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中的敌后人民兵工

2010-11-15于学驷

国防科技工业 2010年9期
关键词:八路军总部工部兵工

□ 于学驷

(作者为权威兵工史专家)

65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浴血奋战的八年时间里,敌后人民兵工战士在日军严密封锁,“围剿”,物资、生产条件和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为根据地军民修造兵器弹药,做出了卓越贡献。许多人积劳成疾,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今天回眸战火硝烟的岁月、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中华儿女英勇奋战的壮丽篇章,将更能激励年轻一代加强现代化建设的意志和勇气。

新四军第2师军工部生产的45毫米平射炮

敌后人民兵工的建立

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革命队伍迅速扩大。由于战斗频繁,急需补充武器弹药,而国民党政府答应提供的军火补给,却经常扣发乃至断绝供应,处境十分困难。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发出指示,要求各师、旅、团、游击队支队及地方政府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解决迫切的修械和制造地雷、手榴弹问题。这时,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高涨,不愿当亡国奴的产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一批批投奔八路军、新四军;某些机器设备和军工原材料还可从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购进。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八路军、新四军的随军修械所在各部队迅速建立起来。除原红二方面军修械所(后改为一二○师修械所),红二十八军修械所(后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修械所)等少数原红军时期成立的修械所外,1937年10月至1938年初,新建立的随军修械所,有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修械所,晋豫边支队修械所,骑兵团修械所,高峪修械所,晋察冀军供给部修械所,晋察冀各军分区修械所,一二九师供给部修械股,河北人民自卫军安平、肃宁和深县修械所,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工人武装自卫旅修械所等。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各抗日游击支队,先后在清河、胶东、鲁中、鲁南、滨海、鲁西北、泰西等地区建立了随军修械所。新四军则在华中地区建立了军部修械所及各支队的修械所等。

这批修械所,大多数规模小,设备比较简陋,缺乏兵工专门人才。兵工人员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发挥聪明才智,使用锉刀、钳子、榔头等简单工具,在乡村祠堂、民间茅草房、山崖洞穴,或芦苇丛中、打渔船上,争分夺秒,抢修枪械和生产弹药,承担着抗战初期各部队和地方武装的修械和弹药补给任务。

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到1938年,八路军完成了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边、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挺进到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创建了鄂豫边、皖中、皖东、豫皖苏、苏皖边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由5万多人发展到18万多人,许多战士没有枪和弹药,少数新建连队近三分之一的人只能用长矛、大刀和土枪来武装。大刀进行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部队的兵器装备。显然,不解决军火供应问题,就无法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新四军第1师军工部制造的73毫米迫击炮

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要求“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政治决议──《关于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作为内容之一。各地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因地制宜,积极筹办兵工厂。这时,由于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建立,客观上为建立相对稳定的兵工生产创造了条件。1938年3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第三大队军械处在黄县圈杨家村建立兵工厂。同年秋天,八路军总部将技术工人较多、设备较好的几个随军修械所,集中到山西榆社县韩庄村组建了制造步枪的总部修械所(兵工厂)等。这批兵工厂有的有几十台机器设备,几百名工人,不仅能修械,还能仿制步枪和机枪。

1939年末,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完全停止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武器弹药供应,部队的军火补给更加困难。各地兵工厂急部队所急,克服设备和技术上的困难,利用旧弹壳复装子弹,送往前线。到1940年,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等年产复装子弹均有10万发以上,使部队弹药奇缺的状况有所缓解。

