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评教为制衡砝码 构建高校教学评价机制
——高等院校学生评教的研究与实践(上)

2010-09-19王晓云赵东阳张金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评教高校教师机制

王晓云, 赵东阳, 张金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北 承德 067000)

以学生评教为制衡砝码 构建高校教学评价机制
——高等院校学生评教的研究与实践(上)

王晓云, 赵东阳, 张金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如果学校不能获取教师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完整信息,教师就有可能发生道德风险问题。由于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独特性,在学校没有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在学校与教师之间最终就可能成为一种客观实在。学生评教是学校获取教师教学工作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制衡学校与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砝码。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角度看,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评教,解决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防范教师道德风险的发生。

学生评教;制衡砝码;高校教学;评价机制

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教师被学校聘任后,由于教师教学工作本身的独特性,导致学校很难有效监控教师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有效而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使得教师的努力方向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性,从而实现二者“共赢”已成为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认真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困难的原因和学生评教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和我国各高校关于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的经验,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把学生评教作为学校与教师之间信息制衡的砝码,建立了一套比较合理而有效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制衡机制,并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付诸了实践。

一、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制衡机制的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理论[1]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三位经济学家分别从商品交易、劳动力和金融市场三个不同领域研究了这个课题,最后殊途同归。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

不对称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出现在合同签订之前的信息,如:当事人的能力、偏好、身体健康状况等;一类是指出现在合同签订之后的信息,如:获得聘任的教师会把工作时间投入到个人经营的事业上,而不是专注于学校委托的教学工作。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的发生是在合同签订之后,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从高校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学校作为委托方通过教学评价机制间接地监控教师——代理方的行为。就高校而言,其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对教师而言,主要价值取向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即工资报酬、社会地位以及自我价值等。如果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任务绩效的评定与教师个人利益关联度较低,教师就会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的方面做出努力。而由于教师教学工作本身的独特性,学校难以准确地判断教师是否尽最大的努力为学校而工作。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隐匿自己的行为,从而就会发生对校方利益不利的道德风险问题。

面对道德风险问题,学校必须建立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以督导教师诚实而努力的工作。

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制衡机制的背景分析

(一)教学工作的独特性与教学评价的模糊性

1.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独特性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属于脑力劳动范畴,但又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有着与一般脑力劳动不同的特殊性。

(1)复杂性

首先,高校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正在逐渐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但已具有比较鲜明个性特征的大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其次,高校教师教学,其劳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无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加以限制,即使课堂上的劳动效益也是很难用量化来进行评判的。

(2)创造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科研、教改是创造性劳动,即使是上课,任何一位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时,每节课都不会截然相同,教师所教的内容会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增添新的内容,都会有新的创造。

(3)个体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还呈现出强烈的个体性。不同教师的劳动因各自不同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学术能力等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绩效。

(4)迟效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像工人组装机器,可以立竿见影,由于人才成长的周期性比较长,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要在学生工作以后才能得以体现,因而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迟效性的特点。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

2.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模糊性

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迟效性等特点,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许多方面的劳动信息,不能以可见的形式,外显出来,难以准确量化。

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着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不能照搬评价简单劳动的方法来衡量高校教师的劳动。比如:用劳动时间、考勤卡等来计量评价教师的劳动;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完全用论文、论著的数量来计量也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当今社会学术著作泛滥、科研腐败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比如: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学术能力等,更无法用一个绝对量化的尺度来衡量;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使得教师在一门课授完之后,其劳动成果只能是部分的反映,如:学生的考试成绩等,而全部劳动成果若干年后才有可能反映出来。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这些特性,使得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表现出极大程度的模糊性,又致使学校在督导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获取教师为学校工作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因此,如果学校没有合理而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最终学校与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将成为一种客观实在。

(二)学生评教在教师评价信息获取中的地位

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准确而完整的获取教师为学校工作的信息,才有可能对教师教学的工作绩效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信息呈现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

(1)外显信息。对于外显信息教师本人可以通过可见的或可计量的形式传递给学校,学校也可以运用量化的手段直接获得。比如:教学科目、上课时数、实践指导、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

(2)内隐信息。对于内隐信息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达给学生,而无法以可见的或可计量的形式传递给学校,学校也无法运用量化的手段直接获得。比如:教学品质(包括敬业精神、努力程度、职业道德等)、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处理、内容更新、科研含量、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学生导引等)、教学风格(其构成因素包括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和教学主观追求等)等。

