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投资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0-09-12金英兰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农地收益农户

金英兰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农户的农业投入是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为此总结农户投资行为中表现出的几大特征,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数据对影响农户投资行为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特征

1.1 短期化

农户总投资中,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下降。由于生产性固定资产一次投入的金额较大,且转换成本较高,农户往往对此投资思虑再三。而对短期见效的生产资料更具吸引力。1995-2005年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和相对数额都有下降,特别是相对数额下降更为明显 (表1),这说明农户把更多资金投入短线投资活动中,以获得更大收益。

表1 生产性固定资产在农户生产费用中所占比重

1.2 货币化

农户货币投资是指以货币反应的投资水平,它受物价等因素直接影响。由表2分析可知,农户人均现金投资与总投资成高度正相关。农户投资在1997年有一突降,直至1999年,随后2年维持此平台,到2002年开始逐渐上升,但2005年又开始下降。这反应了农户投资总水平基本稳定,但近年增势趋缓。现金投资稳定在总投资份额的85%左右,证明农户投资具有较高的货币化水平。

表2 农户人均现金支出占人均总投资的比重

1.3 保守化

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低收益的产业,将相同的资金投入到农业中,所获的利益则要比其它的产业低得多。尤其是最近几年,农民从土地中所得报酬由于政策、环境等原因越来越少,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农户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比较倾向于保持现状。目前实行的是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土地零碎、细化,人均耕地面积小。农户不愿意向土地投资和保持现状的行为倾向更为明显。导致这种行为状况的主要原因:农户经营的首要目标是要保证生活自给,尤其是贫困户,在不能满足正常的口粮供给条件下,他们愿意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争取多产粮食,但这些农户由于经济条件的约束,对农业的增产,宏观表现不明显;农户投资的趋利性使得农户将越来越多的投资用于非农产业;农户对土地具有高度依赖性,这使得多数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经营,但同时对土地的经营也不会追加更大的投入。

1.4 兼业化

现阶段经济体制下,农户对投资结构选择存在非农投资偏好。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投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把生产要素投放到利润率较高的产业是农户投资的理性选择。我国长期以来以低价农产品供给支撑工业化进程,为工业积累资本,形成了低水平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现阶段我国农业投资效益低下。相比之下,非农产业投资利润率高得多,农户更愿意把资金和劳动力投入非农产业。据统计,1992年我国农户在农业中投入100元资金能够得到180.6元纯收人,比上年降低3.2个百分点;在非农业中投人100元资金能够得到691.9元,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两者的增长幅度相差13.9个百分点。从劳动生产率上看,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要比农业劳动生产率高13~14倍。

因此,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户都是既投资于农业,又投资于非农业,在投资方向上表现为双向兼业化。兼业投资从农户角度看是一种有利的投资选择。首先,农户兼业投资比单纯投资农业能获得更多收入,农户经营农业的同时投资非农业,增加了农户投资总量,拓宽了收入来源,且非农业投资效益比较高,有利于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其次,兼业投资比纯农业投资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据调查,兼业投资户中不仅本户劳动力有效就业率高于纯农业投资户,而且一些非农业投资较大的兼业户还帮助解决了一些纯农业投资户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第三,兼业投资有助于分散风险,比单纯进行非农业投资更安全实惠。我国目前粮食市场不稳定,市场波动较大,价格风险和供给保障风险很高,这客观上形成农户有放弃农业投资的动机(但是,这样难以保证稳定,廉价和多样化的农产品供给)。同时我国农户素质不高,经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一旦非农业投资破产后,农户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兼业投资更安全。

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要求看,农业兼业投资有利也有弊。以农业投资为主,非农投资为辅的农兼户由于收入水平高,能够以非农收入弥补农业投资之不足,可以用更多资金投资农业,促进农业增长。以非农投资为主,农业投资为辅的兼农户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被转移到非农投资上去,相应减少了农业投资,从而妨碍了农业发展。因此必须对兼农户进行改造以消除消极影响。改造兼农户主要是促使其放弃土地,以便农业土地的适度集中,形成农业经营的规模经济,这就需要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市场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兼农户放弃土地后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自愿放弃农业投资。

2 影响因素

2.1 农户投资与农户收入的关系

农户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农户收入,因此,农户收入是影响农户投资的基本因素之一。从直观上理解,两者应该是正相关关系。由于农户投资的货币化特征,作者选取的解释变量为农户人均纯收入,被解释变量为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表3为1985-2005年数据。

