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丙嗪治疗眩晕120例疗效观察

2010-09-13潘靖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2期
关键词:异丙嗪前庭低血压

罗 刚,潘靖华

(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宜州 546300)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亦可由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而引起。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常见急诊病症之一,好发于女性,青年、中老年人中均多发,一般发作突然,自觉症状重,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可伴有耳鸣,以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数患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10 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眩晕症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以突发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并经相关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外伤、中毒、贫血、高血压、低血压、化脓性中耳炎。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2例,男15例,女47例;年龄18~86 岁,平均(49.0±2.9)岁。 对照组 58 例,男 13 例,女 45 例;年龄 19~85 岁,平均(47.0±3.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卧床休息。为减少异丙嗪的不良反应,同时又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组异丙嗪采用25 mg肌内注射,并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葡萄糖;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倍他司汀2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静滴,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有呕吐的患者予甲氧氯普胺10 mg肌注。

1.3 治疗判定标准

治疗8 h后眩晕、恶心、呕吐临床症状是否改善为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74.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n(%)]Tab.1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in two groups[(%)]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中1例有轻度肌张力障碍并在起床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卧床休息后很快好转,10 h后肌张力障碍消失。对照组2例有轻度胃肠道反应。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机体对空间定位和重力关系体察能力的障碍。人体的空间平衡由视觉、本体感受器及前庭分析器相互配合维持,而前庭系统起主导作用。眩晕是诸多疾病的一个共有症状,分为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及其他原因的眩晕,周围性眩晕(即耳性眩晕)是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包括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中枢性眩晕(即脑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病变所引起的眩晕,包括颅内血管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血液病的贫血、出血以及中毒性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尿毒症、严重肝病、糖尿病等以及眼源性、头部或颈椎损伤后和神经症[1]。各种眩晕性疾病中周围性眩晕的眩晕程度通常较剧烈,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镜物有旋转或摇动的感觉,中枢性眩晕次之,而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血液病的贫血、出血、急性发热性疾病、尿毒症、严重肝病、糖尿病发病一般表现为头昏、眼花,患者并没有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故在此不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眩晕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应尽可能地进行病因诊断,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最为重要,如中毒引起应给予解毒治疗,中耳炎引起的给予抗感染治疗,颅内肿瘤引起的需手术治疗,但在很多情况下病因不易查找。对症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治疗眩晕症的常用药物包括镇静及安定剂、抗组胺药物、止吐药、抗胆碱药、血管扩张药等[2]。异丙嗪、倍他司汀、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地西泮、甲氧氯普胺等均为眩晕治疗的常用药物[2-3]。异丙嗪为H1受体拮抗剂,具有: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抑制作用,可减轻发病时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感;②抗组胺作用,可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减轻局部水肿和全身血液浓缩及对抗血小板聚集等。③具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及抗晕动作用。④抗胆碱作用,对脑血管有解痉作用,可提高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部循环,同时具有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4-5]。治疗组部分患者有呕吐的经治疗8 h后无一再呕吐,而对照组仍有部分患者有呕吐。异丙嗪对晕眩及其引起的症状具有多方面的直接治疗作用,其疗效更为显著[6-7]。异丙嗪用相对较小剂量25 mg肌注时其不良反应小,发生的几率低,无后遗症,在卧床输液中体位性低血压很少发生。

异丙嗪起效快,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用药方便,是治疗眩晕症的有效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1]陈文杉.诊断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64.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39.

[3]黄如训.眩晕的治疗原则[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5)∶298-301.

[4]芮耀诚.现代药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906.

[5]张良.异丙嗪、甘油果糖及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30(3)∶298.

[6]朱刚,陈少勇.异丙嗪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89.

[7]熊世民.16 例眩晕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159.

猜你喜欢

异丙嗪前庭低血压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倍他司汀加异丙秦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症临床分析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降低紫杉醇对卵巢癌的化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