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内隐信息,学校可以通过听课、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方式获取,但也只能获得有限的少部分信息,而大部分信息要通过学生反馈。因为教学过程,实质是教和学的互动过程,其发生、发展、结束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还是情感上,学生是与教师接触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群体。

由此可见,学生评教是学校获取教师教学工作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校与教师之间,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双方对信息的占有就会失衡,学生评教是制衡学校与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砝码。

(三)学生评教的社会基础

高等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合同约定的角度看,实际上存在着三方关系:委托方——学校、代理方——教师、需求方——学生。

传统或者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关注视角主要着眼于学校与教师之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过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而已。然而,伴随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成本分担机制的推行和学费收入在高校经费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提升,高校学生已从传统的“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技能的需求方和消费者”,[2]成为影响高等院校教学行为的一个主体性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过程自身可以被理解为高等院校与学生之间供求双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等院校在特定的办学理念下,委托教师开展知识技能的生产和传授活动,学校则通过建立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管理。而作为教学的需求、消费者的学生则基于个人对未来的就业预期、学习动机及学业能力的高低,来开展其知识技能的消费和学习活动。

学生作为教学的需求、消费者,有权利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要求,所以,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权利,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中,把学生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以制衡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学生评教的经验和教训

学生评教,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以美国为例,在美国,从20世纪开始,作为学校的学术管理的专门机构——评议会就开始逐步建立,负责处理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聘任与晋升问题是他们的职责之一。根据斯坦福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全国高等院校中,50%的评议会有学生代表。美国师资管理机制中,学生评价举足轻重。[3]美国大学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自己选课。任课教师的讲课效率、学术水平及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学生选课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形成学生选教师的买方市场。[4]如果选课学生少于规定的开课人数,课就不能开;若一位教师所开的课程长期无人选,教师就“下课”。每一门课程结束后学校都要发给每一个听课学生一份调查表,让学生就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以无记名的方式提出评价意见,学校收集整理后作为对教师的评价依据,并将评价结果通知教师本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美国大学,这是每一个教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大事。

近年来,我国各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评教,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中基本都设置了学生评教的比例权重,但学生评教的基本形势是:或左或右,左者过激名存实亡;右者敷衍流于形式。福建师范大学在2002年是以学生评估教师的打分作为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估依据,学生评分占100%的权重,且这个打分全面影响教师的职务评审、年终评优等,可谓力度最大,但是所遭非议最多,最终名存实亡。[5]重庆市高校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中各项调查数据表明,高校教学评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忽视或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评教流于形式。[6]在对北大、清华等在京11所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有37.90%学生参与过教师教学评价标准的讨论和建议,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因为,对于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学校没有按学生的评价采取相应的措施。[7]这说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对学生评教尚需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在实践上汲取经验。从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角度看,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评教,解决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防范教师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制衡机制

(一)基本理念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制衡机制是在现代教师教学评价先进理念 (关注教师的发展、多元主体评价、多元方法评价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其基本理念是把学生评教作为学校与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制衡砝码,以防范教师道德风险的发生,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结构体系

1.结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制衡机制的结构是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学生评教作为信息制衡砝码,来安排评价机制中的各种要素而形成的评价机制的基本构造。如图所示:

2.体系:信息制衡机制的体系为两级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两级即学校和系(部),多元指学校督导组领导下的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系(部)领导下的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

(三)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信息制衡机制中的制衡砝码,因而是信息制衡机制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要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制衡功能,学校和系(部)教学督导组建立多元制度让学生参与评教。

1.建立信息员反馈制度;

2.建立定期学生座谈制度;

3.建立学生直接参与评教制度。

其中,信息员反馈的教师教学信息和召开学生座谈会获得的教师教学信息作为学校和系(部)教学督导组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直接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以百分为总量计,占30%,直接进入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比例权重。

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制衡机制的建立,使学校比较全面地获取了教师为学校工作的信息,为学校制定公平合理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比较有效地防范了教师道德风险的发生,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

[1]杨长青.不对称信息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发展[J].清华大学研究,2006,(5).

[2]鲍威.学生眼中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J].现代大学教育,2007,(4):16.

[3]吴殿朝,崔英楠.国外高等教育法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

[4]蓝江桥.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研究调查报告[R].空军雷达学院,2002.29.

[5]肖起清.学生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4):12.

[6]汪宏.重庆市高校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2001,(4):11.

[7]宋丽慧.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给予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7,(4):83.

G640

A

1005-1554(2010)03-0088-03

2010-01-15

王晓云(1955-),女,河北围场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评教高校教师机制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