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学生

2010-09-21朱荣兰

党史博览 2010年7期
关键词:耒阳红四军井冈山

○朱荣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学生

○朱荣兰

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何挺颖。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党的建设、建军原则的形成等方面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学历最高的16位大学生,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这16人分别是:北京中法大学的陈毅,山东青岛大学及武昌中山大学的罗荣桓,北京大学的李却非、伍中豪、邝鄘、谭衷,北京师范大学的邓贞谦,北京私立国民大学的朱亦岳,上海大学的何挺颖,上海复旦大学的游雪程,南京南方大学及上海法政大学的谭梓生,重庆中法大学的徐彦刚,湖南益阳信义大学的曾士峨,上海持志大学的王良,湖南南华大学的周鲂,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的刘霞。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们都曾担任过重要的领导职务,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探索,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除陈毅、罗荣桓两人幸存并在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外,其余14人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下面谨将这14位烈士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地方党组织建设的开拓者:朱亦岳、李却非

朱亦岳,1892年生于江西莲花。1915年从吉安白鹭洲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私立国民大学,一年后辍学,就职于外交后援会及江西省实业厅、教育厅。1925年任莲花县劝学所督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与创建中共莲花小组,11月参加筹组国民党莲花县党部,任常务委员,积极领导工农运动。1927年5月,组织农民自卫军,攻进县城捣毁国民党右派把持的县党部。大革命失败后,转入莲花县上西区坚持斗争。后赴安源、醴陵等地活动。11月,参加毛泽东在宁冈茅坪象山庵召开的永新、莲花、宁冈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1928年初,朱亦岳回莲花恢复党组织,先后任中共莲花特别支部书记、莲花特区委书记、莲花临时县委书记、莲花县委书记。1928年10月,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届特委委员。1931年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后曾任中共万泰县河东委员会主任。同年,病逝于泰和石城区。

李却非,1899年9月9日生于湖南省酃县水口镇水南村。1921年6月至1922年初在北京大学文科学习,1921年冬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初,担任驻唐山工运特派员。3月,调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从事工人运动。1924年夏,到安源路矿从事工人运动,担任工人学校第三校主事。1926年夏,回到家乡酃县从事农民运动。8月,担任中共酃县特别支部书记。“马日事变”后,李却非被迫离开酃县赴长沙,寻找党组织。1927年冬,李却非持湖南省委介绍信,从长沙赴井冈山,被毛泽东安排在前委工作。1928年5月,被派遣回酃县开展工作,担任酃县县委书记。9月,率领酃县赤卫队协助江西遂川县赤卫队消灭敌军建立乡政权,打通了井冈山与遂川县大汾之间的通道,受到毛泽东、朱德的书面表彰。10月,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届特委委员。1929年1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李却非率领酃县赤卫大队把守八面山哨口。井冈山失守后,酃县苏区遭敌破坏,李却非到桂东、安仁等地隐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8月,被安仁县挨户团杀害。

安源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联络人:邓贞谦

邓贞谦,1907年出生于江西省上栗县彭高镇茶源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萍乡中学读书的时候,就与孔原、刘型等进步青年学生一起,积极组织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以特派员的身份回萍乡从事农民运动。当时萍乡刚经历过血腥的 “六五”事变,面对白色恐怖,邓贞谦不顾个人安危,秘密和萍乡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重新恢复了党的秘密活动机关。他利用担任《新萍周刊》主编的合法身份,进行广泛的社会联系,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吸收政治上可靠的工人、农民和进步青年入党。1927年12月5日,邓贞谦被推选为中共安源市委委员。年底,又被安源市委派往萍乡湘东地区担任湘关(湘东、老关)区委书记。同时,还担负着安源市委与井冈山根据地的联络任务。1928年4月上旬,邓贞谦来到井冈山茨坪,将萍乡地区开展工农武装斗争的情况,特别是上栗斑竹山起义失败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邓贞谦从井冈山返回萍乡至南坑街头时,不幸被早就埋伏在此的靖卫团抓获。1928年6月8日,邓贞谦被反动派杀害,年仅21岁。

