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墨葡萄图》谈徐渭的悲苦人生

2010-09-02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王 彬

【摘要】徐渭是中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其晚年足不出户,穷困潦倒,凄惨之极。其传世名作《墨葡萄图》可谓是他一生的写照。当人们品味他的诗、画、书时,更能深切地领会这其中承载着画家埋藏心中的郁闷和隐衷、痛苦和泪水,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关键词】墨葡萄图;写意特点;悲苦人生艺术影响

艺术往往是悲苦的结晶,或是身世或是精神的悲苦,才使得艺术在灵魂负役般的煎熬和磨砺中得以升华而成为不朽。徐渭正是由于一生悲苦而纵情于山水之中,赋诗作画。他用狂草的笔法施于绘画之中,把中国写意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境界,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面貌,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徐渭的悲苦一生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家庭,富于天才,个性孤傲倔强。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于有司”。青年时,“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与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徐渭曾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

其一:“刺耳”。骆玉明、贺圣遂的《徐文长评传》说:“……嘉靖四十四年的夏天,徐渭在一次狂病的发作中,从壁上拔出一枚三寸长的铁钉塞入耳窍,然后摔倒在地,把铁钉撞没进去。”[1]

其二,“击颅”。袁宏道《徐文长传》说:“(徐渭)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满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2]

其三,“槌囊”。陶望龄《徐文长传》中说他“又以椎击肾囊碎之,不死。”[3]

其四,“绝食”。张汝霖《刻徐文长佚书序》中说,(徐渭)“归则捷户,不肯见一人,绝粒者十年许,挟一犬与居。”[4]

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之后,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将其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潦倒不堪,穷困交加。常“忍饥月下独徘徊”。

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二、《墨葡萄图》

《墨葡萄图》,纵165.7cm,横64.5cm,,立轴,墨笔。作为绘画史上杰出的佳作,充分代表了徐渭作品的特点。图中全是葡萄之影,枝叶密连,叶子不勾经脉,葡萄果实只画下垂的一串圆点。画面构图奇特,一杆老枝自画面右方斜穿至左面而出,由老枝生出欹斜藤蔓,倾泻出无数墨叶和墨点,左边一款题诗和垂落下的藤蔓相互呼应,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这种险中求稳的新颖构图,给欣赏者带来十分强烈的震撼力。

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风格疏放,不求形似。

画中的物象不是十分逼真,这正是徐渭的创意所在。他不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也不拘于陈法,提出“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主张,将技法升华到全新高度,且是以“笔”在“意”先来完成作品,追求“似与不似”,以放纵简逸的寥寥数笔,就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其精神境界则真正达到了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逸品观。恰如清戴熙在跋徐渭《杂花卷》中所云:“争势飘举矣,却善控驭;墨气淋漓矣,却不澡漏。至其才情之雄阔,意境之变化。一气鼓铸,而万有牢笼,真腕存造化者,开拓心脑,推倒豪杰,可为田水月。”

徐渭在画上自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中可得知此图作于五十岁以后,一种饱经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在一串普通的葡萄中,让我深切体会到“墨点无多泪点多”[5],如此感人情怀,皆因其意不在画葡萄,而在发泄积郁。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因而得到完美结合。

三、从《墨葡萄图》看其写意特点

1、似与不似,似是非是

徐渭的泼墨写意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疏密、大小、干湿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

2、“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徐渭是一个书法家,在绘画中,他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使人觉得他的泼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正如张岱所言:“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绝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徐渭的书法造诣很高,其跌宕纵横的笔法有助于绘画艺术的巧妙变化,如画墨荷、葡萄,大刀阔斧,纵横驰骋,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是难以做到的。”徐渭的书法和画法都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字,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他的泼墨写意画,融合了精熟的笔法,意趣横生,极富韵味。他的《墨葡萄图》,墨的浓淡显示了叶的质感,题诗的字体结构与行距不规则,如葡萄藤蔓一样在空中自由延伸,书与画融为一体,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3、人如其画,画如其人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凉,形影相吊,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创造了一幅又一幅惊世骇俗的水墨名画。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健,竹叶俯垂含情,虽属竹枝而高洁清爽之气不减。这正是画家身处下层,怀才不遇,品格高洁,绝世独立人格的光辉写照。他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富贵高雅特征,色彩绚烂,他却常常以水墨绘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所谓“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在一些冬季花卉画中,作者似乎要着意渲染一种寒意,只是在这凛凛寒意中,蕉、梅、竹、松才倍添了一种精神。这其中正蕴含着画家不畏强暴,敢于直面黑暗社会的精神。他曾赋诗曰:“少年曾负请缨雄,转眼青袍万事空。今日独余霜鬓在,一肩舆坐度居庸。”作者将满腔义愤,有志不能伸的情感融于笔端,在画中表达出来,这画,是他一生坎坷的写照,更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

