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而复得”的快乐缔造者

2010-11-06李吉亮

科学中国人 2010年2期
关键词:人才工作

本刊记者 李吉亮

“失而复得”的快乐缔造者

本刊记者 李吉亮

信息时代,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花很大心血的工作成果却因失手或故障而意外丢失,这样的事情常常令人懊恼,甚至损失巨大。这时,我们多数人首选必是请求专业数据恢复人员的帮助。而同样的一件事,却在偶然间改变了63961部队高级工程师戴士剑的生活。

1999年6月的一天,戴士剑在电脑上整理一些重要资料,突遇系统故障,刚刚存储的资料不翼而飞,而当时办公室还没有备份存储。虽然经过一个星期的艰苦努力,丢失的资料重新恢复了,但这件事给了戴士剑极大的震撼,作战指挥专业硕士毕业的戴士剑却由此想到了新的问题——如果信息化装备遇到此类问题该怎么办?如何确保重要存储介质的数据安全?

在当时,国内的数据恢复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戴士剑跑遍了北京的图书市场,也没有找到一本系统讲述数据恢复技术的书。自称“倔强”又执着的戴士剑却并未因此而放弃。无前人经验,自己摸索;无现成资料可查,自己演算……经过一年这样的艰难探索,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并成功恢复几次大型数据。

找他恢复数据的人越来越多,面对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目光,戴士剑深感责任巨大,但一个人毕竟精力有限,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戴士剑对数据恢复技术应用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样如何普及数据恢复知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戴士剑结合两三年的恢复实践,补充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于2003年9月整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数据恢复方面的专著《数据恢复技术》第一版,归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书库,获2004年优秀作者奖,该书的出版,使得数据恢复开始走上学科发展之路。

该书一经出版,短时间内就销售了上万册,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3月,又专门为原信息产业部职业教育中心出版了数据恢复职业认证专用教材,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技术人才。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又于2005年3月,出版了《数据恢复技术》第二版,110余万字,获电子工业出版社优秀作者奖;2005年9月,《数据恢复技术》第一版,输出至我国台湾地区发行繁体版。此外还合作出版了《企业管理建模数据流程图集》,《数

科据安全与编程技术》,以及《物证技术学》、《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等高校教材,被誉为我国数据恢复技术学科创始人。

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他在优质完成繁重工作之余所做。戴士剑是炮兵首批培养的技术与指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工作期间参与完成数十项科研任务,先后从事过炮兵、防空兵、软件测试等领域的工作,积极进取,涉猎广泛,已结项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是全军“1153”和总装“183”重点培养人才。

现在,戴士剑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法源司法科学证据鉴定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取证专委会委员,原信息产业部职教中心特聘专家,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规划指导专家、《存储世界》专栏作者等,《解放军报》、《现代军工报》、《科技日报》、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均做过专门报道。

几年来,他为公安部、国安部、9院等单位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很多单位和个人挽回了大量的数字财富,协助破获了一些高科技犯罪案件。在从事信息管理、安全教育、案件调查等工作,特别是相关业务部门的计算机取证与司法鉴定工作,为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

说起自己的未来计划,他憨厚一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时刻准备奉献一切。这是我在军队中受到的教育和熏陶,我只是以此为自我要求,这也是每一位中国军人的信仰!”

猜你喜欢

人才工作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