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句法象似性在语法中的体现

2010-10-23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表层结构中心语句法

张 娟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句法象似性在语法中的体现

张 娟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近年来句法象似性成为了语言象似性研究的重点。从距离象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三个方面分析句法象似性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某些理论,可以发现,语言象似性与生成句法并非截然对立。句法结构具有象似性是不可否认的。

句法象似性;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X阶标理论

Abstract:In recent years,syntactic iconicity has been put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language iconicity study.In this paper, syntactic iconicity is analyzed in Chomsky's generative syntax from distant iconicity,order iconicity and quantity iconicity.We can find that language iconicity doesn't oppose to generative grammar.So,the fact that syntactic structure has the feature of iconicity is undeniable.

Key words:syntactic iconicity; deep structure; surface structure; x-bar theory; trace theory

引言

近年来,一些功能语言学家开始重视研究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非任意的,有理据的。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存在的理据性通常被称为语言的象似性。象似性的提出似乎对强调语法结构“自足性”和“独立性”的生成语法理论提出了挑战。然而,初步的研究表明,象似性与生成语法理论并非矛盾,相反,语法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象似关系在生成语法理论中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阐释。[1]本论文旨在从象似性的角度研究生成语法理论中的诸多句法规则系统,探讨生成语法理论与象似性的一致性。

一、句法象似性

1.象似性

语言象似性概念最先由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在19世纪末提出的。他把语言成分与概念或话语所指具有物理或拟相似的现象视为语言象似性。[2]随着对语言象似性研究的深入,象似性的内涵也逐渐丰富了起来。Haiman认为,当一种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和交际策略时,我们就说这一表达式具有象似的概念。总之,语言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及结构与其表达的概念内容,外在现实及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象似性,这是一种自然的联系,是有理可据的。

2.象似性的主要原则

语言象似性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是在句法结构上,即语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直接映照人们的概念结构。重要的句法象似性原则有:

(1)距离象似性 (Iconicity of Distance)

根据Haiman,距离象似性即认知或概念上越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的线性距离也就越接近。比如英语中心词前的多个形容词定语。越是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就越越靠近中心词。如材料、用途、大小、形状、新旧及颜色等。

(2)顺序象似性 (Iconicity of Order)

顺序象似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其所指对象间的逻辑顺序,也就是,实际发生在前的事件表达上先于发生在后的事件,即线性位置更靠左。

(3)数量象似性 (Iconicity of Quantity)

数量象似指语言结构的复杂度映照概念结构的复杂度。一般来说,量大、重要的信息为复杂概念结构,要求有相应复杂和有一定长度的语言表达式。概念结构与语言结构的复杂度紧密相关,单一概念复杂化须通过语言结构的并列、从属、修饰来实现。

二、象似性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中的体现

Chomsky认为,句子都具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它们是实现话语意义的基础。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的标准理论,词典中表示范畴的符号 (如 S、NP、VP等)按照基础规则(S—NP、VP等)改写成一定的有序结构,称为深层结构。深层结构嵌入词项后,按照“移动α”的转换规则,将其中某一位置的词项或其他结构成分移到深层结构的另一位置,就形成表层结构。[3]也就是说,深层结构是在每个句子表达出来之前就在大脑中存在的概念结构,表层结构是在形成这种句子的深层结构后,经过转换形成人们说话时音响符号表达的句子。其实语言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中也体现着句法象似性,探讨这种象似性在二者中的体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结构与世界的关系。

1.距离象似在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中的体现

距离象似性,与人类认知系统的概念距离密切相关,即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象似与它所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深层结构是一定的有序的结构,这种有序的语言成分间距离与其概念间的距离是相对应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特殊疑问句来说明。例1:

a.Which problem did you solve?

b.DS: [S you[Aux Tense] [VP solve[NP which problem]]]

c.SS: [S'[NP Which problem]i[S you[Aux Tense] [VP solve[NP e]i]]]

在b句深层结构中,疑问代词作为动词solve的宾语。根据题元理论,solve分配给 which problem题元角色,which problem作为solve的内题元。在概念上,solve与which problem的距离比较接近。在c句表层结构中,which problem移到句首,这并不是说表层结构不具有距离象似性。因为which problem从一个题元位置移到一个非题元位置会留下一个语迹e,该语迹成为连接which problem与solve之间的纽带。这样, solve与which problem之间仍然在距离上接近。

2.顺序象似在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中的体现

顺序象似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其所指对象间的逻辑顺序。语言符号的排列顺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先后顺序。深层结构是按照基础规则改写成的有序的结构,体现在大部分语言中句子的深层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安排的。深层结构表达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只是表达时所采取的形式,有时尽管表达的形式不同,但只要意义相同,它们的深层结构就是相同的。[4]例2:

a.John read few books.

b.Few books are read byJohn.

c.DS:[S[NPJohn[VP read[NPfew books]]]]

我们发现:a句为主动句,b句为被动句,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示相同的意义,是同义句。因此,a句和b句在实质上有同一的深层结构c句。在深层结构中,John作为施事者是我们认知的出发点,紧接着是施事者实施的行为,然后是这个行为的承受者,这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正常顺序。表层结构有时会打破深层结构中那种有序的结构,把受事者放在施事者的位置,但这并不是与顺序象似性相悖。因为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有时会凸现某个事物或动作,这种凸现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显得不那么单调。由此可见,表层结构不但没有违反顺序象似性,而且还是它很好的补充。例3:

a.他打碎了什么?

b.什么东西,他打碎了?

