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3

2010-11-17王保乾张艳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9期
关键词:长三角因子经济

王保乾 张艳冉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3

王保乾 张艳冉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选择了涵盖18个指标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因子分析法找出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程度、再利用及资源化程度是现阶段影响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它们对循环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8.09%、17.88%、13.97%和11.1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衡量,长三角地区明显发育着三个亚城市圈,说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经济结构已基本形成。根据三类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功能定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要有侧重,充分体现长三角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上海市应当发展以金融、贸易、物流等为主的服务业,以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为主的二类城市,政策重点是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制造业,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常州、湖州、嘉兴等城市为主的三线城市重点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和农游合一生态旅游产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循环经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上海市、江苏9个省辖市、浙江6个省辖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地区,是海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落脚点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2008年度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承载了全国5.8%的人口、创造全国18.7%的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浙江、江苏和上海二省一市的GDP达到56 387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2.6%;综合能源消费为44 900万吨标煤/万元,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9%。保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2008年8月6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与能源和谐发展是长三角区域的战略之一。研究长三角洲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针对不同水平的城市分别制定相应对策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1.1 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污染增长的趋势并存

长三角二省一市GDP从2000年的19 465.89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56 387.31亿元,7年内增加了1.89倍,年均增长16.4%。从2002年开始,长三角 GDP占全国比重就超过了1/5以上,2007年达到22.6%,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1/6以上。

长三角二省一市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07年达到4.5亿吨标煤/万元(Tce),约占全国的17%。“十五”期间,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2.07亿Tce增加到2005年的3.72亿Tce,年均增长率达到12.49%,高于同期国家能源消费10.15%的增长速度,其中,上海的增长速度为8.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4.43%和12.9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前二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增长,2006年为4.1亿Tce,2007年达到4.49亿Tce,每年增量约为0.37亿-0.38亿Tce,占国家2006年新增能耗总量2.16亿Tce的17%,占国家2007年新增能耗总量1.92亿Tce的20%。1.2 环境污染是影响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污染是整个长三角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其进一步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大规模发展加工工业,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四大杀手”正威胁着长三角经济和城市的良性发展。1999-2004年上海的废水、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而废气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了72.7%和17.4%。江苏2004年与1999年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了31.0%、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了46.9%、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了32.9%。1999-2004年浙江的废水、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了46.4%、116.9%和29.5%[10]。

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耕地污染等,使“长三角”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并已出现一些环境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目前,京杭运河长三角地区段、太湖、长江下游段、钱塘江段等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长三角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如果不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对环境问题不采取有力措施,污染将会进一步恶化,并将直接拖累这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3 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强

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同向增长的态势。从弹性系数分析,“十五”期间,长三角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80 1。“十一五”期间的前二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61 2。尽管近年来长三角的单位 GDP能耗逐年下降,没有出现过反弹,2002年开始下降至1.0 Tce/万元以下,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无论是在“十五”期间,还是在“十一五”期间的前二年,都超过了0.5的界限。特别是江苏省,2004、2005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甚至超过了1.0,上海和浙江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处于较高值的状态。虽然“十一五”期间前二年有所好转,但仍可以看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1.4 能源需求对外的依存度高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资源短缺,所消费的煤炭、原油、天然气,全都依赖省外调入和国外进口。上海的一次能源几乎全部要由外地调入,其中煤炭全部从外省市调入,原油进口占原油总资源量的93.2%,外来电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8.2%上升至2007年的31.05%;浙江省自产原煤仅14万t,水电与核电发电量329.5亿kw·h,能源自给率仅为3.7%,96.3%的能源资源依靠国内外市场;江苏省能源供应以省外调入为主,能源自给率低,2006年江苏省自产原煤2 549万t,原油188.5万t,缺口85%的煤炭和91.8%的原油都要从省外调进和国外进口。随着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这一比重还将上升。能源供应的高度外向依赖性,再加上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上涨和储运及安全保障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已严重制约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5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减排压力大

长三角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其中发电用煤占了很大比重。2006年上海市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1.6%;浙江省煤炭消费占61.5%;江苏省煤炭消费占71.4%,远高于国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仅电煤消耗量将达到4亿t,煤炭的大量消耗所排放的CO2和SO2气体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减排压力很大,短期内难以改变。

2 长三角洲地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选择

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地区人均 GDP处于500-3 000美元之间时,往往是人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最严重的时期。长三角目前就处于这一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依据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实际情况,以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指标的可获取性为基本原则,重点突出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从减量化、再利用及资源化、无害化及综合性指标四个方面,选取18个参评因子构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这些指标涵盖了循环经济评价最核心的内容,因此,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 循环经济指标的主因素分析

3.1 数据的采集

本文将选取18个指标,对长三角16个城市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目的是寻找能够衡量循环经济水平的主要因素,并为聚类分析提供基础。

3.2 因子分析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参数,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因子解释。本文使用SPSS软件,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后,进行因子旋转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式为: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Fi(i=1,2,…,m)为公共因子;εi(i=1,2,…,m)为特殊因子。

