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环画,收藏市场的“黑马”

2010-11-29

市场周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原稿品相套书

刘 阳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是一种巴掌大开本的连环画书,在大约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问,流行在孩子们的手中。正如一代孩童的玩具,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书。

连环画成为拍场“黑马”

连环画是很多男孩子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在那个没有游戏机,没有网络,也没有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年代,连环画几乎是大人对孩子考高分的唯一奖励。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成了几代人最早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启蒙老师,它不需要你认识太多的文字,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孩子们知道了四大名著,知道了岳飞传、杨家将、文天祥,知道了肖飞、刘洪,郝明,史更新、杨子荣……

1990年后,中国连环画的出版逐渐退出舞台。与此同时,连环画的收藏市场却火爆起来。人们怀着对连环画的亲切、留恋的感情,收藏自己所喜欢的连环画。尤其是近几年,喜欢连环画的人近年明显增加,连环画已经成为收藏市场上十分抢手的热门品种,部分版本的小人书半世纪以来的增值幅度更超过了炒楼、炒股、炒黄金所得。

今天的小人书已经成为文化收藏品的一部分。北京,上海、广州是全国“连友”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广州约有1万多“连友”,这些连环画发烧友起先只是因为要成全儿时的梦想,而到处翻找老版本的连环画,集齐一整套后就很有成就感,但这种兴趣在今天已经与投资经济挂上了钩。以四大名著为例,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至1963年陆续出版成套的小人书《水浒传》和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西游记》当时不过10多元,而今已经升值到10万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当年出版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也已经升值到20万元人民币。

今年4月10日在潘家园现代收藏品大厅落槌。(潘家园的全国连环画拍卖会,一直是连环画市场的风向标。)本届拍卖会上,共有300件珍品连环画参拍,包括民国时期的连环画藏品,未署名的神秘大师作品《张骞通西域》手稿,带有历史背景的《批林批孔漫画辑》等。整场拍卖气氛热烈,共有60余人参拍,总成交额达178890元,一扫前两届下跌的态势,大幅回升。其中,《连环画手稿资料4套》成为整场拍卖会的最贵拍品,以2万元价格成交,《通俗前后汉演义等31本》则成为最受追捧的拍品,从500元底价起拍,最终以1.3万元成交。据称,本次拍卖会整体效果不错,感觉连环画拍卖市场已经日趋成熟,不是过分火爆,但也不冷清,整体状况比较“温和”,买卖两旺,成交率不低。

另外,“文革”题材连环画和电影版连环画在此次拍卖中也颇受关注,如1970年出版的《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以4800元成交:1974年出版的《小刀会》以7000元成交电影版《难忘的一九一九年》以16000元成交;电影版《土地》以20000元成交。

据了解,前几年连环画拍卖刚刚兴起时,不少收藏者由于缺乏经验,买进不少并不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普通连环画。近来,连环画收藏爱好者变得越来越理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许多连藏爱好者对参拍的连环画品种不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增强了收藏的精品意识,对一些初版的老版本连环画和名家绘制的连环画情有独钟。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连环画原稿收藏与投资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拍场上往往能与书画相媲美,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仍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连环画原稿依然在拍卖会上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2003年,汤小铭的《鲁迅在广州》连环画原稿拍出了27万元2004年,戴敦邦的《逼上梁山》连环画原稿拍出了22万元:2005年,在中国嘉德四季第3期拍卖会上,程十发于1957年创作的第一套少数民族题材的连环画原稿《召树屯和喃诺娜》估价160万至180万元,最终以1100万元成交,登上了目前为止中国连环画原稿拍卖的巅峰。自此之后,连环画原稿拍卖就持续升温。

事实上,连环画原稿之所以持续走热,除了其本身的收藏价值之外,与外部因素的有力配合与推动也是密不可分的。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主要的外部推动因素表现在:首先是国际连环画原稿市场走热。国外连环画原稿收藏早于中国,并且形成了较为可观的收藏和投资群体,因此,国外连环画原稿的表现对国内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其次是国内对连环画原稿艺术价值的逐步认识。近几年来,随着对这方面认识的提高,特别是多款连环画原稿在拍卖会上屡创高价,吸引了更多的人士对其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连环画收藏主题致胜

对初涉“连藏”的藏家来说,还要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各类连环画都收藏,没有一个中心或者主题。因为人的精力财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建议最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类连环画进行收藏。一般来说,连环画收藏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全集型,以种类多见长,不管是国家正式出版社印刷,还是单位自行组织印刷的,任何一册都属此范围,种类越多越引人注目。不建议新手进行此种收藏。

集专题连环画。专题收藏的形式很多,有的人按艺术表现形式分,有的按题材分,有的按不同时期分,有的按作者分,也有的以出版社区分,还有的专藏同一题材的不同版本,这就需根据收藏者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各取所需了。

集“文革”期间的连环画。“文革”时期作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阶段,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当时的连环画虽然印刷条件不好,但由于是历史的见证者,存世量日趋稀少,因此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正在逐渐体现,选择这类连环画进行投资,其回报率会逐年提高。

专集套书。成套品种由于内容丰富且连续性强,因而对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趋势有很大益处,因此专集套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连藏”界把那些很难配全的缺失套书称为“筋书”或者“筋票”。古典题材中的“筋书”更受“连藏”市场追捧,比如《东周》系列,能配齐的人就很少。较之“老版本”套书,上世纪70、80年代出版的连环画套书同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但套书的收藏难度大,不易配全。市场上很多人愿以高价求购缺失的单本。

