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

2010-09-02季百春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莫多欣赏者美中

季百春

【摘要】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美学把丑归入审美范畴。这反映了艺术创作对象的扩大,表明了艺术认识社会现实的一切方面(包括丑的方面)的合理性。所以艺术认识和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提高审丑的感悟力需要从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欣赏艺术之丑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丑;美

艺术之美是一切传统艺术的根基,一直以来也是艺术家们所推崇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艺术审美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然而艺术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换言之,艺术之丑也同艺术之美一样有其感人的魅力。艺术之丑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

艺术作品有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也有给人以审丑愉悦的。美可以愉悦人之情,其实丑亦然。但能给予人们愉悦的“丑”,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丑,这个“丑”是含蕴了美在其中的,是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的有机结合,是丑中有大美。这种“丑”凝结的艺术有时要比美凝结的艺术更能震撼和感染欣赏者,它更能打动人心,更可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铭记。最好的例子是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这一艺术形象。加西莫多的外貌丑陋无比,丑得让人“触目惊心”,但他却有一颗金子般令人肃然起敬的纯美心灵——仁爱、正义。其纯美所焕发出的内质之美,与其丑得不堪入目的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张力,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和冲击力。同时在丑和美的对比中,加西莫多外貌的奇丑反而衬托和突出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使其内在美的素质大放光彩。同样庄子《德充符》篇中描写的哀骀它也有着让人惊骇的丑貌,但他内心的美德却能征服和吸引与他交往的一切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具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王夫之《薑斋诗话》中的一句名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①而这里是以外在之丑写内质之美,一倍增其内质之美也。从而达到了以外在之丑衬托内在之美的艺术效果。

上述意义上的审丑愉悦有时要胜于审美愉悦,原因是加西莫多和哀骀它的艺术形象负载了更多的道德、宗教、民族精神的内涵。这正符合艺术功能除审美外,还包含非审美的功能,即艺术不仅给予欣赏者以审美愉悦,而且还给予欣赏者以认识和教育的作用。审丑愉悦和审美愉悦相比,审丑愉悦更多的是体现了非审美的功能。

二、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

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由非自觉的艺术追求逐渐步入自觉,对美的追求亦趋于完美。但在艺术创作中,未达到完美境界或存有不足的艺术品,仍有其美在其中,这就是所谓的“缺憾美”,或为美中之丑。美中之丑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那便是个性之美。生活中人们常言“瑕不掩瑜”,这里的“瑕”即是玉石中的瑕疵,是美好玉石的丑陋之处,但这丑陋不会遮掩玉石的美丽,玉石仍为玉石,不会因一点瑕疵而改变其原有的丽质,仍可发挥其玉石的功用,给人带去美的享受。有时恰是这瑕疵,却给这块玉石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好工匠可以巧夺天工,点丑成金,化丑为美为奇,碾玉为独特的器件,而令人惊叹叫绝。这就是丑中蕴含有奇异和个性之美。

在艺术家对艺术的探寻之路上,美中之丑常被作为创造和追求新奇的一种途径,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不断涌现。

三、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江南的太湖石,以其空透、扭曲的奇形之陋而博得世人的青睐。清人刘熙载语:“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②怪石的怪奇和与众不同,便有了独特的造型表现,也就含有了艺术的内涵,这就说明艺术之丑是存在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可以说是审丑的最高境界。因丑的意象中包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可调动和激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和情感,它可传达出生命及人格的神韵,从而引领欣赏者去窥探宇宙人生之秘密,达到神志的大彻大悟。比如:我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上的饕餮意象。它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怪兽面目。这凶悍的怪兽意象传达出了原始社会人们的宗教、情感和理念,映射了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前的野蛮与残暴的历史,展示了一种崇高、朴拙的狞厉之美。凝视它,可以激发欣赏者无限想象,从而感受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再如: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根据15世纪法国诗人维龙的诗《美丽的欧米哀尔》创作的雕像《欧米哀尔》。它同人体艺术美的典范相悖,与罗丹另一雕塑作品《青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米哀尔》塑造的不是青春少女勃勃朝气的健美形象,而是一位瘦骨嶙峋、老态龙钟的老妇形象,她有着松陷的双乳、皱缩的肌肤和一双悲哀呆滞的眼神。总之,此作展示给世人的是一个极其丑陋的意象,但这丑陋的意象背后却涵盖了丰富的内容,让人想象和生发无限感慨。这种丑的程度愈深入,它蕴藏的内涵就愈深广,生发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就越强大。

丑陋的意象所达到的极处是一种深层次的衰败之美,这种衰败之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常见,特别是在中国的绘画和诗词歌赋中多有表现。苏轼的绘画《枯木怪石图》,此图的画面展示的是一棵枯萎衰败的老树和一块又丑又怪的巨石,枯木和巨石的意象唤起了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树木、石头的生命远远超出人类,但尚有枯竭之时,那么人生与树木、石头相比,进而与宇宙相比又是多么的短暂,可谓瞬间即逝。总之,物尚如此,人何以堪!这便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易逝的悲凉之情和激起人们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另外,丑陋之极必归于美丽之极,枯朽达到极至则必然向其反面发展,即衰朽枯萎中隐含着生机与活力,生命的衰落也恰预示着生命的开始,生命就如同树木、石头、宇宙一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以上从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艺术之丑所具有的魅力。掌握和领会艺术审丑的实质,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会有一定的帮助。对创作者而言,可以进一步拓宽艺术创作者的思路,使创作者在用艺术认识和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时,不仅善于以审美为表现,也善于以审丑为表现。对欣赏者而言,可以提升欣赏者对艺术之丑的欣赏能力,从而使欣赏者获得更深广的艺术感悟和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著《薑斋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40页 2006年8月 第4次印刷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第714页2007年4月 第6次印刷

[3]叶嘉莹主编《欧阳修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第119页2010年1月 第二次印刷

猜你喜欢

莫多欣赏者美中
陶土瓶与花
陶土瓶与花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片段拾萃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课堂朗读中听者角色的正确定位研究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