等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其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世界每年因为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120万,数百万人受伤或致残。20世纪末,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在人类死亡和发病的原因中排名第九位,而到2020年后,这一排名将上升到第三位,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为1万人,80年代初达到2万余人,90年代初达到近5万人,2001—2003年连续3年超过10万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

2.交通堵塞日益严重

在日益追求“效用最大化”时代,对最大流动速度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的目标,因此,人们不断建设、优化交通设施以实现速度的提升。然而,虽然交通系统不断扩建,但我国的人均交通面积仍然过少,结果造成交通堵塞,降低了流动速度。究其原因,首先,城市交通的目的逐渐由实现人与物的移动演变为实现车辆的移动,按车来分配道路资源,结果造成了车对人的挤压。其次,大量私人交通工具的运行挤占了过多的公共空间,出现个别人对多数人利益的剥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交通的流动速度。最后,公共汽车和轨道运输等公共交通系统发展仍相对滞后,未能发挥其城市交通的主导作用。

3.生态与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交通同样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宁静。从资源消耗上来看,无节制的交通扩建导致对土地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耗能占世界总耗能的30%左右,而中国的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其能源消耗问题更为严重。从对环境的影响来看,交通尾气和噪音作为一种强制性污染,日益恶化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目前,全国500多个城市中,99%以上大气质量达不到环境一级标准。我国汽车普及率正在逐年提高,但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日渐恶化。

4.权利与公平受到侵害

从现代城市交通的现状看,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问题被折射出来,就其根源讲,公平伦理尚未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的主导理念,城市交通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公正分配尚未达成共识。城市交通的公平具体包含了交通资源享用、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多方面的公平性。城市交通作为一种社会公共领域而存在,是具有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应保障全体社会公众的交通权利。虽然选择何种交通方式是人们的自由,但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带来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造成“公共的悲剧”,在个人享用的同时使公众与社会承担了更多的损失,比如道路扩建的物资成本、交通阻塞带来的时间成本、尾气噪音污染等环境成本等。这都是对他人权利和社会公平性的侵害。

二、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行政伦理困境

对于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关键是科学考量并认清城市交通的属性。出行作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决定了城市交通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最低付费而平等享有这些产品的权利。由于城市交通的公共性,虽然城市交通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的问题产生也由多方面因素决定,但必须依赖公共管理机构,即政府来调整和管理。而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伦理困扰,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伦理责任。

1.利益困境

城市交通问题所反映的利益冲突表现在人们对功利性与公共性、经济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两难选择中,在当今社会,同样也包括政府,前者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政府首先考虑的是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绩,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因此,按照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的需要,城市交通体系不断扩张,片面追求流通速度,但在交通权益的配置上却不是根据普遍公民的实际权益而是“车本位”的原则,城市交通成为一些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工具。另外,由于财政压力,在城市交通经营权上,一些政府盲目外包,出现城市公交运营重复授权的恶性竞争现象,私人经营者受利益驱动,导致车辆运输供过于求,也加剧了道路堵塞。

2.人性困境

从社会和人文的视角,城市交通问题凸显出人性的困境。以公益、人本位为主的公共交通变成以资产、车本位为主的“贵族交通”,城市交通中,居于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的交通权益被忽视,出行作为公民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挤压、扭曲。个别公务人员也逐渐由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人逐渐变成谋取个人利益的经济人,以投资者及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基准,从公共产品的建设中谋取私利。另外,古代交通中所形成的“扶老携幼”“同舟共济”等朴素善良的道德观、人性观逐渐被肇事逃逸、交通违规等恶劣的道德观、人性观所代替。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日益严峻的交通堵塞、严重恶化的城市环境都是因为缺乏对公民的人文关怀、缺乏对人性的反思。

3.角色困境

政府在城市交通问题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还表现在角色的冲突上。在城市的交通体系建设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城市交通这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以为公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为目的,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公共利益为宗旨。然而,由于财力物力的原因,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需要私人部门等社会力量的支持。许多国家和城市都采用PPP、BOT等外包供给模式,但政府公职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行政角色与社会角色存在着角色上的冲突,在外包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人情关系、利益关系,采取任人唯亲的方式,而忽视自身的宗旨,从而造成城市交通供给失范,使城市交通市场化的同时造成对公众利益的损害。

三、中国城市交通建设的基本伦理理念

我国城市交通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困境是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所在。德国伦理经济学家斯洛夫斯基曾说过,在市场经济中,伦理学是必需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是因为它们构成了一种由各种不同层次组成的具有活力的相互制约关系和一种社会性的社会生活协调机制。[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立和健全同样需要树立基本的伦理理念,才能使城市交通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城市交通的和谐健康发展。

1.树立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是一种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时代使命的召唤。责任在交通运输业首先表现为“安全、畅通、便捷”等基本社会职责,“事故预防、应急反应、救助打捞”等交通安全保障同样体现着“安全至上”的责任意识和“贵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公共交通作为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因此,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首先要树立起责任意识,这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在现代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与服务之中,首先,应坚持求实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统一,要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避免高速流动所造成的交通危害,建立合理的生命秩序,在交通活动中努力实现安全、便捷、舒适、文明的价值目标。其次,要关注广大中低收入人群这些城市交通弱势群体,并以身作则,积极引导社会树立责任观,为安全交通提供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成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伦理标准。当今城市交通种种弊端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文关怀的缺乏,不论交通事故、交通堵塞还是交通污染,实际上都是对人的权利的剥夺。绝对安全的交通是不存在的,虽然在技术上无法克服,但却有道德克服的内在倾向性。然而从大量交通事故中可以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漠视、人道尊严的缺失和道德观念的下滑。被私家车挤占的城市交通和恶化的城市环境,同样是个人利益实现对他人权利的侵害。交通发展不仅需要某些外在的、数量的、技术的指标,更需要处理好交通与人、交通与社会、交通与自然的关系。[3]因此,政府在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人性化的交通规章制度,以保障交通的安全性、通达性、舒适性、公正性、生态性。