采用主成分法,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选取前4个因子 F1(λ1=4.146),F2(λ2=3.184),F3(λ3=2.760),F4(λ4=2.036)(见表2)。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1.11%进行解释能力的相应估计,可以认为四个公因子合理表示了循环经济现象的各因素的线性关系,基本上能解释原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在对因子旋转过程中选用了方差最大法(Varimax)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因子 F1在除了 X2、X5、X1.、X17上都有较大负荷(大于0.55),且与 X1万元GDP能耗、X14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X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8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6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成正相关,与 X16地区生产总值、X1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率成负相关。

根据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于环境污染的相互制约关系,因子 F1包含了环境、能耗和经济发展几个方面的信息,定义为综合发展因子。因子 F2在 X16地区生产总值和X17人均GDP上有较大负荷,定义为经济发展因子。因子F3在 X2万元 GDP水耗、X3万元 GDP电耗、X4万元 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上占有较大负荷,定义为资源消耗因子。因子 F4在 X8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X9化肥使用强度、X10农药使用量上占较大负荷,且与 X9、X10成负相关,与 X17、X18成负相关,体现了资源再利用及资源化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此因子定义为再利用及资源化因子。

根据因子负荷矩阵(见表3)可以得到4个主因子的线性模型。

表3是软件输出的因子模式阵,包含了公因子解释原始变量的方程的回归系数,因此函数关系为:

表1 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Tab.1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valuation System

表2 总方差解释表Tab.2 Variance Explained

表3 因子负荷矩阵Tab.3 ComponentMatrix ComponentMatrixa

利用以上四个关系式可求得四个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以主因子旋转过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各城市总得分:

SCOR=0.341 89 F1+0.262 59 F2+0.227 65 F3+0.16787 F4

列出 F1因子得分、F2因子得分、F3因子得分、F4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及其排名序列,依次为:上海市(1.71)、宁波市(1.55)、杭州市(0.73)、无锡市(0.67)、南京市(0.59)、苏州市 (0.16)、镇江市 (0.0076)、绍兴市(-0.012)、嘉兴市 (-0.13)、常州市 (-0.15)、湖州市(-0.18)、南通市 (-0.23)、扬州市 (-0.32)、泰州市(-0.72)、台州市(-1.03)、舟山市(-2.60)。

从综合得分来看,得分为正的有7个城市,占16个城市的43.8%,说明各城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总体来看,综合发展因子对循环经济的总得分贡献率为23.03%,经济发展因子对循环经济总得分的贡献率为17.69%。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受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活动往往会选择一些资金投入少、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作为其发展的重点。像泰州、南通这样的相对来说循环经济水平较低的城市,2007年人均GDP分别为23 933、27 500元,分别位于长三角16个城市的16、15位。工业总产值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技术水平不高,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而当城市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资金、技术不断积累,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及循环经济意识的不断提高,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

资源消耗因子对循环经济贡献率为15.34%,说明资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有相当比重,未来长三角必须走能源集约型道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环保技术,制定有利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安全处置的政策,政府应大力支持发展环保产业。

3.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样品以指标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根据样品(或指标)的亲疏程度,将亲疏程度最高的两类进行合并。然后考虑合并后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亲疏程度,再进行合计。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将所有的样品(或指标)合并为一类。

系统聚类法是根据样品或指标之间的亲疏程度来进行合并。衡量亲疏程度的指标有两种,即距离和相似系数。距离是将每个样品看成是m个变量对应的m维空间中的一个点,然后在该空间中定义,距离越近,则亲密程度越高。相似系数接近于1或-1时,认为样品或指标之间的性质比较接近;相似系数接近于0时,认为样品或指标之间是无关的。SPSS软件中使用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长三角16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上海市作为第一类特大城市在综合发展因子和经济发展因子上占到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的投入量比较大,生产效率较高,第三产业比较成熟,但受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经济发展潜力较其他城市不大。第二类城市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在四个因子上都比第三类城市略高,但在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上总体差别并不显著。常州、湖州、嘉兴、南通、绍兴、台州、泰州、扬州、镇江、舟山为第三类城市。第二三类属于大中型城市,发展潜力大,自然地理环境较好,但在污水治理、废物处理、第三产业发展上与第一类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4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循环经济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

4.1 第一类城市

上海市循环经济理念实践较早,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业比较发达,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领先于长三角其他城市,但与国际同类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根据上海目前的实际情况,应注重前端治理,把重点放在生产和消费的减物质化上,预防经济“长胖增重”;加大末端废弃物处理,逐步实现自然资源循环利用。

上海是经贸枢纽驱动型城市,它的地域优势是经贸联系广泛,经济腹地大,经济发展快速,带动科技创新,使其循环经济静脉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优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但缺点是土地、能源匮乏,在循环经济的建设上,改变消费方式比改变生产方式更为重要。消费的短期政策思路是直接规范消费领域存在的资源浪费型和环境不友好型的不可持续的消费现象,长期的政策思路是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价值观,建立和强化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