第一位红色县长:谭梓生

谭梓生,1898年12月20日出生于安徽省旌德县西乡下洋村。1918年考入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学校的学生民主运动,并深受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恽代英、肖楚女的新文化思想影响。1922年9月,谭梓生在家乡下洋的日新小学担任校长。1923年考入南京南方大学,1925年转入上海法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回到旌德,协助梅大栋开展创建党组织的工作,是旌德早期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27年3月9日,经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政治部批准,旌德县国共合作的民主政权旌德县政府成立。谭梓生被第六师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萧劲光任命为旌德县县长。同时,国民党旌德县党部也正式成立,谭梓生为县党部执委会常委。虽然这个县政权名义上是国民党政权,形式上是国共合作,但实际执掌县政府和县党部权力的都是共产党员。由谭梓生担任县长的旌德县政府,实际上是党执掌政权的全国最早的县级红色政权。谭梓生成为全国最早的红色县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谭梓生被迫离开旌德前往武汉。6月中旬,谭梓生被湖北省党部派到鄂南通城县担任通城县第二科 (即民政科)科长。在通城,谭梓生与罗荣桓等人参加组建农民自卫军,策划农民暴动,于8月20日智取通城县城。8月21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劳农政府经选举成立,谭梓生当选为劳农政府副主席。9月9日,谭梓生在修水县随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特务连参加了秋收起义。随后,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谭梓生是第一批跟着毛泽东于10月27日首先到达井冈山中心——茨坪的数十人中的一个。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成立了茶陵县人民委员会。谭梓生被部队指派担任了茶陵县人民委员会县长。谭梓生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位红色县长。1930年8月,谭梓生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不幸被捕。9月26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

红军早期优秀的政工干部:何挺颖、刘霞、谭衷

何挺颖,1905年生于陕西南郑县周家坪镇何家湾。1923年初,何挺颖在汉中联立中学读书时,与廖左民、孙绍亭等20多名同学组织同学会,倡读进步书刊,研讨革命道理。1924年,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和上海大学。1925年底,经刘秉钧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党派何挺颖去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干部连任指导员。1927年夏,随团赴江西,但未赶上参加南昌起义。9月9日,随该团参加了秋收起义。警卫团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后,何挺颖任该团一连党代表。三湾改编后,何挺颖任一团三营党代表。10月上旬,何挺颖、张子清率第三营一连和特务连途经遂川县大汾镇时,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与团部失去联系。11月下旬,何挺颖和张子清率部至桂东,与朱德、陈毅取得联系。12月下旬,部队到茶陵,协助第一营大败湘敌,并同张子清、宛希先一起挫败一团团长陈浩、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昌剑等人的叛变事件。之后,何挺颖被任命为第一团党代表。1928年1月4日,何挺颖等率一营和三营的一个连攻占遂川县城。1月24日,成立了遂川工农民主政府。2月,何挺颖和张子清率第一团,与第二团联合攻占宁冈新城。2月24日,成立了宁冈县工农兵政府。3月上旬,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应湘南特委的要求,改组为师委,何挺颖任书记。朱毛会师后,何挺颖任第十一师党代表兼第三十一团党代表。1928年8月,何挺颖协助朱云卿,率领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取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任湘赣边特委委员、红四军军委委员、红二十八团党代表和团党委书记。1929年1月14日,红军主力向赣南进军。24日,在大庾岭战斗中,何挺颖身负重伤。26日夜向东转移时,担架队迷失道路,在广东南雄和江西信丰间的大塘铺与敌遭遇,何挺颖英勇献身。

刘霞,曾用名刘石,1899年出生于湖南耒阳。1924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耒阳地委委员、农民部部长,耒阳县农民协会委员长。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任县苏维埃主席。后随朱德、陈毅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任红四军排长、连党代表。1930年后,任红六军第二纵队第五支队政治委员、红三军团政治委员、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处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裁判所所长、红军总卫生部政治处主任、军委后方办事处政治处主任、总兵站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1月奉命留在湘南照顾伤员。后任中共湘南特委委员、军事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和湘粤赣边区游击司令。1936年12月被捕,1937年9月17日在耒阳县城就义。

谭衷,1902年出生于湖南耒阳。曾就读于耒阳县立高级小学、省立第一中学,北京大学文科毕业。1923年在北大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冬受党选派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学习。肄业后返回耒阳,任中共耒阳地方执委员兼组织部长,《耒阳民报》主编,创办县农运讲习所。1927年8月随贺龙部队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2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后随军上井冈山,不久返回耒阳,组织游击队。1929年3月任湘南赤色游击总队总队长。同年10月28日因遭敌突袭,在战斗中牺牲。

