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灰质异位的急诊CT诊断

2010-09-13林成业肖海松陆志锋刘璋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18期
关键词:室管膜灰质侧脑室

林成业 肖海松 陆志锋 刘璋

脑灰质异位症(gray matter heterotopia,GMH)属先天性神经元移行异常,它可单独存在,亦可同时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畸形[1,2]。患者常在青少年发病,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时常需急查头颅CT,因在急诊CT检查中属罕见病例而容易被误诊。本文分析经临床、CT检查等证实的灰质异位患者11例的临床和CT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2万多个急诊CT中的脑灰质异位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6~28岁,平均15.4岁。全部病例均以发作性癫痫为主要临床症状而急查头颅CT,其中8例为癫痫大发作,3例为癫痫小发作,智力低下6例,肢体活动受限2例,3例伴有言语含混不清、反应迟钝,病史最长25年,最短5个月。全部病例均行脑电图、CT检查确诊为脑灰质异位症并排除其他颅脑疾病。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螺旋CT机,常规头颅CT平扫,扫描条件120KV,250 mA,1.0sec,扫描层厚2 mm,间隔2 mm,螺距为3.5,距阵为512×512,根据 CT表现重点分析病灶的形态、数目、分布及伴随畸形。

2 结果

11例灰质异位灶中单发者9例,多发者2例。全部位于幕上两侧大脑半球。其中皮质下型9例,5例异位灶位于右侧大脑半球(额叶2个、顶叶2个、颞叶1个),4例异位灶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图1)(额叶3个、颞叶1个)。室管膜下型2例,异位灶于双侧脑室体壁呈串珠样分布,侧脑室壁呈锯齿状改变,对应侧脑室轻度扩张(图2)。

图1 左侧半卵圆中心皮质下型灰质异位(箭头),病灶呈圆形小结节状,CT值约为30HU,等于正常灰质,边界清楚

图2 双侧室管膜下型灰质异位(箭头),双侧脑室体壁呈串珠样分布,侧脑室壁呈锯齿状改变

脑灰质异位灶的大小不等,最大直径达4.2 cm,最小直径不足0.8 cm,以2~3 cm多见。形态各异,其中7个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状(病灶大于3 cm),4个呈圆形小结节状(病灶小于3 cm),2个呈条带状。11例中有2例合并脑裂畸形,3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所有病灶均呈灰质密度,CT值约为35HU,高于白质,病灶境界清晰。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理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来自胚胎脑室表面生发层内的神经母细胞,这些神经元沿着呈放射状排列的神经胶质细胞朝向大脑皮质移行以形成大脑皮层。神经元移行在胚胎2~6月,从胚胎6~7周开始,神经管生发基质分化出的神经母细胞在多种趋化因子局部浓度梯度的引导下,从室管膜下区经过白质区向脑表面移行。若神经母细胞沿放射状胶质纤维移行的过程中出现异常,致神经元在异常的部位停留增殖,则表现为脑灰质异位[3-5]。放射状排列的胶质纤维的完整性是神经元完成移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该构架的损害可导致移位终止。在长达几个月的移行期间,任何有害因素,如遗传、缺血或缺氧、感染和环境因素,后者又包括 X线辐射、中毒、胎儿酒精综合征等,均可不同程度地损伤放射状胶质纤维或降低趋化因子的浓度,致使神经元移行中途受阻,形成脑灰质异位[4-6]。

3.2 分型与临床表现 1989年Barkovich等[7]将灰质异位分为3个类型:①室管膜下型(subependymal GMH),为最常见的灰质异位类型,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节位于室管膜下,大小不一,约1~5 cm,可单发或多发,累及单侧或双侧大脑半球,无水肿及占位效应,结节间为正常白质,室管膜下结节有的可突入脑室内,使脑室变窄;②皮质下型(subcortical GMH),该型又细分为结节型、曲线型和混合型,表现为由侧脑室至大脑白质内的结节状、条状病灶,相邻大脑皮层变薄,脑沟变浅;③带型(bandshapped GMH),病变在皮质下白质内形成一层灰质带与皮质平行,该灰质带外有一层白质将其与皮质分开,内侧也有一层白质将其与脑室分开,整个脑实质从软脑膜至室管膜可分为皮质-白质-灰质带-白质4层。本组病例中皮质下型最多见,与文献报道不一致,可能与病例数有关。