3.兼顾效率公平

在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政策的制定中,既要考虑人人平等的交通权利,又要考虑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公共空间的占有不同,私人交通工具的大量运行实际是资源占有的霸权主义,引发社会公平问题。效率优先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公平是市场发挥效率的保障,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在城市交通建设中不仅要着眼于提高交通流动效率,更要注重交通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协调整合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交通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包括交通方式选择及其技术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价值观等伦理道德因素。在交通方式上,要确保公共交通的开发利用,合理配置交通道路资源;在交通费用上,私人交通产生的外部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以增强社会的公平性;在价值观上,要正确引导一个社会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消除城市交通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公正是社会和谐的伦理基础,作为政府部门,更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找到城市交通和谐发展的平衡点。

四、中国城市交通伦理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城市交通的伦理思考,发现了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所在。与技术和经济的视角不同,伦理立足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诉求,为现代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伦理导向与支持,为决策部门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交通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

1.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开发

2007年底,我国就做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批示,这也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想。在城市交通的构成中,公共交通在道路空间占用、城市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方面具有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城市交通困扰,要提高城市交通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就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支持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从伦理学上讲,公交优先体现了社会公平性,为大多数人提供了便利与实惠。城市公共交通具有公益性,是一种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公共交通应由政府买单。政府作为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首先要树立大众交通的观念,应该加大公共交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管理和扶持,对公交企业进行政策性补贴,降低公交企业的成本,从而使其降低票价,以引导城市交通朝公共交通发展。其次,政府应积极引导城市居民特别是高收入人群的交通出行观念,鼓励小汽车交通向步行、公共交通转化,实现城市交通的大众、低耗、高效、快捷,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最后,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交通伦理精神,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应号召公民参与,代表公民的意愿,优先考虑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及安全需要,完善不同城市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系统,开发智能公交、独立公交专用通道系统等,使城市公共交通更加人性化。

2.加强对私家车的管理和限制

汽车进入家庭是时代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私家车的增长速度应与国家的基本国情相符合,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交通运输存在外部性问题,经济学中,外部性指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对第三人无端的影响,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道路拥堵正是负外部性的表现。与英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私家车使用频率过高,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效应,这也是造成我国城市交通压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控制私家车的使用,加强私家车的管理。首先,为了保护公民平等享用城市交通的权利,应按照公民出行的交通意愿分配城市交通空间,而不是车辆的数量,这样可以解决私家车挤占公共交通的问题。其次,为了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可以对私家车征收一定比例的交通拥堵费,以遏制大量私家车上路。最后,针对私家车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可以将私家车产生的外部费用(主要包括道路和停车设施费用、警察保护和管理费用、土地征用费用、环境破坏费用和事故补偿费用)量化,[4]由其使用者负担,这样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3.大力研发节能环保交通工具

针对城市交通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问题及所凸显的城市交通的伦理危机,要致力于科技创新,大力研发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从根源上治理交通耗能与污染。一方面,在致力于传统汽车节能减排的同时,要大力研发和推广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减少石油消耗和大气污染;另一方面,要研发推广燃料电池汽车,逐渐实现向氢能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转变。另外,由于研发成本昂贵成为制约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发展的瓶颈,国家应着眼于长远之计,加大交通科技研发的财政支持,并制定相应政策,推行交通科研的商业化发展。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低碳汽车、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现代港口与水运系统、城市地铁、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等前沿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是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的应然路径。[5]

4.建立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从宏观上看,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解决我国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满足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不完善,各种运输方式基本都处于自我发展和管理的状态,如何统揽全局,正确处理好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总体化需求与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关系,如何衔接各种交通方式、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是建立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所在。当然,这不仅需要政府决策部门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与决策,完善的制度法律保障,还需要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即价值伦理观等。首先,在地方层面,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快建立突出地方特色的省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化交通运输的集约化水平,为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其次,在国家层面,应明确各交通运输领域的职能,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政企分离,同时制定长远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并监督、协调其顺利实施。最后,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与建立涉及部门众多,相互协调和衔接成为目前的重点。应该建立制度保障和协调机制,切实落实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比如各区域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明确其部门权责,实现对综合性交通运输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建设。

五、结 语

随着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交通问题成为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解读城市交通引发的伦理困境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城市交通的规划者和建设者,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健全综合运输体系,确保城市交通的公平性,促进城市交通的和谐发展。

[1]世界卫生日:道路安全[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4-04-07.

[2]陆 礼.功利性与公共性的博弈:我国城市交通困扰的伦理焦点[J].中国软科学,2007(4):80-82.

[3]陆 礼.小康社会交通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J].交通企业管理,2005(10):6.

[4]王蒲生.不公平性:轿车交通模式的政治伦理蕴含[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1.

[5]陆 礼.交通科技的创新视点与伦理维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740.

TrafficconstructionofChina'scitiesbasedonadministrativeethics

XU Qing-li, YUE Wei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Dalian Maritime Univ., Dalian 116026, China)

Facing the problems in the traffic of China's city, firstly,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problems. Secondly,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it deeply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ethical dilemma in the urban traffic and the ethical ideas in the traffic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ity. Finally, it gave some suggestions which are according to China's city.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valu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whil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China's urban traffic will get on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ve ethics; urban traffic; ethical dilemma

1671-7041(2010)06-0023-04

F572.3

A*

2010-07-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QN092)

徐庆利(1973-),男,河北廊坊人,博士,副教授;E-mailxuqlli@sina.com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水泄不通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城市轨道站点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城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二次规划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