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

2010-10-24纪秀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挫折体育

纪秀明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吉林长春 130000)

体育院校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

纪秀明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吉林长春 130000)

文章从挫折教育的涵义入手,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论述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体育院校;挫折教育;教学改革

“挫折教育”理念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关注。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社会,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事业。体育院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体育院校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挫折教育的涵义入手,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论述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1.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竞争就会有挫折,青年学生可能因挫折引起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现在许多学生心理素质很差,一次小挫折,便很难承受,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转而放弃,表现出竞争力低下。挫折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失败,辩证地看待失败,将失败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养分,为成功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挫折心理的尺度,适当关心学生在遭受挫折后的情境,尽可能帮助学生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传授有利于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之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2.体育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现状

2.1 研究方法。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使用中国知网CNKI,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规范语言“挫折教育”,检索结果为573篇;继续输入规范语言“体育挫折教育”进行检索,匹配结果仅为23篇,且都为期刊论文,占前者检索比例的4%。其中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占文章总数的17.4%;关于高校体育的为8篇,占总数的 34.8%。由此可知,我国有关体育挫折教育的研究比例较小,特别是高校体育挫折教育部分。

作者采用访谈法,与吉林体育学院5位教师对话,就吉林体育学院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状况进行了解。表1访谈内容统计中包含了教师教学科目、年龄、挫折教学策略、效果、目标等访谈内容统计。

表1 访谈内容统计

2.2 结果分析。表1显示的访谈内容统计,可以分析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5位教师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职称包括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教育学科分别为武术、体育人文、运动人体、运动心理和文献检索,从生理到心理,从技术培养到素质形成,从理论传授到实践经验,能够比较综合地概括现代体育院校教育特点。

教师对挫折教学策略没有统一的界定,主要采取的策略包括了道德、技能、心理、生理、自身素养、社会应用及反响几个层面。综合其教育特点,可将体育院校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目标归纳为如下几点:

2.2.1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育院校的最突出特点为体育专业教育,与综合院校相比,对学生拼搏精神有着特有的定义。“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体育教育精神贯穿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始终,这种与生俱来的拼搏精神,是体育院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体育学院校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关键环节。

体育技能训练是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如逐渐提高训练的困难程度,随着困难程度的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意志努力完成训练任务;在疲劳情况下完成训练任务,教师根据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学生比较疲劳的情况下再增加新的训练内容,这样可使学生的心理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不利的气候或嘈杂的环境中坚持技术训练,并要求学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2.2.2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集体观念往往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发展,体育院校所采用的挫折教育很多都归结到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挫折教育不等同于理论教导,也不等同于个别辅导,体育的成功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随之形成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赛场,没有属于某一个人的独立运动,即便是个人项目,也离不开团队作战和技术指导。体育院校对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指导不但适用于现阶段,还将作为传统,一直进行下去。

2.2.3 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精神。提到“体育”,我们往往与“竞技”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竞技造就了体育的发展,所以体育中映射出来的互助互爱精神必须满足竞技的要求。体育院校对学生互助互爱精神的培养,不但是体育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道德及文明建设的需要,武术中的武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体育道德教育,充分地体现了体育院校对大学生挫折教育中互助互爱精神。

2.2.4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虽然在学校中,大学生受到体育挫折教育,但是究其影响,依然是希望加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不但体育院校的学生要做到用体育服务于人,也要将我国的体育思想,体育精神传播并发扬下去,使全民体育健身成为可能。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新兴的学科,体育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后所凸显出的社会问题。体育人文思想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思想,成为终身体育的倡导思想。

3.加强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高等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为载体,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培养和激励达成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体育院校对大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可以通过体育的迁移价值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生存教育和与人融洽相处教育于体育课程教育之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3.1 必要性之一:高等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

青年学生已经进行过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对于素质教育,特别是抗挫折教育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体育院校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能够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从而培养青年学生面对困难善于应变的能力,遇到挫折奋发进取的精神。

3.2 必要性之二:体育学科特点。挫折教育并不是体育教育理论的专利,但体育教育中随时产生挫折的特点使得体育学科成为挫折教育天然的平台。虽然在挫折教育过程中,体育挫折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挫折教育特点,但是体育则表现的比较普遍且比较自然。

体育教育原本就含有一定的竞争性教育,与其它学科相比,现代社会体育竞争由挫折所造成的危害应该是最小的。因此体育挫折教育在体育院校的教育中有它的普遍适用性,易于大学生接受,便于形成优秀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

3.3 必要性之三:体育院校教师素质不同。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教师相比,高校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相对较高,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更有指导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和肢体语言又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由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培养是符合学生教育条件的,可以大范围使用。

体育院校教师在思想上需要重视挫折教育,转变只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而不进行或很少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加强思想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好挫折的“度”,使指导和引导相结合,减轻学生受挫折造成的压力。教师可以科学安排教材,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教法,提高教学方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一切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十分必要,因为体育本身决定了人们在从事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挫折和失败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体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更何况体育的主要形式就是竞争和游戏,能较为感性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或感受挫折。但如何把握和调节学生受挫后心理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建设以及科学、合理的实施挫折教育却是一个新的课题,值得我们广大体育院校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

4.体育学院教学改革与方法

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体育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片面教育带来严重的“重物轻人”问题,即重体育,轻人文,因此纷纷出台了适应于挫折教育的一系列教改思想,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简单阐述有关“冰山学说”及“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改方法。

图1 体育运动的冰山结构与立体结构的关系

体育运动的学科体系是由人文原理层、科学原理层和方式层构成的“立体结构”(见图1)。“冰山”结构是其“立体”结构的简化,即冰山水面下部代表体育运动的人文原理(软件),水面上部代表其科学原理(硬件),它能否存在取决于冰山水面下部的“软件”,由此可见,体育运动教育的“重物轻人”思想是错误的。

针对“重物轻人”的错误思想而提出的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其实质是研究“人道”与“物道”的整合。“道本来是道路,后引申为具有规律、规范的意味。”体育运动的人文原理是研究其“人道”的学说,科学原理是探索其“物道”的理论,二者整合,真善统一。“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成为了体育院校改变“重物轻人”的优秀成果,也是挫折教育在体育院校进行后的教学改革成果。并且,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了术科要变“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变“技能传习”为“文化传承”;学科要做到“基本理论与变化的环境结合”的教学改革新思路。

2008北京奥运再次证明了中国是体育大国,但中国并不是体育强国,因为我国特别是体育院校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还不高,教育理论的缺失还不足以指导体育院校大学生正面、积极地对待挫折。全国14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挫折教育的教学与教改方法,虽然对大学生采用了挫折教育,但并没有形成挫折教育体系,可见,加强挫折教育思想的教学改革还需继续深入。

[1]李海洲,迫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P17.

[2]郭琴.大学体育与挫折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2009(1).

[3]宋继新,龚娟.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J].体育学刊,2004(1).

纪秀明(1984),男,吉林桦甸人,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2010-06-28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挫折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挫折使我更坚强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挫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生活需要挫折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