统一战线的模范实践者:游雪程、徐彦刚

游雪程,1903生于四川邻水新镇乡。192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7月,游雪程与1700多名军校学生被改编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教导团抵达九江后,遭张发奎强令缴械。游雪程、吕赤等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星夜离营,前往江西追寻革命队伍,后遇上国民政府警卫团,留任二营五连班长。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11月,毛泽东派游雪程上山改造袁文才部队。他到袁部后,耐心向他们介绍工农红军的宗旨和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帮助训练士兵,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干部。袁部被改造后,游雪程任基本连连长,为建立后方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利用袁文才和当地士绅的关系,将部队驻扎在宁冈与茶陵之间,维护红军的前后方交通联络,掩护运送伤员和给养物资。1928年2月,袁文才和王佐两部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游雪程任政治部主任。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游雪程调入红五军工作,先后担任大队长、支队长兼政委、纵队副司令员等职。1930年5月,在率部攻打江西瑞昌城时,他身先士卒,指挥猛攻,不幸中弹牺牲。

徐彦刚,1907年11月生于四川开江县。192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重庆江北中学。1926年春考入重庆中法大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徐彦刚随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改编的教导团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途中,该团被张发奎部缴械,他转而加入平(江)浏(阳)工农自卫军,后随该部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徐彦刚受毛泽东的委派,参加了对袁文才农军的改造工作,任该部副连长、连长等职。该部后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他任团参谋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次反 “进剿”、“会剿”作战。 1928年6月,徐彦刚指挥第三十二团一部一举捣毁敌指挥中心,为取得龙源口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8月,又指挥第三十二团一部和第三十一团一营,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徐彦刚奉命率第三十二团一连和红五军第五纵队一个大队扼守黄洋界哨口,与敌苦战四天后突出重围。同年4月,调任莲花县赤卫大队大队长。翌年初,徐彦刚任红六军第三纵队纵队长,不久,任红三军第九师师长。1932年3月,徐彦刚升任红三军军长。1933年1月,升任红一军团参谋长。6月,调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10月,调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1934年5月,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牺牲后,徐彦刚又兼任该师师长。同年六七月间,红十六师遭受严重挫折,全师仅余一个营的兵力。此后,徐彦刚积极倡导和组织恢复红十六师。11月,他毅然离开省军区机关所在地,奔赴鄂东南前线,率领新恢复的红十六师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6月,国民党军调集6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赣党政军机关及红十六师实施大规模的“清剿”,徐彦刚立即与省委书记傅秋涛组织党政机关及部队分三路突围。突围途中,他不幸身负重伤。随后,他带着警卫员和卫生员到永修县云居山养伤。9月,不幸被想向国民党邀功请赏的歹徒黄盛彬三兄弟杀害。

红军战将:伍中豪、王良、曾士峨、周鲂、邝鄘

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徐彦刚。

伍中豪,1903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城南伍家村,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伍中豪与刘泰、陈芬等组建了中共耒阳党支部,并发展了大批党员。1925年5月,伍中豪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被派往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教官。1926年7月,伍中豪参加了北伐,进入湖南后,受党指派在耒阳组建工农自卫军总队。“马日事变”后,伍中豪只身潜入武汉寻找党组织,后经卢德铭介绍,留在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任第十连连长。后随部参加秋收起义,任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三湾改编后,任第三营副营长,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1927年11月25日,张子清、伍中豪率第三营协助第一营打退了敌人对茶陵的进攻,并与张子清、宛希先、何挺颖等一起挫败团长陈浩等人的反革命叛变事件。后伍中豪升任副团长兼第三营营长。朱、毛会师后,伍中豪任第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柏露会议后,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伍中豪升任三十一团团长。1929年3月,红四军在汀州改编为三个纵队,伍中豪担任第三纵队司令员,并被推选为红四军总前委委员。1930年3月,第三纵队扩编为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伍中豪任军长,并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0年,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伍中豪带病星夜兼程赶到中共赣西南特委驻地集结部队。9月27日,他带领部队赶赴前线,傍晚途经安福县城郊突遭敌人伏击,不幸牺牲,年仅27岁。

