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0-09-28赵生文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肥东县县域经济

赵生文

(肥东县长临河镇,安徽 肥东 231600)

关于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赵生文

(肥东县长临河镇,安徽 肥东 231600)

肥东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资源基础,近年来,该县县域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总体上仍相当薄弱,与全国、全省的先进县(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应当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项积极因素,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肥东 县域经济 发展

一、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

县级区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相对独立的基本行政地域单元。“郡县治,天下安”、“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从秦朝统一设县以来,历代兴替,惟县的建制至今不变,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运行的综合性经济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它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一方面承担着引领农村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必须与城市经济相协调,具有国民经济的基础性、综合性、层次性、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环环相连,与国家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我国9亿县域人口的直接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蕴涵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从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研究结果来看,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高于同年全国增长速度。最近这两年,县域主要经济指标越发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尤其是经济强县发展更加快速,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6%、14.15%、20.86%、13.31%。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强市的重要途径。强市之基在于强县。目前,我国的体制仍是市带县模式,县域国土面积、人口占市的比重相当高,但经济总量所占比重却不尽协调。县强市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本特征,县弱则是中、西部城市与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差距拉大、实力在全国排名落后的重要因素。合肥市就是很好的例证,过去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份量有限,近几年来在全省的首位度明显提升,其主要得益于肥东、肥西、长丰等县域经济的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合肥市GDP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20.9%,合肥市下辖三县全部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全省十强县。可见,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县域诸多问题的根本出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小康。县域经济能否实现突破和跨越,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着力解决县域工业化水平低、主导产业规模小、规模企业少的问题,进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当前,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将为建设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二、肥东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及特征

肥东县是安徽省会合肥市的辖县,位于合肥的东大门,是合肥市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是合肥市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环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节点。肥东县域总面积2216平方公里,109万人,辖18个乡镇、2个开发区和一个东城新市镇。

(一)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

一是肥东县交通优势明显。合宁、合芜、合徐、合六高速公路在肥东县立体交会,全县拥有高速公路里程列安徽省第一位,县乡道路四通八达。淮南铁路、宁西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合肥高铁南环线、京福高铁也在肥东县交会,并设肥东、长临河两个高铁站。县内水运经巢湖直达长江。骆岗机场、合肥火车站、合肥深水码头距肥东县城仅10多公里,组成了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

二是肥东县经济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肥东县濒临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有19.1公里的湖岸线,拥有两个日产20万吨的自来水厂,可满足县城、各类开发区和县内各大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生活供水需要。矿产资源丰富,白云石、磷矿石、大理石、铁矿石、云母、陶土等主要矿藏储量较大。旅游资源丰富,“合肥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被誉为“北九华”的浮槎山景、融湖光山色于一体的岱山湖、四顶山以及振湖塔、包公故里、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都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土地资源雄厚,农副产品充足,是“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劳务资源独特,农村劳动力近50万人,是全国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和安徽省外派劳务输出基地县,长年有近20万建筑劳务大军在全国各地。

三是肥东县经济载体完善。开发区建设是肥东县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集中体现。肥东现有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园、合肥东城新市镇和撮镇、众兴、元疃等七个乡镇工业聚集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建立于1992年,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定位为现代工业经济园区、制造加工业配套区、专业物流配送区和商贸娱乐区,目前建成区12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实现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水和项目用地平整“六通一平”,共引进项目300多个,其中上市公司5家,实际到位资金160多亿元。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到2015年争取区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目前已有中国盐业、马钢、桑铌等近40家大型企业集团陆续搬迁入驻。合肥东部新市镇和撮镇、众兴、元疃等乡镇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项目聚集逐渐增多,招商效果日益显现。

(二)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肥东县委、县政府在总结过去工作和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实施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发展‘六大经济’,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的正确决策,围绕争创全国百强县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2002至2009年,在全省县(市)经济运行评价考核中,肥东县综合经济实力是全省唯一连续八年排名前十位,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登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县域基本竞争力由全国第479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60位,居中部六省百强县第20位,列安徽省第2位。从下表可以看出,肥东县域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比1990年增长19.2倍、比2005年增长2.5倍,财政收入比1990年增长36.1倍、比2005年增长2.6倍,工业增加值比1990年增长50.1倍、比2005年增长2.8倍,固定资产投资比1990年增长564.1倍、比2005年增长6.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0年增长10.0倍、比2005年增长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0年增长10.8倍、比2005年增长1.9倍,发展速度逐年增强,城乡变化日新月异。

肥东县主要县域经济指标

概括起来,肥东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扩大,增长质量开始改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县域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均位列全省前列。二是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三次产业构成进一步合理。围绕发展城郊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专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全球第二大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2万头的现代牧业公司,调优了一产。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已达已占据三次产业的半壁江山、达到50.4%,调强了二产。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房地产业尤其发展迅速,房价涨势较快,拓展了三产。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发展后劲逐步增强。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以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均以超50%以上的速度增长,投资规模一直居全省前列。一些体现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的福达中板项目已建成,总投资114亿元的中盐集团红四方项目已开工,总投资54亿元的马钢(合肥)项目在2012年底前可完成投资,总投资22.78亿元的桑铌科技项目2011年底前可完成一期投资10亿元。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一些大项目的支撑作用非常显著。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在岗职工收入稳步提高,2008年全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28143元,比1990年增长19.95倍,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年来增长均达到20%左右,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上学、就医基本保障;居民储蓄余额进一步增加,目前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近100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80亿元。