随着兵工事业的发展,1938年以后,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兵工领导机构,加强了对兵工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中共中央军委于1938年3月成立军事工业局,总参谋长滕代远兼局长(后由叶季壮、李强接任),直接领导陕甘宁边区的兵工生产。他们利用陕甘宁边区环境相对稳定的有利条件,将中央红军兵工厂从延安市柳树店迁至安塞县茶坊镇,先后成立了机械厂、枪厂、炮厂和火药厂等工厂,又将边区农具厂扩建为手榴弹厂,形成了比较正规、相互配套的生产体系。晋察冀军区于1939年4月成立军区工业部,按照“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就地取材,小型配套”的原则,把军区供给部和各军分区的修械所整编为6个制造所。八路军总部以后勤部第六科为基础,于1939年6月组建军工部,刘鹏(后刘鼎)任部长。军工部将韩庄修械所迁黎城县黄崖洞成立兵工1所,在平顺县西安里成立兵工2所,在辽县高峪村成立兵工3所,在昔阳县里沙窑村成立兵工4所(后迁武安县梁沟村),这几个所都生产步枪;在武乡县柳沟成立铁厂,生产手榴弹。晋绥军区于1940年5月在陕西省葭县(今佳县)悖牛沟成立修械厂,生产步枪、掷弹筒和弹。在华北平原开辟小冀鲁豫、鲁西、冀南根据地的八路军、地方组织和游击队也建立了兵工领导机构,办起一批修械所和兵工厂。山东各军区都成立了军工科,负责规划本地区的兵工生产。“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时,在苏北盐城建立了军工部,辖有机械、子弹、手榴弹、铸造、火工品、修械、木工7个工厂,互相协作,配套生产。

各根据地兵工领导机构成立后,除了整编修械所、兵工厂,使其布局合理并按专业分工设厂外,领导机构本身也得到进一步健全。军工部一般设政治、工程、器材等职能部门,在每个根据地内部,基本上可以做到统一生产计划、统一产品规格、统一检验标准,使兵工厂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八路军总部军工部还进行了企业化管理的探索,制订了工务管理办法,在有条件的岗位实行计件工资试点;从部到厂成立职工会,实施民主管理,工会与行政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提高了生产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八路军开赴前线后,毛泽东致电在前方的周恩来、朱德要千方百计造枪,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问题。各地兵工领导机构在调整兵工组织的同时,积极组织试制生产步枪。1938年5月,河北人民自卫军修械所首先仿捷克式制造出二七式7.9毫米步枪;同月,山东省黄县圈杨家兵工厂也试制出7.9毫米步枪,月产50支;1938年,新四军修械所仿造汉阳式7.9毫米步枪,月产15支;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机器厂试制出“无名式”马步枪;1939年7月,晋绥军区修械厂仿制出7.9毫米步枪和哈其开式轻机枪;1939年12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3所设计制造出“五五式”7.9毫米步枪;1940年7月,总部军工部1所在“五五式”步枪和“无名式”马步枪的基础上,制造出一种适应游击战争特点的“八一式”7.9毫米步枪,受到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等领导人的称赞。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将这种枪的图纸和生产工艺材料发给晋东南各厂,组织批量生产,从1940年8月至1941年11月,仅1所就生产了3000多支。

百团大战暴露出八路军在山地作战中没有曲射武器的弱点。彭德怀要求刘鼎立即组织力量研制适宜山地作战的曲射武器,并送来1门日本造的掷弹筒作参考。军工部克服了材料和加工设备方面的困难,组织仿造。他们用铁路道轨制成50毫米口径的滑膛掷弹筒,并在掷弹筒弹上加了尾翅,以保证射击精度。1941年投入生产,陆续配发部队。晋绥军区修械厂1941年仿制出日式50毫米掷弹筒,1944年温承鼎、吴奎龙对日式掷弹筒改进了发火机构,增加瞄准装置,提高了射击精度,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提议谁发明就用谁的名字命名,从而在晋绥诞生了“鼎龙式”掷弹筒。

1945年胶东兵工厂生产的82毫米迫击炮

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的生产方针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也是兵工生产最困难的时期。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以克服根据地日益缩小、财政经济匮乏的严重困难。各地兵工部门和广大兵工人员以顽强的毅力,千方百计共渡难关。首先将规模较大、过于集中的兵工厂缩小规模,分散设厂,应对敌人的破坏,保存实力。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将每个兵工所按专业划分为几个小厂,实行部—所—厂三级管理,各自独立生产。同时成立太行工业学校培养和储备干部。新四军军部在1941年秋决定撤销军工部,将人员、设备就近分配给2师和3师,由各师、旅成立军工部或军工科就地组织兵工生产,形成以师兵工厂为骨干、旅(军分区)和地方政府的兵工厂为补充的生产体系。

