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情“围城”多情“贺岁”
——从电影《十月围城》谈贺岁片的价值取向

2010-11-16张波

剧影月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贺岁片贺岁围城

■张波

伤情“围城”多情“贺岁”
——从电影《十月围城》谈贺岁片的价值取向

■张波

“三枪”打了哑弹,“拍案”并不惊奇;之后,朴实而挑剔的观众一边挑着卡在喉咙里的那根“俗不可耐”的鱼骨头,一边嘟囔着涌向另一个影厅,一头扎进“围城”里。

国人中的电影人太应该感动和感谢自己身边这些痴情的观众了,这些年,靠着种种契机和因果关系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这么一大批怀揣着各自梦呓和神往的观影人群,同时又是相当脆弱的文化消费群体,也正是因着他们的崛起和回归,电影市场先是悄然,后是哗然地兴旺复苏起来。欢喜得还没来得及振作和癫狂的电影人们一时间不知所措,踉踉跄跄地冲向本已经几近荒芜的影坛,欢呼着中国电影万岁;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

电影对人类太具有诱惑力了,有光圈也有光环,有光影也有魔影。它对于人的精神渗透,神经麻痹,意念催眠,感官电击太具杀伤力了。正因为此,每个历史时期,电影都顽强占据着人类的精神领域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区域。电影以它不变而又多变的蒙太奇影像不断起伏于人们情感世界的落寞,孤苦,飘零,欣喜,顿悟的虚幻情景之中,给人以最大的自由选择和消遣的空间余量。

常态下的中国电影作品已经不足以满足如饥似渴的国人观众,各种标签和类别的国际大片饿狼扑食般地杀向中国电影市场,吊足了本还朴实的观众的胃口,不仅如此,还应运而生了一支强大的影评员的队伍,随时随地,你会随意从一个普通人的谈吐中,获取你想采集的关于电影的论点和论据,观点和评点。再说,网络的强势传播和发布更让电影有了“海报”的发布领地,让观影者有了“宣泄”的酣畅通道。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都成了电影专家,成了影评家,成了剧作家。原因是他们已经不再停留在肤浅和低层面上发表几句“好看”或是“不好看”的感叹,他们会连绵不休地向你阐述自己深刻地剖析,理性的见地,行家的号脉。诸如此类现状,诸如此类大众审美取向和标准日新月异,飞速攀高的态势,直逼得国内的影人们在慌不择路地进军电影市场的同时,忐忑地将自己出手的电影标以种种例如:“地下电影”、“低成本电影”、“小电影”、“主旋律电影”等等,一面向突然庞大起来的内地电影市场投石问路,一面为自己的进退选好方向和通道。还是冯小刚大气,洋洋洒洒地打出自己的首张、也是中国电影类型片的“电影旗幡”:贺岁片。

正是这位早先还不被中国电影界人士看好的影坛怪杰,看似悠闲地一面打着《手机》,一面嘶哑着发出无奈的《一声叹息》;尔后,断然坚信起《天下无贼》,以电影市场《甲方乙方》的名义;吹响了中国贺岁电影划时代的《集结号》,约定要和中国电影观众每逢辞旧迎新,岁末年初在中国每个角落的电影院里《不见不散》,所以,他才真正有资格成了统领贺岁片的《大腕》,而且就此《没完没了》地如法炮制下去。

冯氏贺岁片的成因,有他狭缝里求生存的偶然机遇,有他另辟蹊径的投机理念,更多的我想是他睿智的捕捉动态电影趋向的能力和驾驭时间和空间、时尚和传统、艺术和生活的才华。因此,在他的每年一部的贺岁片里,他都能淋漓尽致地归纳本年度社会和人群生活中的标志性的沉淀物,又能从当前原态琐碎的生活中提炼出有嚼头,有胃口,有余兴的类似“口头禅”样的百姓语汇并从影院内外迅即流行开去。这很符合也顺应中国职场上下;甚至中国的老百姓们一年下来习惯于回顾总结,祈盼来年的那种惯于温故知新的传统路数。再加上“冯氏贺岁片”中的“冯氏幽默”,以及冯氏“贺岁片家族”里的几位“御用”喜剧明星,如“葛大爷”等,一年也就露上一回脸,幽上一回默,如此“冯葛配”的稀缺;贺岁片的声望逐年看好,身价也逐年看涨。

就像时尚“跟风”一样,电影圈儿也没例外过,跟风过大片,主旋律片,跟风最紧的当属每年一度的“贺岁片”。当然,贺岁档上英雄所见略同看好的是这时间不可抗拒的“人气”,“财气”和“义气”。平时顾不上电影的老百姓们还是多少讲究点自己的“义气”的,这里有对支持中国电影信念的“义气”,有对明星和导演个人崇拜的“义气”,也不排除有时尚文化消费情感中的“义气”成分。

冯导今年突然神秘地隐身卖起关子来,没再耍弄他拿手好牌;贺岁片,兴许躲在什么地方酝酿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去了;再兴许,他也想歇息片刻,难为这位贺岁片“老大”,也想摆上个“坐山观虎斗”的姿态给周围人看下;所以才有了今天呼啸而来的《2012》、《第九区》、《刺陵》、《火星没事》,更有甚者,居然把据说早已身价数亿的老谋子也忽悠进来,顿刻间;影坛上下好不热闹。

