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椎沟桥的影像与临床分析

2010-09-07李元锋巩守科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35期
关键词:寰椎椎动脉骨性

李元锋,巩守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桓台分院&桓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桓台 256400)

环椎沟桥是指环椎后弓之上,横跨架在椎动脉沟上方的一骨性结构,它与椎动脉沟共同构成一骨性管道,椎动脉、椎静脉、第一颈神经通过其中。近年来已逐渐被放射工作者认识,为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发现的临床意义,笔者从日常工作中搜集存在环椎沟桥者30例,结合文献报道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整理本院2000~2009年影像科所摄部分颈椎片,检出存在环椎沟桥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占56.7%,女性13例,占43.3%;年龄24~86岁。

1.2 仪器与方法

颈椎摄影X线DR设备为Hologic公司的REDAX机型,CT设备为SIMMENS公司的SOMATOM sensation 64机型。在颈椎侧位片观察环椎沟桥形态,并随机检出部分颈椎病片及正常颈椎片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所整理30例中伴颈椎病者10例,伴骨质增生者9例,伴韧带钙化者2例;不伴颈椎退行性变但有临床症状者8例,无症状者1例,占本组患者的3.3%。不伴退变但有症状的8例中,头痛、头昏、耳鸣者3例;颈肩部不适或疼痛者3例;双上肢麻木者2例。30例环椎沟桥形态如下:骨性沟环形成的9例,占30%,其中见中间分隔者(图1),呈椭圆形完整环状(图2),呈圆形环状(图3);呈半环或月牙状的16例(图4、5),占53.3%;为不连续状或斑点状钙化或棘状骨化的5例(图 6~8),占 16.7%。图

3 讨论

环椎沟桥的结构形态及名称概念:环椎沟桥是在环椎上关节突跨越椎动脉沟达环椎后弓上方之骨桥,该骨桥在椎动脉沟上形成一骨环,称之为沟环,沟环内有椎动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其沟环骨性桥板由密质骨及松质骨构成。环椎沟桥的存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发现,最早由Kimmerle描述[1]。Pro等1959年报道此种变异为12.6%,并指出变异范围很大。在不同种族的发病率从1.875%到29.2%不等[2]。关于环椎沟桥的形成原因,各家观点不一。Lamberty等认为是环枕后膜骨化而成骨桥;左藤荣一,LeDouble等认为是先天畸形;潘之清[3]、孙静宜等[4]认为是先天畸形,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态学的退化痕迹。1978年Saunders在对147例随机连续的病例进行寰椎沟桥变异发生率的调查时发现,29.2%的样本有完整或部分沟桥存在,平均年龄为10.7岁[5]。1990年孙静宜等[4]学者从形态比较解剖学角度对长尾猴的寰椎进行研究,发现猴子的寰椎都有骨小桥,同意Le Double的观点。Schilling J等[6]研究了环椎沟桥的标本与影像的对比(图9~10)。Krishnamurthy A等[7]对标本的具体形态作了分析(图11)。马台等[8]综述其成因主要有先天变异、返祖现象、遗传学说、局部血管通过而继发形成、后天的局部韧带钙化、外伤等理论。

而笔者整理的30例患者中无一例20岁以下者,但是医师分组仔细观察每个患者,未发现呈渐进性退行性变征象,所以笔者分析认为环椎沟桥的形成可能是在变异畸形的基础上,环枕后膜钙化,甚至骨化,或是环椎后弓结节端及上关节面后缘退性变,而不是一种单纯变异结构。

对于其形态类型,潘之清[3]总结概括为半环和全环两大类。本组患者总结为以下类型:骨性沟环形成(图1~3);半环或月牙状(图4~5);不连续或斑点状骨化、棘状骨性突起(图6~8)。文献总结临床出现率为7.4%,无症状X线发现者占2.4%,本组30例占统计病例的10.4%,无症状X线发现者占3.7%,与文献基本一致。崔顺泉等[9]总结认为环椎沟桥在颈椎侧位片上显示最佳,少数病例可以两侧均有,颈椎斜位片能辨别沟桥位于环椎的左侧后弓或右例后弓,正位片因重叠太多不易显示。

关于环椎沟桥的临床意义。相关总结研究作者,观点争论、分歧较大。姚晓群等[10]总结分析认为:环椎后桥在本组中的发生率为8.2%,环椎后桥发生率与有无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周小勇等[11]研究认为:环椎椎动脉沟桥可以对椎动脉产生压迫,引起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应重视环椎沟桥的X线诊断。文献总结的临床症状有:眩晕、耳鸣、耳聋;咽喉梗噎;枕项痛、头皮痛、并伴颈椎病症状;肩背软组织劳损性疼痛;心脏、眼部、消化道症状;自主神经紊乱: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情绪异常[3]。本组8例不伴颈椎退变但有临床症状的,其中3例有颈肩部不适或疼痛,3例头昏、耳鸣,2例双上肢麻木。

潘之清等[3]认为环椎沟桥产生临床症状的原因有:环椎椎动脉沟环刺激椎动脉或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使动脉痉挛产生供血不足;颈椎和颈项肩背软组织平衡失调,使枕项肌、枕环、环枢关节不稳定,下颈段颈椎骨间滑移不稳或促发颈椎病,颈肩软组织劳损;正常环、枕、枢解剖关系改变[3]。而笔者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分析认为:首先主要是沟环激压椎动脉或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致动脉痉挛产生供血不足,因为其周围就有椎动脉和第一神经通过;其次由于环椎沟桥的存在使正常环、枕、枢解剖关系改变,周围软组织平衡失调,引发关节不稳定,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基于以上认识,作为影像医学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对此引起关注。

[1]Kimmerle A.Ponticulus positicus[J].Rntgenprax,1930,2:479.

[2]Manjunath KY.Posterior bridging of the atlas vertebra in south Indians[J].Indian J Med Sci,2001,55(9):488-490.

[3]潘之清.实用脊柱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0-815.

[4]孙静宜,张琼珍,叶铮.寰椎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J].中华外科杂志,1990,28(10):592-594.

[5]Saunders SR,Popovich F.A family study of two skeletal variants:atlas bridging and clinoid bridging[J].Am J Phys Anthropol,1978,49(2):193-203.

[6]Schilling J,Schilling A,Suazo GI.Ponticulus posticus on the Posterior Arch of Atlas,Prevalence Analysis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Int[J].J.Morphol,2010,28(1):317-322.

[7]Krishnamurthy A,Nayak SR,Khan S,et al.Arcuate foramen of atlas:incidence,phylogenetic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Romanian Journal of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2007,48(3):263-266.

[8]马台,丁任,徐进.环椎沟桥的成因[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3):225.

[9]崔顺泉,谢悦钦.环椎沟桥的X线平片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62-63.

[10]姚晓群,崔华,杨小军,等.环椎后桥的X线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36.

[11]周小勇,王晓红,张京生.环椎椎动脉沟桥与颈性眩晕关系的临床影像研究[J].中国校医,2007,20(3):11-13.

猜你喜欢

寰椎椎动脉骨性
寰枢椎后方结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进展
寰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寰枢椎脱位系列讲座(三)
寰椎椎动脉沟变异与椎弓根置钉的三维CT分析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