中央军委于1941年4月23日、11月7日连续发出指示,指出“在山地抗日根据地上,应设立中等后方……在平原上只能建立很小的、分散的、秘密的后方”,“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在目前条件下,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和地雷等,大量发给军队、民兵和居民,以便到处与敌人斗争,以量胜质”。贯彻中央军委的指示,陕甘宁边区首先停止了步枪生产,主要生产手榴弹、枪弹、炮弹、火炸药。接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也中止了步枪生产,改为重点生产掷弹筒及其弹、82毫米迫击炮弹、步机枪子弹和火炸药,并将手榴弹的生产扩展到军分区或地方工厂。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1942年以后中止生产步枪,增设手榴弹厂、炮弹厂和火炸药厂。新四军重建后,各师兵工部门主要生产手榴弹、枪榴弹、迫击炮弹、枪弹。经过上述调整,手榴弹的产量迅速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

复装枪弹的生产成倍增长。陕甘宁边区从1940年至1942年复装枪弹20多万发;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从1940年的12万发,发展到1943年的68万发;冀鲁豫军区由1939年的3万发,至1943年达到17万发;胶东第一兵工厂最高月产3万发,新四军各师最高月产12万多发。

由于根据地不能生产灰口铁,铸造迫击炮弹的弹壳只能使用当地生产的白口铁,这种生铁又脆又硬,难于切削加工,大大限制了迫击炮弹的产量。1940年6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第6连技工彭长山,用民间传统焖火方法初步解决了白口铸铁炮弹壳的切削加工问题。1941年春,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与技工孙兆喜等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焖火方法相结合,对迫击炮弹壳进行韧化处理,使其可以切削加工,从而提高了迫击炮弹的质量和产量,当年生产了3万多发,是根据地兵器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抗日战争初期,根据地使用的火药主要是黑火药、高级火药和炸药,主要靠从敌占区采购或从缴获的炮弹、航空炸弹内掏取,不少兵工人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何从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出发研制高级火炸药,一直是兵工部门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制造火炸药的基本原料是硫酸。而在敌后根据地制造硫酸,既无技术又无设备,十分困难。科技人员土法上马,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取得成功。1940年3月,晋察冀根据地的燕京大学研究生张方等以当地盛产的陶土缸,用“缸塔法”制造出硫酸、硝酸。1941年又生产出乙醚、硝化棉和单基无烟药,这是根据地兵器工业火炸药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1943年,又用“钙皂法”制取甘油,并用“盆式硝化法”生产出硝化甘油,随后制造出双基无烟火药、仿朱迪生炸药和硝化甘油炸药。在陕甘宁边区,化学工程师钱志道领导的化学厂,于1941年2月用现代工业的铅室法生产出硫酸,1943年9月用汤姆逊法生产出硝化棉火药,用硝化分离法生产出硝化甘油。晋冀鲁豫根据地从1940年起进行制造硫酸试验,1941年开始小量生产硝化棉发射药。在山东根据地,王旭九等也用10多口陶瓷缸垒成塔(也曾用含云母少、含酸较高的花岗石),砌成塔试制硫酸,获得成功,并先后建立了6个硫酸厂,日产1吨,在此基础上生产了硝化棉、硝化甘油、乙醚、丙酮,自制切药机、打浆机、离心机,于1943年开始生产单基和双基无烟药。无烟药和硝化甘油炸药的研制成功,将根据地的火炸药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扩大生产、支持战略反攻

