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次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0-11-09刘灿模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体育

刘灿模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925)

分层次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刘灿模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925)

分层教学本身就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就突出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尽管本课题研究评价的过程采取了终结性评价的模式,采取这种评价模式主要是为了更精确地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情况作出量化分析,便于研究的需要。通过理论分析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分层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相关探索。

分层次教学;高等院校;体育教学

前言

“分层次”体育教学模式是在“终身体育”、“全民健身”、“娱乐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立足于素质教育,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出发点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体育专长基础所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1.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在每个学生面前都是一致的,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在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上的差异,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因素和技能提高幅度的考虑,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材设置上强调因人而异,不搞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使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增强,从而消除由于运动水平的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各尽其能,为实现自己的锻炼目标而努力。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是分层教学必要性的体现。学生是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受到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及教育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因此有人说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教师的职业是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有思维、有个性的人,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赋予教育极大的挑战性,而且大班额的行政分班教学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这无疑给教学又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目前高校院校体育课程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课时和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在学生运动素质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而在班级授课形式下,一个教师同时教几十个学生,难以照顾其个体差异,容易从学生的“平均水平”出发施教。所以作为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改变观念,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确定目标、内容安排、组织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区别对待,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尤其应该为体能、运动基础差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其进步与发展,真正解决大班教学中“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教学现状。

2.2 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和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竞争中占主动地位。”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就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步骤及措施不尽相同,其目的却都在于通过改革以获取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优势为新世纪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寻求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众多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与领域。

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通过教学实验来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对新教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做出检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3 学生的体育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竞技体育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体育运动在高校迅猛发展,越发深入人心。但在各高校普遍向完全学分制过渡的形势下,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通常由学生自选课的方式,班级成员的组成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由于个人原有体育基础不同,接触某一体育运动项目的时间长短不一,对体育运动爱好程度有别,身体素质差异显著等多方原因,导致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竞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体育运动技术掌握能力强弱不一,一定程度给公共体育课的体育教学带来压力。

2.4 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运用“分层教学”,可以促使教学的个别化,有利于学生竞技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探讨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分层教学,这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发展”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完全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高校体育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 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目的调查一览表

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课程教学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在校学生受益于课程改革,调整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该项运动的娱乐价值,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要求,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通过表1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目的的调查主要通过锻炼身体、提高技能、娱乐、应付考试几项指标的调查显示:采取分层教学训练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集中在锻炼身体和娱乐两项指标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2.6%和27.9%;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所选择的比例与分层教学学生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提高技能排在第一位,占选择比例的35.3%,而锻炼身体,娱乐和应付考试所占比例均低于分层教学的选择比例,分别为 28.4%、20.6%、11.8%,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现实相背离,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目标要求,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学合理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2 教学合理性调查一览表

本研究从研究实际出发,调查了五所高等院校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是否具备合理性上,主要从评价标准、学生自尊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原则、课程难度几项指标上。通过表2看出:分层教学教学效果合理性的选择上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各项指标的选择基本维持在 90%左右的水平上,而传统教学模式各项指标的选择均在 50%以下,同时也看出,在因材施教和课程难度低的选择上所占比例仅为21.6%和28.4%,这样势必会挫伤高等院校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分层教学的实施可以让同一发展水平上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分层教学能够从学生现状出发,摒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教师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注重学生兴趣和尊重个人选择,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案,自然也就降低了课程难度。

3.3 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3 学习效果调查一览表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主要表现在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锻炼学生意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自学能力几个方面。通过表3的调查可以看出:分层教学模式在提高成绩、激发动机、培养健身意识和自学习惯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学生选择的频数百分比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选择百分比,分别为85.2%、73.8%、77.0%、83.6%,而在锻炼意志的评价选择上却低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认真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分层教学模式作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自然有其发展的弊端,这归因于在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对自身的竞技能力水平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同一水平上学生之间竞争意识的缺失,传统教学模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竞技能力水平,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发展不足的一面,这部分同学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了他们的进取精神,锻炼了他们的意志。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在目前分层次教学很多东西尚处在探索阶段的状况下,虽然教师工作的强度一再加大,但是仍难以满足同学们“锻炼意志”的要求,无法真正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4.结论

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它是合理规划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当代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在对学生实现知识教育的同时实现人文关怀。分层教学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教育原则,如何有效实施依然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丁锦宏.“分层一协作”教学模式是对个别化教学模式的超越明[J].上海教育科研,1999(4).

[2]戴安·赫克斯著,杨希洁译.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3]汪新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5(1).

[4]李洪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4).

刘灿模(1979-),广东信宜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主研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2009-12-27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模式体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