词语“什么”的位置不断前移,体现了人们对其重视的不同程度。

3.数量象似性在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中的体现

数量象似原则是指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映照概念结构的复杂。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概念上的复杂性。那么,相对简单的概念普遍用相对简单的形式表达,而相对复杂的概念则普遍用相对复杂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如:

这里,myfather's sister比my sister在概念上要复杂。在其深层结构中,从树形图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b)的深层结构牵涉到次分支,比 (a)的深层结构要复杂。

三、X-Bar理论

1.X-Bar程式

X-Bar理论是生成语法中专门研究对语类结构构成限制的理论。根据X'理论,所有的结构都由一个中心语N统领, X是中心语.NP就是中心词N的最大投射,VP则是中心词V的最大投射,IP(等于传统句法的S)是中心词项I的最大投射。中心词项V,N,A,P称作“词汇范畴”,I,C等称作“功能范畴”。

2.X'参数与顺序象似性

有些语言的标志语并不在中心语的右侧,而是位于其左侧,如挪威语、圣诞岛语。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中心语居后”和“中心语居前”两种排列顺序都符合人对事物的感知程序。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感知两个事物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事物作为注意的“焦点”(figure),把另一事物当作焦点的参照物,即“背景”(ground)。[5]由于人的共同认知基础,大家在确定哪个为“背景”,哪个为“焦点”是一致的。但感知一个空间关系而形成一个概念的“过程”(concept ulization)可以不一致。一种方式是从“焦点”到“背景”:

a.the school+near the church

另一种方式是从“背景”到“焦点”[6](P442):

b.教堂附近的+学校

3.X’参数与距离象似性

X’程式所允许的两种语序都与距离象似相吻合。下面以英语带后置修饰语的名词词组为例说明,这是一种中心语居前的结构。根据X’结构程式,限定成分 (determiner),补语和附加语是在三个不同层次进入结构的:补语直接修饰名词中心语N,与之处于同一层次一起组成N’,它们关系最为密切,而附加语并不直接修饰中心名词,与中心名词的关系不如补语紧密,其作用是把原有的N’扩展成另一个N’这种关系疏密的差别决定了它们相应的线性序列位置。[7](P155-158)例4:

a.the foreign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with short hair.

b.*the foreign professor with short hair of linguistics.

例中of linguistics是补语,必须紧靠中心语 the foreign professor,with short hair是附加语,接在补语之后,离中心语稍远。因此,(4a)可接受,(4b)不可接受。有时,一个名词词组的后置修饰语既可理解为补语又可理解为附加语,产生结构歧义,[8]于是 (5a)便可有 (5b)和 (5c)两种释义:

(5)a.a student of high moral principles

b.a person who studies high moral principles

c.a student who has high moral principles

释义为 (5b)时,of high moral principles充当中心语student的补语,与之处于同一层次一起构成一个N’,释义为(5c)时,of high moral principles则充当中心语student的附加语,与之不在同一层次,它是在中心语student单独构成了N’以后才与这个N’一起组成另一个N’的。虽然of high moral principles既可看作student的补语也可看作附加语,但作附加语和作补语与中心语间的关系有疏密之分,也就是说,其间的距离并不等同,可这种距离远近之别却无法单纯通过线性序列体现。X’理论利用结构上下层次关系则完全能把这种距离差别清楚地反映出来,正好跟“距离象似”原则一致。[9]

四、结束语

象似性是当今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是认知语言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对象似性的进一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本质关系。这对于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更好的了解象似性有着很大的意义。这种象似性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语音、词形、句法结构和语篇结构各个方面。这也体现了正象似性存在的范围之广,也更证明了句法结构存在象似性。生成语法的目标是为人类的普遍语法 (即人脑中的语言机制)提供一个明晰的形式化理论。[10]它虽然没有特意去研究语言象似性,但这并不能逻辑地导出它的理论与象似性不相容或反映不了语言象似性。生成语法的一些理论原则以及Chomsky本人对某些事实的看法都说明了这点。如果说语言要遵循一般的认知规律,语言结构受人的心理结构限制,那么语言象似性也许就是这种限制的体现。语言形式与一个人的经验有自然联系,即语言和思维具有象似性,因为语言结构直接映照经验结构。因此,象似性存在于人类的语言形式与思维模式中,反映在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序上。[11]

[1]Chomsky,N.Aspects of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ss: MIT Press,1965.

[2]Fodor,J.Against definitions[J].Cognition.1980, (8):263-367.

[3]Fiengo,R.On trace theory[J].Linguistic Inquiry,1977,(8):35 -61.

[4]G ivón T.Iconicity,Isomorphism and Non-arbitrary Coding in Syntax [M].Amsterdam:John Benjamin,1985.

[5]Pierce C S.Collected Paper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Redford,A.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Redford,A.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8]韩景泉.空语类理论与汉语空位宾语 [J].国外语言学,1997, (4):68-69.

[9]李妮,宋波.象似性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中的体现 [J].郑州轻工业学院报 (社会科学版),2007,(4):27-30.

[10]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5): 56-59.

[11]徐李.英语性别歧视词汇的标记象似性 [J].怀化学院学报, 2008,(12):38-40.

Application of Syntactical Iconicity in Grammar

ZHANGJuan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Hubei 430000)

H043

A

1671-9743(2010)07-0099-03

2010-07-02

张 娟 (1986-),女,河南信阳人,中南民族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生,从事于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表层结构中心语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浅析汉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列例句为例
教学互动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叙事学视角下《救风尘》的二重结构
利用地震勘探面波反演巨厚戈壁区的表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