王良,原名王化赅,字傅良。1905年生,四川綦江(今属重庆市)人。1911年进綦江县立小学读书。1917年考入重庆华英中学。1924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先学步科,后学骑科,成绩优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良所在的武汉军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7月下旬,受中共中央指示,教导团乘船前往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船到九江时,被国民党军包围缴械。王良机智逃脱,辗转来到修水一带,找到了党组织。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队来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连连长,参加了龙源口、黄洋界等战斗。1929年1月,随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参加大柏地、长岭寨等战斗。4月,任红四军一纵队一支队支队长,率部参加攻打龙岩、上杭等战斗。12月,出席了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1930年6月后,任红一军团第一纵队司令员、第十师师长、第十一师师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龙冈战斗中,指挥所部迂回敌之侧后,配合兄弟部队发起猛攻,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 “围剿”的胜利。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和政治委员罗瑞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红四军在漳州期间,广泛发动群众,筹集了100万元以上的经费和大批军用物资。同年6月,率红四军返回赣南根据地。13日,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王良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曾士峨,1904年3月出生于湖南益阳县樊家庙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到南货店当学徒,仍刻苦攻读。后得宗族支持,读完中学,继而考入益阳信义大学。1924年赴长沙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受党组织派遣,赴江华、水口山一带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进抵衡阳后,他奉命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北伐,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连长。1927年转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9月,随团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连长,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了创建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任营长、纵队参谋长、师长、军参谋长等职,转战赣南、闽西,屡立战功。1928年8月下旬,湘赣敌人组织4个团的兵力,趁毛泽东率部去湘南之机,乘虚直逼黄洋界,企图一举攻占井冈山。曾士峨奉命率三十二团一营三连战士与大小五井的赤卫队、暴动队协同作战,扼险死守。1929年初,红四军第二十八、三十一团等部队转战赣南、闽西,曾士峨任三十一团一营营长,参加了大柏地、长岭寨战斗。三十一团改编为第三纵队后,他任第七支队支队长、第三纵队参谋长,参与攻克上杭的战斗。1930年春,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同年夏,任红四军参谋长兼二纵队司令员、第十一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一次反 “围剿”的龙冈战役,一举歼敌9000余人,活捉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1931年8月,进行第三次反“围剿”,他率部在兴国莲塘全歼国民党军上官云相部第四十四师。驻兴国高兴圩的敌第六十、六十一师疯狂反扑,企图夺路逃往富田、吉安一带。曾士峨率部英勇阻击,在部队伤亡惨重、强敌直逼红四军指挥所的危急关头,亲率敢死队向敌指挥所猛烈袭击,歼敌2000余人。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周鲂,字厚泽,又名陈藩,1900年5月31日出生于湖南耒阳。1920年秋,考入衡阳成章中学,开始投入革命运动,成为湘南学联的骨干分子。1922年春,领导学生捣毁使坏的衡阳教会。1923年秋,考入南华大学,并于该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学校南迁广州,因革命需要,周鲂在湘南、粤北开展党的秘密活动,曾两次被捕都机智脱险。1925年底,潜回耒阳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和乡农会,开展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周鲂与刘泰等党员参加了贺龙领导的部队,并担任连队干部。不久,汪精卫叛变革命,周鲂等人离开武汉赴南昌朱德部队,担任军官教导团营长,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部进入湘南,周鲂担任攻打永兴的向导,随后任耒阳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兼赤卫团团长。1928年3月,周鲂率领耒阳、永兴农会,三次攻打安仁国民党守敌,为朱德部队顺利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队会师立下了汗马功劳。1928年4月28日朱、毛会师后,周鲂任第十二师三十四团二营营长。5月部队整编,周鲂改任三十一团一营营长。自此,他在朱、毛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攻茶陵、打永兴、战高陇、反“会剿”等一系列战役、战斗,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卓越功勋。1929年1月初,国民党军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周鲂跟着朱、毛向赣南挺进。沿途,攻关克垒,势如破竹,击溃了大汾、左安、杰坝等地的顽敌,占领了大庾县城。1月24日,敌人突然进犯大庾,周鲂率一营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撤退。次日,为了拖延时间让红军主力安全撤离险境,周鲂率部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不幸中弹负伤。为掩护同志们撤退,他坚决留守阵地,引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9岁。

邝鄘,1897年生于湖南耒阳仁义乡邝家村。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留校在校长办公室工作,兼任政治、军事教官。1926年参加北伐,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创作了《北伐军军歌》。1927年8月,随叶挺部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1928年1月,随朱德、陈毅参加湘南起义,受命在耒阳组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任师长。4月,随朱德、陈毅向井冈山转移,在宁冈与毛泽东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任三十四团团长。三十四团组成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后,邝鄘改任司令员,于5月下旬回耒阳开辟游击根据地。1928年6月5日,不幸被捕遇害。

尽管参加井冈山斗争的大学生只有16位,在参加井冈山斗争的人员中只是很少一部分,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他们对党无限忠诚,革命信念无比坚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不少人先后脱离革命队伍或叛变革命,但这16名大学生没有一人脱离革命队伍。他们在党的建设、人民军队的建设、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探索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耒阳红四军井冈山
大力传承党的红色基因 奋力建设现代化新耒阳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井冈山诗五首
耒阳:4747人“赶考”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井冈山抒怀
Achilles Heel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