专集精品。要做到兼顾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版本、不同绘画水平和脚本编撰水平而决定取舍,原则是兼收并蓄,去粗取精,但是因为各自的欣赏水平不同,连环画的优劣又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采取这种收藏方法往往需要收藏者独具慧眼的鉴赏力,以及对各个时期连环画的特点、知名连环画画家及其作品、各种版本,各种绘画风格都要有比较深的了解。

专集电影版连环画。随着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专收藏电影版连环画的消息不径而走,电影版连环画一改往昔少有人问津的窘迫局面,收藏电影版连环画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电影版连环画数量减少,品相佳,题材好的连环画,价格有望;中向新高。

链接——

连环画收藏考眼力

看出版年代。一九二五年,上海的世界书局首推《三国志》,《封神榜》等系列连环画,将先前小说中的回回图更系统地连贯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连环画由此产生,一炮打响,火爆全国。

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几度兴衰沉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优秀传统连环画被做为“四旧”封杀焚毁,使这一文化资源受到很大损失。可见,愈早期的作品,存世的机会愈少,也就愈显珍贵。另外,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连环画因为其特定的政治因素,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看品相新旧。“连藏”中的品相分10个等级,而封面,扉页,内容提要页,画面、版权页和书脊、封底七项齐全的为最好的“十品”,品相降一格价格也就会大打折扣。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藏界奉行“物以稀为贵”,那些出版数量极少甚至是存世孤本的连环画,即便品相有所残缺,价值也是令人啧舌。连环画历经坎坷,幸存下来的有相当一部分已是不同程度的残损、涂沫、霉变等,这种情况使连环画的欣赏价值不尽人意,所含的霉菌还要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同样的书,品相新的要比旧书价值高出几倍以上。白和敏介绍,品相是藏品的生命,藏家最好收藏9品以上的连环画。

看出自谁手。在中国连环画这方沃土上,曾产生过多位追诣较深,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的大家,如刘继卣,王叔晖、贺友直、华三川、顾炳鑫,王弘力等,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扎实的功底,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还有许多老画家如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张令涛、水天宏等,他们靠自学成才,画风严谨,线条优美,透视感强,作品同样受到称赞。而有些所谓学院派画风的作品,强调表现自我,追求画面的形式美和线条变化,或受利益的驱使,只求高产,不讲质量,结果,在电视等现代传媒出现之际,将连环画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推向死亡之谷。这类作品,属于劣品。

看绘画技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语言,连环画也是一样,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通俗,普及性读物,这就决定了它要适应绝大多数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一部佳作,应该是绘画精细,手法娴熟,图中人物,情景、道具均能给人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此类连环画,最受藏者器重。

看何种开本。连环画有84开,48开、32开。24开、16开等几十种开本,48开以上版本的连环画,绝大部分发行量比较小,有的甚至只发行了一千册,非常难觅,必然要珍稀一些。我们最常见的叫开本,发行量基本都在几十万册以上,流行较广,因此,同类的书,价值也就不如前者。至于版次,头版的价格比以后的版本价格要高,其中一版一次的价格最高。

看是否获奖连环画全国范围的评奖文革前后共进行过四次,首届评出一等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6部,二等奖《东郭先生》等l 2部,三等奖《杨门女将》等35部:二届评出一等奖《十五贯》等5部,二等奖《海瑞罢官》等72部;三届评出绘画荣誉一等奖《罗伦赶考》等4部,二等奖《嘎达梅林》等4部,三等奖《红旗谱》等15部,绘画创作一等奖空缺,二等奖《贵妇还乡》等31部,三等奖《幻灭》等31部;四届评出一等奖《地球的红飘带》等3部,二等奖《乾隆与香妃》等12部,三等奖《望夫石》等15部。此外,还有套书奖,封面奖,脚本奖等,这些作品有的以不同开本的单册出版,有的是系列套书中的一册,还有的刊在《连环画报》、《故事画报》等各类期刊上,它们是连坛精华,是藏家收集的热门。

看能否成套成套的连环画有不少是陆续出版的,因印量和发行区域不是很均衡,往往造成各地此少彼多或彼少此多,甚至连出版地都奇缺,如福建版的《通俗前后汉演义》、曲艺版的《兴唐传》、上海版的《东周列国》、《成语故事》,天津版的《聊斋》,《宋史》等都有此类现象。一套书中,缺了其中几本,会使藏值大打折扣。所以,藏者为了配到缺本,经常要全国范围的联络,互通有无,有的要出价几十或上百元才能如愿。

看印刷数量八十年代以前,没有知识产权和版权法规,出版秩序混乱,一部作品问世,任何人都可以仿遣印刷,有连友做过统计,仅《三国演义》连环画,就有三十个以上的厂家印刷。在当时,一部作品的印量在百万册以上是常见的,多的甚至要超过几千万册。印数多,也就意味着留世的多,故价值不会很高。反之,则必然抢手。

看制书质量总的来说,文革前或文革当中的连环画,印刷普遍比较精美,线条清晰,字迹端正,封面色彩饱满艳丽,装订整齐,惹人喜爱。八十年代以后,市场经济逐渐启动,有些印刷厂只注重快产快销,印刷,装订都比较粗糙,这类书往往不被看重。

交易市场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报国寺文化市场,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

上海:文庙文物市场

武汉:崇仁路收藏市场

猜你喜欢

原稿品相套书
朱自清不肯马虎
《了不起的故宫》
面相与品相
面相与品相
面相与品相
一套有魔力的书
《聊斋志异》原稿寻回记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
方寸春秋
让我用念力移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