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与就业关系分析

2010-09-06河南工程学院牛冰非

河南科技 2010年17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

河南工程学院 牛冰非

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与就业关系分析

河南工程学院 牛冰非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已经成为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可雇佣性建设也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就业战略的支柱之一。目前,可雇佣性在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受到普遍重视和推崇,并且在政府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应用。本文,笔者拟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与就业的关系以及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的方法,希望对高校毕业生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就业能力有所帮助。

一、可雇佣性理论

国外对于可雇佣性概念的解释视角主要有3大类。一是综合视角。英国的希拉吉和波拉德(Hillage&Pollard)认为可雇佣性是指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可雇佣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拥有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资本,运用和调度这些资本的方法,对雇主表现拥有资本的方法,个人环境与他们找寻工作的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二是个人特点视角。个人特点视角将可雇佣性解释为促使个人可能获得就业和成功地选择职业的一系列的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征。三是个人展示视角(个人向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证明其特点)。希拉吉和波拉德的定义没有明确认识和强调地方、国家和国际劳动力市场对于大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影响。针对该状况,个人展示视角将可雇佣性解释为寻找和维持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这意味着高等教育能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绝对维度起重大作用,而对于相对维度的作用可能不明显或不直接。

国内外关于可雇佣性的研究有很多不同视角,迄今为止,可雇佣性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从雇主的角度来说,可雇佣性是需要个人拥有一些基本技能和经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雇佣性是指能够吸引用人单位以使自己能够就业的技能、知识和经验;从高等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说,可雇佣性开发是其责任,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为用人单位所聘用;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来说,可雇佣性是指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就业、是否能够找到适合其专业及特长的工作、是否拥有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所有关于可雇佣性的解释视角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可雇佣性就是关于获得工作和可以被雇佣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得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新的就业的能力。对于可雇佣性概念的深度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用人单位在招聘实践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应聘者作出判断和决策。这一概念给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可以科学高效地引导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和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向。理解和把握了可雇佣性这个概念,大学毕业生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给自己定位,采取合理的求职方式,缩短求职时间,降低求职过程中的偏差。

二、可雇佣性与就业的关系

1.从大学生就业主体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凸显,导致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基于就业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可雇佣性严重不足。另外,高等院校的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协调(大学毕业生的增长数量比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增长比例不协调)也导致了用人单位的进人标准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仅强调专业技能,而且更加看重通用技能。大学毕业生要想被用人单位录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可雇佣性。

2.从就业市场的角度看。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与用人单位的心理预期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不足是造成其就业困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重要原因。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不再只是单纯地看文凭和学历,大学生是否有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是否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并且具有能够不断发展的内在潜力,即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三、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的方法

1.参加社会实践。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希望高校毕业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希望招来的是人才而不是半成品。因此,在校生要利用业余时间,尽可能地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见习等活动,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积累经验,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2.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从事某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是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目前,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焦点,所以高校毕业生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时就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掌握求职技巧。个人简历的制作和参加面试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掌握相关的技巧,在就业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有一份个性化、有特色的个人简历,面试时落落大方的举止、衣着和谈吐,展现自己的内在“个性”,可以增加求职成功几率。粮食安全和华北华东等地的用水及能源安全稳定,促进河南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和谐。

2.在资源型发展方式向生态型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迫切需要增强低碳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带动和支持。

(1)发展低碳农业。实施农业低碳化改造,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搞好水土保持,控制水源污染;大力发展生物固碳技术,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沼气和生物质能源,提高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2)发展低碳工业。建立向低碳转变的技术研发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吸引风险资本投资低碳技术,设立低碳工业园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太阳能、电动清洁能源的产能,加快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的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建立智能能源网络。

(3)建立低碳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低碳服务业转型,建立服务业碳排放标准体系,杜绝一次性资源消费,推动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加速推动金融、保险、旅游等无纸化服务,加强餐饮行业餐厨垃圾回收管理,加快拆解行业无害化标准体系建设。

3.河南是黄河中下游水能开发利用和调水调沙的重要省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主要经过省份。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在黄河流域的节能灌溉、调水调沙、生态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如今,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库区水源区,为改善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水量,河南近年来也持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通过对流域内工业企业关停转搬、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生态农业建设、湿地恢复治理、建设河岸防护林带、进行渠首绿化等,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为华北地区提供了清洁的水源,提高了防洪抗涝能力,保持了区域土壤生态平衡,建设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碳汇储值,按照低碳化运转的目标要求实现了对水源流域生态的管理与利用。因此,笔者认为,河南在治理水资源流域生态方面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成本,以及关、停工矿企业和限制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当在全黄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流域设计制定的生态补偿机制中获得应有的生态建设资金补助及项目支持。

4.国家在产业布局和能源布局上应能给河南倾斜。建国初,各国家工业与军事部门在河南的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地依托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兴建众多国有厂矿生产企业及研究单位后,至今,这些地方再没有因它们的区位、资源或人口等特色优势获得国家任何政策支撑或倾斜,相比较于中央对东北、西安、武汉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河南的老牌工业城市洛阳、安阳等地的国家控股大型重工业企业结构转型节能降耗困难重重。希望国家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能够从河南已形成的机械及军工、煤矿及煤化工、冶金、建材、汽车、纺织、食品等拥有良好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人才队伍的领域,率先予以政策倾斜,引领科技支撑,开展低碳经济发展试验,促进相关传统能耗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以太阳能发电、核电等为重要内容的新能源基地。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1.举证责任倒置对劳动争议仲裁有什么意义?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