好一轮贺岁片的恶战,“三枪”余音未了,“拍案”惊奇未起之时,横空杀将出一匹战马,直冲“围城”而来。阵营中杀出“陈可辛”一班不逊色于《开国大典》庞大阵容的明星大腕们,刀光剑影,悲天悯人之间,结结实实地捶了好大一批电影观众们的心胸,赚了一大把老百姓宝贵的热泪。人们这时才顿足疾呼:“这才算是今年真正的贺岁片,好片、猛片”,这才叫中国特色的纯粹而地道的精品“贺岁片”。兴许在此之后,影人们又会借此为各自开脱;分类出“贺岁片”为“喜剧贺岁片”、“动作贺岁片”、“主旋贺岁片”、“荒诞贺岁片”和“悲情贺岁片”之类······

我以为;不是不可以这么细分,不过确实没必要,也没意义这么细分。真正能够在这样一个关注度极高,有着极大市场潜力的贺岁档期里能站得住阵脚的片子,不论类型,不论制作成本大小,只要你凭着真正的电影艺术工作者的那颗良心,凭着你对观众的热爱,凭着你对电影市场脉搏的倾听,凭着你对电影这门艺术的真诚度以及大智慧,大远见,大气度。大才情去做,结果不会让你喊冤,叫屈,而只会让你满载而归,名利双收的。今天算起,《十月围城》尽管只上映才两天,我可以有把握的这么认为。

既然愿意参与到贺岁档这个特定人群和特定时期的游戏圈子里来,就应该有充分的心理承受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一切状况,即使出现与预期完全不利甚至完全相反的状况,也应该以电影圈里一位兄长或是“大家”的姿态来看待,没必要动辄鸣冤地去主动出击去打“口水仗”来解恨解气,何苦既伤自己的元气,又伤他人的名气?这里没人在刻意制定什么游戏规则,这里的游戏规则门槛说高也高,说低也低,谁赢得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欢心,还同时赢得了这个时期的票房优势,谁就是这场游戏的赢家,其实平心气和地想,对谁也不偏不倚,还算公平合理。这样想来,我们的影人们还是应该多花点心思潜下心来,沉下气来完成好作品,制作好将要面世的产品,而别去刻意运作虚的,不切实际的所谓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往往一旦浮躁,急于求成地去争夺市场,以至挤兑同行,再好的品牌,再硬的腰板你都可能理亏,可能功亏一篑,可能一败涂地。打造一个人心所向的品牌不容易,毁掉一个品牌往往会在分秒钟之内。

我还是第一次从港台电影中获得了这么强烈的撼动和红色的悲情,显然,原先被低估的文化沙漠里真正开始诞生和萌生新的生命和源泉了。带有这样深厚和浓郁政治色彩的历史事件,被编导浓缩在两个小时时长的一个片中,以一整天前后的有限时段,推演着一部史诗,一首悲歌,一幅长卷,一群英雄。这群人有着各自的身份,家境,人格,志向,在这段悲情而豪迈的历史事件中,他们的命运又都一同系在了那个时期的“民主”和“革命”的命脉上,“小我”很快升华为“大我”;“小家”迅速发展成“大家”,正是这样一群原本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却在革命的大背景,大时局面前,焕发出大境界,大力量。

影片在节奏上拍得很节制,很动感,很有张弛力度,在风格上拍得很别样,很霸气,很酣畅。虽然运用了港片惯用的打斗手段,然而这回片中的每处打斗都在情理之中,在人物个性之中,在事件推进的必然之中。整部影片几乎没有多余的对白,累赘的镜头,符号的人物,即使明知是编导设置的圈套,可这圈套里的一切都贯穿于自然,流动于平实,还原于真实,看似波澜不惊的一个场景,一个人物,却拍出了其中的精湛,绝唱。影片花在所有人物上的篇幅和戏份几乎都是均等的,然而每个人物在有限篇幅和时空里爆发出的各自的人格精神和魅力是空前巨大的。这一点,作为表现这一大主题的电影一旦做起来很难能可贵。所以观众从该片中获得的是一种很难获得而又不同一般的审美满足——那种被煽情,被催泪,被点燃,被感动后的满足。而这所有成因,都是这部贺岁片取胜的法宝所在,是它面临当今观影人群整体价值观和审美尺度都在不断摸高,且在呈上升极限的阶段之所以还能获得如潮好评的佐证。

相比起为了扎堆和赶趟贺岁片档期,为了怕被影坛忘却了的孤独,为了靠所谓品牌价值想趁机在还处在狂热劲头上的观众口袋里捞上一把大票子,《十月围城》十年磨出一戏的容忍和坚守精神,为业界自诩大师和以制造运作大师的人士上了一堂课。不经意中,影片制作团队们也用他们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和电影人生观“围”了一回电影之“城”,以伤情的元素,发射出多情“贺岁”的信号……

贺岁片于中国,它的诞生和成长符合民意,顺应民情,满足民心。相信会有更广的开拓天地,更阔的眺望视野,更新的艺术地标。

猜你喜欢

贺岁片贺岁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如虎
——黄胄画猫贺岁展
虎年贺岁
电影摄影机
2019贺岁档影片概览
初三看贺岁片
打破无形的围城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围城》新读本——郝庆军《批评家》
更牛的贺岁攻略 新网吧宝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