优先发展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滨江临海休闲观光业、信息服务业、商贸会展、文化服务业等等。以世博会的召开为契机,积极开展上海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交流,尤其是在开发实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方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提升发展高附加值、高关联度、低物耗能耗的高科技创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上海市将成为长三角甚至全国学习、借鉴和引进循环经济先进经验的窗口城市。

4.2 第二类城市

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这几个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潜力。但是,制造业高度发达、城市群集聚度高,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发展循环经济的首先任务是依靠高新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制造业,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这些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摆脱资源约束和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等。循环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加强制造业技术改造的金融支持,改变大多数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区域经济发展层面,充分利用区域间的分工,优先发展资源消耗低和环境影响小的产业,停产或转移目前难以改造升级的生产企业。有步骤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改变工业生产中资源和能源粗放利用的现状。同时,促进绿色、生态、高效的都市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以附加值较高的绿化、良种、花卉等产业为主,发展节水型、土地集约型高效农业。

4.3 第三类城市

第三类城市基本上算是长三角城市群中欠发达地区,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多属于排放固废污染较多的传统产业,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严重的流域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作为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承载各类固体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产业,即对传统的工业生产的70%-80%工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同时对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进行拆解和再利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市场机制,培育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市场基础。

第三类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以及广阔地种植、养植、及农产品加工体系,适合发展度假、休闲、会议等“农游合一”、“城乡互补”的第三产业。一方面为一、二类城市居民提供绿色、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营造田园风光式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发达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要当地政府从资金、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

5 结 论

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因子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因子、资源消耗因子、再利用及资源化因子是影响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该区域的16个城市按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说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往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根据三类城市循环发展水平及区域功能定位,三类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既相互支撑,重点产业各有特色与分工。上海市应当发展以金融、贸易、物流等为主的服务业,以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为主的二类城市,政策重点是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制造业,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常州、湖州、嘉兴等城市为主的三线城市重点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和农游合一生态旅游产业。

References)

[1]苏金明.统计软件SPSS系列应用实战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0):329-345.[Su Jinming.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Series Application Actual[M].Beijing: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2002,(10):329-345.]

[2]向云波,徐长乐,彭秀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9):661-666.[Xiang Yun bo,Xu Chang le,Peng Xiu fen.Nalysi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ecycling Economy of Uban Agglomeration in Theyangtze Riverdelta[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8,(9):661-666.]

[3]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城市环境统计年鉴.[Jiangsu Statistical Yearbook,Zhe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a’s urban environment.]

[4]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2):4-7.[Niu Guimin.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J].Urban Environmentand Urban Ecology,2005,18(2):4-7.]

[5]李宗植,吕立志.资源环境对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J].经济经纬,2004,(4):59-62.[Li Zong zhi,Lu Li zhi.Restrictions from the Natural Resource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J].Economic Survey,2004,(4):59-62.]

[6]张宇炜.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2006,(11):6-9.[Zhang Yu wei.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Circulating Economic 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Nantong University Journal.2006,(11):6-9.]

[7]刘铮,周耀烈.长三角持续发展之道:循环经济的定量研究[J].经济论坛,2005,(17):16-18.[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A Quantitative Study of Circular Economy[J].Economic Forum,2005,(17):16-18.]

[8]王泽光.略论生态城市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兼论上海的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8,(2):58-61.[Wang Ze guang.On the Eco2city Relationship with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on Shanghai’s Eco2city Construction[J].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2008,(2):58-61.]

[9]邱寿丰.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发展研究,2008,(2):61-63.[Qiu Shou feng.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of Shanghai[J].Development Research.2008,(2):61-63.]

[10]田伯平.长三角地区可持续率先发展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6,(9):27-35.[Tian Bo ping.On The Sustainable and Leading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 River Delta Qegion[J].University Journal.2006,(9):27-35.]

Empirical Analysisabout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of City Grop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NG Bao2qian ZHANG Yan2ran
(Business School,Hohai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8,China)

Drawing o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conduct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level of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of 16 cities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s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ecyching economy covering 18 indicators and uses factor analysis to identify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resource depletion,re2use and resource level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and four factors’contribu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are 18.09%,17.88%,13.97%and 11.16%.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sub2metropolitan areas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measured by the level of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This shows that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with Shanghai as the leading region hasbeen basically formed.According to development level and function of location of recycling economy of three typesof cities,regional policies of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fully embody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of the great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Shanghai should develop the financial,trade and logistics2based services,While the policy focus in Hangzhou,Nanjing,Suzhou and other cities is to develop traditionalmanufacturing by high2tech and new techniques,and construct technological support system of recycling economy.And Changzhou,Huzhou,Jiaxing should focuson the developmentof recycling industry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2 tourism industry.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recycling economy;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F062.2

A

1002-2104(2010)09-0007-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02

2010-03-28

王保乾,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公用事业民营化等。

张艳冉,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与循环经济。

3 211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技术与生态环境合作治理”资助。

(编辑:温武军)

猜你喜欢

长三角因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影响因子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