脑灰质异位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三大基本特征[8,9]:①反复而又频繁的癫痫发作,多数患者为全身强直性发作,而且药物难以控制,带型为灰质异位中最严重的类型,常伴难治性癫痫,预后相对较差;②精神发育迟滞;③运动系统受损。本组11例均以癫痫为唯一的首发症状,其中8例为癫痫大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性抽搐伴口吐白沫,意识丧失,3例为癫痫小发作,最早发生癫痫者仅6岁。发作频率不等,最多每天1~2次,最少每年2~5次,智力低下6例,肢体活动受限2例,3例伴有言语含混不清、反应迟钝,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因此对青少年不明原因的癫痫发作,尤其是难治性癫痫患者,应考虑本病可能,故急诊CT医生应认真检查,寻找病灶,减少其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3.3 灰质异位与癫痫 有关脑灰质异位症与癫痫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迄今尚无定论,从本组临床资料分析来看,11例的癫痫症状均无其他原因可寻,且发病年龄较大,并经抗癫痫药物治疗难以控制,故笔者推测灰质异位灶可能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与 Dubeau等[10]的统计发现有相似之处,即不伴有其他解剖异常的脑室周结节状灰质异位患者的癫痫发作多发生在10~20岁之间。可解释为,随着脑实质的新陈代谢,异位的灰质体积不断增大产生的占位效应使相邻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或使异位灰质内的神经元本身产生异常放电的结果,其形成原因及机制不明,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诊断与鉴别诊断 灰质异位的CT特征为病灶的密度始终与正常灰质一致,灶周脑组织无水肿,增强后病灶无强化,较易作出定性诊断。灰质异位主要与转移瘤、淋巴瘤及沿室管膜生长的颅内肿瘤或室管膜瘤鉴别[11],以上病变大多有灶周水肿及增强后明显强化等特点与本病不同。灰质异位还应与结节硬化鉴别,后者结节常伴有钙化,呈高密度,CT易辨别,少数无钙化结节呈等密度,在CT平扫上不易发现,常因强化而发现,与灰质异位呈灰质密度,没有强化不同。

[1] 全世杰,董光,殷曰慧,等.脑灰质异位的MRI诊断.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4):227-230.

[2] Kobayashi,Eliane,Bagshaw,et al.Grey matter heterotopia:what EEG-fMRI can tell us about epileptogenicity of neuronal migration disorders.Brain,2006,129(2):366-374.

[3] Consalvo DE,Kochen SS,Alurralde A,et al.Periventricular nodular and subcortical neuronal heterotopia in adult epileptic patients.Medicina,2006,66(2):101-107.

[4] 高煜,范国平,朱杰明,等.灰质异位症的CT表现和分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6):333-335.

[5] 孔祥泉,徐海波,刘定西.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及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0):855-856.

[6] 黄进,谢昌林,宋立军,等.脑灰质异位症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662-664.

[7] Barkovich AJ,Jackson DE,Boyer RS.Band heterotopias:a newly recognized neuronal migration anomaly.Radiology,1989,171(2):455-458.

[8] Lu J,Sheen V.Periventricular heterotopia.Epilepsy Behavior,2005,7(2):143-149.

[9] 范晓颖,肖江喜,唐光健,等.神经元移行异常与癫痫临床.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03):183.

[10] Dubeau F,Tempieri D,Lee N,et al.Periventricular and subcortical nodular heterotopia:A study of 33 patients.Brain,1995,118(5):1273-1287.

[11] 曾庆娟,许崇永,谢品楠,等.脑灰质异位的CT及MRI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297-1299.

猜你喜欢

室管膜灰质侧脑室
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不对称妊娠结局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大脑灰质密度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2型糖尿病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灰质的影响:DKI初步研究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侧脑室注射DIDS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的拮抗作用
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表现
基于体素的MR形态学分析对鼻咽癌放疗后脑灰质体积改变的研究
侧脑室三角区病变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