四、徐渭悲苦人生对其水墨大写意的影响

人们常说,真正的艺术家大都是一些具有特殊性格、特殊命运的人。环境的压抑与逼仄,命运的造化弄人,使得徐渭心中鼓荡着一种不平之气,日积月累,也影响到了他的艺术创作。因为,不吐不快,他遂将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艺术的创作而倾泻了出来,发而为诗文、为书画、为戏曲。

徐渭,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的花木形象中,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同时发抒“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愤与历劫不磨的旺盛生命力。把中国写意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发内心情感的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这与他的悲苦人生是分不开的。

徐渭命运困窘悲苦,画画写诗便成为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唯一方式,悲剧的一生造就了他的艺术奇才。他“醉后专捡败笔处拟试桐美人,以笔染两颊,丰姿绝代。转觉世间胭粉如垢尘,不及他妙笔生花。”他的绘画作品不拘于物象,能抓住其神气,用秃笔铺张,势如急风骤雨,纵横脾睨。他的大写意泼墨之势,继陈道复以后,更加狂纵,笔简意浓,形象生动,影响深远。

在创作时,艺术家常将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其中,其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和自我灵魂对话的过程。就徐渭而言,他是一个思想深刻而敏感的人。他是将其生命意识、自我灵魂全融进了他的艺术创作之中的。他试图通过艺术创作来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希冀与追求外化为艺术形式,从而使自己蕴含的心理能量得到尽可能的释放。前面讲过,徐渭尊重的需求和尊重的匮乏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在导致他的敏感、压抑与烦躁不安等情绪萌生的同时,也促使他养成了一种易为偏激的个性。

同时,由于外在环境的压抑与逼仄,失路托足无门般的悲愤萦绕在徐渭的心头,兼之以无尽的生活折磨,他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孤愤情结。当这种孤愤情结沉淀、凝聚到一定的度的时候,又导致了他的逆反心理与愤世嫉俗心态的产生。前面说过,他是力图通过艺术创作来将他郁积的内心情感予以释放的,这样,他的艺术创作就不能不受到其心态的影响。事实上,在他的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当他以这样一种心态去支配其创作时,他就形成了他的自由创作情态与反叛精神。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的生命中充满寂寥,唯有在他的“宣德笺”前,他的思维才开始奔放,他的激情才开始奔涌。墨葡萄图正是他风格的典型显现,那野葡萄恰如横空出世,来无方向,去无去处,题写的诗歪歪斜斜,恣意纵横,隔着那遥远的时空,我们似乎仍然能感受他那酣畅凌厉之气、笔底的风声。从他的这种心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有着对世俗社会的厌恶与愤恨,也有着他对世俗社会的叛逆与对立。

徐渭的艺术个性是其悲苦人生的外化。他将其生命体验、心路历程、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都融入了其创作之中。现实之于他,坎坷且悲惨,但是,这种坎坷与悲惨并没有磨去他性格的棱角,并没有让他就此而却步、沉沦,相反,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有着一种令人血脉骤然贲张、精神极度亢奋的本真与艺术激情。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压抑的、郁闷的,痛苦的,而在艺术的世界里,他就能够将他的这份压抑与痛苦得以激情倾泄。现实的残酷无情与他内心蓬勃的艺术激情,形成了一种强烈而巨大的冲突。然而,又正是在这极度的人生磨难与蓬勃的艺术激情的冲突之中,一个艺术的奇才造就了。艺术是他生命的唯一寄托,只有在瑰丽的艺术世界中,他才能找到弘扬其生命个性、再现其人生理想的天地。他的那些吐露心声的诗句,那些放纵而动人的墨谑,精警奇绝、独具个性,且在中国文艺史上特立独行、影响深远。

这就是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但又无拘无束、恣意挥洒的徐渭,他和李白一样,同样选择了醉酒放纵的解脱方式,也同样在困窘和悲苦中走完了孤独的一生,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我想,感到的应是深深的失落和挫败,虽然他们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文和书画,但那并不是他们追求的,他们追求的是实现自己安邦定国,驰骋天下的凌云壮志啊,诗文书画只是他们无心留下的人生痕迹!

一百多年之后的郑板桥说道,甘为青藤门下一走狗!当我们阅尽徐渭的一生,我们就会知道,要学得徐渭的真韵,是何等的之难,只有追求过,痛苦过,放纵过,心醉过,才能获得那艺术最大的自由和释放!

参考文献

[1]骆玉明,贺圣遂.徐文长评传[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3][4]徐渭集[M].中华书局,1983.

[5] 杨琪.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中华书局,2008.

作者简介:

王彬,女,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高职高专学生《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