尽管肥东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县域经济总体上仍相当薄弱,与全国、全省的先进县(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

三、肥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制约因素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机遇

一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机遇。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和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决策。肥东县地处省会合肥的东大门,已经享受并将继续到更多的省、市优惠政策和支持,从而为肥东县加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肥东县从区位上来说位于资本产业梯度转移的最前沿,从资源配置上来说非常符合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这无疑将会在承接转移过程中受惠最多。

三是中央重视”三农“问题的机遇。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为肥东农村经济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同时,近年来肥东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顺应了国家大政趋向。

四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为县域经济更好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对肥东县这样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领先的县份来说,在落实省委、省政府政策调整中反应最敏感、行动最迅速、争取更主动,具备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资源大发展的条件。

五是合肥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机遇。“1419”建设发展规划和《关于优先发展工业的决定》、《关于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好政策,给肥东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增添了新的动力,拓展了新的空间。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是土地、信贷政策的制约。一直以来,县级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就非常有限,项目审批、土地审批、银行贷款、政策性收费等权力大多上划,县级以下政府调控能力减弱。同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变化,土地、信贷政策更加趋紧,给今后招商引资带来不确定因素。

二是县域综合能力不强的制约。受世界和全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也在严重影响肥东县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大型企业集聚和集中,对于总体实力不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县级必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三是国内县域经济竞争加剧的制约。近年来,尤其是十七大后,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给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难度。同时,县域之间在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即使在合肥辖区内,县区之间的竞争也是无时不在。加之,还要受到各类产业之间的同行业竞争,以及接受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等等。

四是技术水平落后的制约。这与资本短缺往往是一个对应关系,技术水平落后不一定是资本短缺造成的,但资本短缺、投资不足必然导致技术水平落后。肥东县的工业企业除少数企业在前些年政府投资和金融投资支持下获得了技术升级外,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

五是人才资源不足的制约。现代竞争已经由过去简单的依靠资源取得优势的竞争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人才、规模经济、市场策略能力等后天“取得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上来。但由于县及县以下地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大城市要差很多,绝大部分有知识、有技术的人都愿意在大城市发展,给肥东加快“三化”进程带来制约。

四、加快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设计

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和自身条件的分析,肥东县提出来了”中部领先,全国百强“的战略目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三化联动”,大力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建设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副中心。通过对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和思考,我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肥东县域经济,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园区经济。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经济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我们研究发现,像昆山这样的发达地方,它的发展模式就是建设好园区,注重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战略,以外促内,以内引外,内外并举,努力形成外资民资融合发展的一条道路。近年来肥东县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发展,一条重要的经验,也是重视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并以之为载体推动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建好三大园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合肥东城新市镇是肥东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主要依靠力量,必须按照各自规划定位建设、招商、发展,注重引进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销售中心,进一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工业经济超千亿的航向。二是打造三条工业经济带。依托撮镇、桥头集、店埠、元疃、白龙等乡镇的工业企业集中优势,建设合(肥)马(鞍山)路、合(肥)店(埠)路、合(肥)白(龙)路等三条工业经济走廊,形成带状经济。三是规划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对具备一定发展资源优势和基础的石塘、粱园、众兴等乡镇,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引导建设专业工业聚集区。

(二)发展工业经济。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是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抓骨干企业,培植工业发展新优势。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名片,必须把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工业发展的重头戏,形成一批成长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群,重点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十亿元、百亿元的规模企业。抓产业集聚,构筑工业发展新格局。针对目前肥东县工业企业规模小、行业分散、产业链短的现状,必须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准确把握资本扩张和要素聚集的规律,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狠抓产业配套和产业延伸,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抓全民创业,彰显工业发展新特色。毫不动摇地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构建“政府牵头、市场主导、全民参与”的创业体系。引导群众更新创业观念,把解放思想与培育商业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投资意识、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做到人人讲创业、人人思创业、人人忙创业。

(三)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富民的捷径,是适应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市场和解决农民就业的最佳选择。大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重视和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做大做强劳务品牌,充分发挥肥东县作为全国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外派劳务基地县的优势,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打响“肥东建筑”品牌。大力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继续实施“凤还巢”工程,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造条件,对回乡创业人员与外地客商同等看待。

(四)发展小城镇经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而城市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和支持乡镇根据自身的资源、区位、交通、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培育城镇发展主导产业,走产业立镇、产业兴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肥东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发展小城镇经济,推动县域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城镇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开拓创新,切实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体制创新是加快城市发展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当初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能够形成为今天浙江、江苏强势的县域经济,这与其最初的体制突破是密不可分的,主要就是突破了公有制、突破了农民进城、突破了农村工业化很多体制的限制。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集聚,调动农民参与城市发展积极性。

(五)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优化种植业,形成比较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围绕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瓜菜业,提升壮大林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比较效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的作用,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牢固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快畜禽水产品品种改良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

责任编辑:吴妍妍

2010-12-20

赵生文,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镇党委书记,合肥市委党校第36期青干班学员。

猜你喜欢

肥东县县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开办“包公家宴职工食堂”安徽肥东县擦亮廉政品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关于肥东县“党建+ 电商扶贫”的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关于肥东县新型城镇化的调查思考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