用双对数计量模型做回归得到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线性关系方程式为:

式中:x为农户人均纯收入,y为农户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

从1985-2005年数据得出拟合优度为0.98,显示出农户投资与农户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极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另外,从表3中可见,农户投资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总体比较稳定,在30%左右,近几年有增长的趋势。计算y对x的弹性为exy=1.05,即农户收入每增加1%,农户投资额会增加1.05%。农民纯收入的增加对农户投资额的增多有着较强的拉动作用。所以,为盘活农村经济,促使农民自主积极寻求多种路径致富,加大投资量,必须关注农民纯收入的增长,两者是相互能动互为促进的。

表3 农户生产费用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关系

在表2中我们也可直观看出,农户的人均生产费用支出与其人均纯收入为正相关关系。其中,1998年突然变缓,这可能是由于特大洪涝灾害等特殊扰动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增速均显示秃性,直至2003年才重新进入正常的增长周期。

2.2 农户投资与农地收益之间的关系

自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民生产自负盈亏,其投资的基本原则是追求投资利益的最大化。农户投资日益理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是利益诱导下的行为,不带任何政治强制性。因而,农地收益状况必然是影响农户投资的关键因素。可以想象,若农地投资的收益为正,农户投资力度必然加大,两者为正相关关系。在此我们观察1990-2005年土地税后纯收益和生产费用现金支出(表4)关系来分析农户投资与农地收益的关系。考虑到农地收益对农户投资的影响有时滞效应,即农户投资是受上年农地收益的影响,而不可能是受当年农地收益的影响,因为当年的农地收益是发生在投资之后,因此我们在此处分析农地收益与农户投资的关系时,税后纯收益对应于下一年的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即xi对应于yi+1。

表4 农户生产费用支出与税后纯收益的关系

运用双对数计量模型得到回归方程为:

式中:x为税后纯收益,y为生产费用现金支出。exy=0.59。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农户投资与农地收益呈现正相关关系 (R2=0.40),弹性为0.59,农地收益每增加1,单位耕地农户投资可增加0.59。以税后纯收益和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各年平均值1 959元·hm-2和3 533元·hm-2为基准,可算出农地收益增加1%的绝对量为19.59元·hm-2,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增加0.59%的绝对量为35.33元·hm-2。

上述分析证实了农地收益是农户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农户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出路在于提高农地收益水平。然而从表4中各年税后纯收益来看,近年来农地收益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基本粮食供应充足等原因,使农业生产效益自1995年开始下降,1997年后进入平台期,有些年份还表现为绝对下降。若考虑物价因素,这一现象会更为严重。农地收益的持续下降还将导致农户短期投入行为更加突出,农户的生产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而缺乏对农业长期发展投资的足够热情。相对于非农产业,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投资环境更加不利,农户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积极性不高,农用资金出现“农转非”现象。

2.3 非农产业替代对农户农业投资的影响

当今农村,兼业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户投资的兼业性特征日益突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拥有资源配置权的我国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农户有了更多的资源运用的渠道,因此在考察农户农业投资行为时,非农产业对农业的资源替代是我们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优势对于农户农业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能力。从表5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经营收入仍是农户收入的主渠道,保持对农业的持续、稳定投入符合农户确保自身未来收入状况不至于出现剧烈波动的理性选择;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在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乃至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对应农户农业投资水平也在同期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进入21世纪以来,投资增速不大,相对平稳。

以表5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建立如下农户农业投资水平与农户总收入在农户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双对数模型:

式中:x表示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在农户家庭经营总收入中的比重,y是农户人均农业投资。

从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农户农业投资水平与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农户对农业的投资行为表现有短期化、货币化、保守化、兼业化、理性化的特征。

农户收入与农户投资存在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农户的投资倾向在较长时期是比较稳定的,不断增加农户收入是提高农户投资的可靠保证,对促进农民的增收意义重大。农地收益水平对农户投资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农地收益的下降将制约农户投资的积极性,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地收益水平是提高农户投资积极性的根本出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考虑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业中非农产业的相对高收入将使农民转向兼业经营,若超过一定的度可能会造成粮食产量不足的境地。国家可考虑给农户一定的农产品生产补贴经费,阻止过多农民转入辅业经营而产生粮食短缺。

表5 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人均农业投资的关系

[1]国家统计局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 (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 (200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农地收益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的几个重要逻辑关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