1944年,抗日战争开始由相持阶段转向战略反攻阶段,根据地迅速恢复和扩大。敌后兵器工业为迎接新的作战任务,首先调整了组织。1944年9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将分散的兵工厂集中组合,调整为6个较大的兵工厂,并组建了82毫米迫击炮弹厂、无烟药厂和枪弹厂。同年,晋察冀军区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和直属5个兵工管理处,每个管理处辖3~5个兵工厂,按地区配套生产地雷、手榴弹、子弹、炮弹和火炸药。1944年10月,晋绥军区成立了工业部,辖有2个兵工厂。同年,冀鲁豫和冀南两区的兵工部门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军区兵工部,辖15个工厂。1944年9月,新四军军部在安徽省盱眙县黄花塘召开兵工会议,并检阅了各师生产的兵器,会后各师充实军工部门力量,加紧生产武器弹药。山东根据地的胶东、渤海、鲁中、鲁南等军区的兵工生产也进一步扩大,共建有22个兵工厂,其中各类弹厂17个,兵工生产有新的发展。

枪弹的生产,过去主要是复装的,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40年代初,各地军工部门都在致力于全新枪弹材料的研究和试制。晋察冀军区首先取得成功。该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傅江、孙艳清等人,在子弹厂的山脚下修了一座反焰炉,顺山挖了一条沟直达山顶,充作烟囱,设法把杂铜精炼成纯铜。张奎元、王裕又用废钢炮弹壳制成炼锌的装置,将从农村搜集来的含锌量较高的制钱,提炼出纯锌。有了纯铜和锌,用熔玻璃的坩埚炼出了锌黄铜,再经过冲压、延伸,新枪弹壳便诞生了。到1944年,两个子弹厂已能月产步枪弹6万发。1944年春,陕甘宁边区第一兵工厂几乎用相同的方法炼出了锌黄铜,当年生产全新枪弹1万多发。1944年春,胶东兵工三厂用铁路道轨试制出钢壳枪弹。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学习晋察冀军区的经验,1945年春也生产出了全新枪弹。全新枪弹的研制成功,为根据地兵器工业开辟了一条扩大枪弹生产的新路子,在抗日战争中又立新功。1943年初,新四军二师吴运铎设计制造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射程达到500米,为部队增添了单兵“远射”兵器,抗日军民爱不释手。

为了提高炮弹的产量,1944年7月,陆达等再次改进炮弹的焖火技术,使铸件毛坯合格率由30%左右提高到9 6%以上,从而提高了产量。1944年夏,陕甘宁边区设计制造的小高炉冶炼灰口铁成功,日产1吨,可满足边区兵工生产的需要。

为了在反攻中拔除日伪军据点,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工部门抓紧研制攻坚武器。各根据地除了增加81毫米、82毫米迫击炮弹的产量外,冀鲁豫根据地制成九二式步兵炮弹和75毫米山炮弹;各地从实战需要出发,还将迫击炮改为平、曲两射的武器,直接攻击日伪军碉堡。新四军第2师、第3师、浙东纵队的兵工部门还相继研制出37毫米、45毫米平射炮。这些后膛炮在拔除日伪军的据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敌后人民兵工是在敌强我弱、日伪统治相对薄弱的偏僻地区,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由流动的随军修械所,发展到有相对固定场所的兵工厂;开始主要靠手工操作,发展到部分使用机器;从只能复装子弹、维修枪械,生产手榴弹、地雷、黑色火药,发展到能造黄色炸药、枪弹、炮弹、步枪、掷弹筒、迫击炮等。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力更生发展兵器工业的艰苦进程,在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初各根据地军工部门拥有兵工厂130个,职工近2万人,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烂,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无私无畏的抗日队伍。抗战8年中,除完成大量修械任务外,各抗日根据地兵工部门直属兵工厂生产手榴弹450万枚,地雷20万个,枪弹(主要是复装子弹)780万发,长短枪1.1万支,枪榴筒、掷弹筒6300多具,迫击炮900余门,为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德总司令称赞:兵工工业是工人阶级贡献革命战争的伟大事业。

猜你喜欢

八路军总部工部兵工
晋东公司邀请军工文化专家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新时代人民兵工精神”讲座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八路军总部在黎城县河南村驻扎的日子
孝义市后庄村赴左权县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大破囚笼展笑颜
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
五彩湾工部龙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