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儿会”漫谈

2010-09-02何家国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花儿

【摘要】文章从“花儿会”的来源传说、历史记载、功能性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这一群众性集体歌咏及信仰活动。并对具有代表性的莲花山花儿会在进行程序、历史演变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以期得到学界、社会对这一古老民俗活动的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花儿会;花儿;莲花山花儿会

一 “花儿会”

“花儿会”这一称呼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形成的,“花儿会”一词所指代的活动,在当地群众中并没有这个专门的称呼。对他们来说,花儿会就是“唱山”或是“山场”,后来这一影响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并加以研究,某些文化人试着从文化角度来认识这一现象,才用“花儿会”一词来称呼。

那么被称之为花儿会的花儿演唱活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陆泰安先生在《洮州纪略·高庙盛会》一文中对甘肃省岷县高庙花儿会有详细记载:

这座庙是建筑在岷县的西北区元山嘴(距离县城约一百里,距离临潭县城却仅五十里),与临潭县属磨沟相邻……嗣于元山嘴建庙一座,以纪破敌之功,以其建筑雄峻,故称高庙,每年五月十二日高庙逐为洮岷盛会的所在了。

每逢此日,洮、岷抬诸神十余位赴会,均乘轿赶赴此庙盛会,村村相迎,家家恭祀,山巅形成闹市,男女人等穿红戴绿,其徒步顶礼赴会朝山者不下五千人,往来参神,逢场照戏……这一天,诸神供宿这庙,凡是远道前来赴会者,大多食宿于此。他们彻夜高唱,那新颖香艳的词句,婉转嘹亮的声韵,动人魂魄,醉人心神,男女问答相合,若彼此情意融合,即在庙前神,权作结婚前奏,同席者不足为奇。翌日诸神纷纷乘轿回府,人们就在这复仇艳遇难解难分的场面,结束了一年一度的高庙盛会。

这是现今所见关于花儿会的最早记载。可见,宗教活动虽与花儿歌唱同时同地进行,但参与者却各不相同,各行其事,互不干涉:一方专事迎神、敬神;一方专门唱情、抒情。

当地群众对花儿会的来源大多保存于一些传说中。有“道士传授之说”,有“对神仙模仿之说”等。道士传授说和对神仙模仿说都回答了花儿的来历问题,一是认为花儿是道士即神创造的;二是认为花儿源于对神造物的模仿。而从神仙启示说中,我们可以得知,唱花儿的目的是为了敬神。这三种学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一、花儿和花儿会大多同宗教、神仙有关;二、与山相联系,指出了花儿会的地点;三、花儿会是一种群众性、集体性很强的户外活动。因此,花儿会的性质就是一种基于人们抒发感情和进行交际需要的,节令性很强的群众歌唱活动。

就目前了解的情况,花儿会的会场主要集中在甘肃和青海两省花儿流行区内,而在也流行花儿的新疆和宁夏两省却几乎没有花儿会。根据实地调查可知:(一)、洮岷型花儿的流行区域较河州型花儿流行区域要窄,只在甘肃省内传播;(二)、两类花儿会场几乎都在偏避的山区,且大多是庙会、宗教活动所在地;(三)、花儿会的会期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在每年农历的四月至七月,且以五、六月最多,多处于当地的农闲时期。

二莲花山花儿会

莲花山花儿会是洮岷型花儿的两个歌唱中心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初在甘肃省康乐县莲麓乡莲花山一带举行,会期从六月初一开始,六月初六结束,历时六天六夜。参加花儿会的有莲花山周围临潭、康乐、卓尼、岷县、临洮、渭源等县的各族群众,人数最多达八万人之多。元朝时期,莲花山一带就有“唱山”的习俗,现今流传在莲麓地区的一首古老的莲花山花儿这样唱道:明朝年间洪武年,莲花山上就朝山。可以得知莲花山花儿会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

在莲花山花儿会上,歌手以演唱“两莲儿令”为主,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等。整个花儿会是按照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进行的,具有非常浓厚的风俗色彩。由于花儿会多是每年举行一次,当地群众极为重视,且会场都是在山林之中,离村庄较远,因此,在参加花儿会之前,人们一般都做一些相应的准备。据张亚雄《花儿集》记载,建国之前,莲花山花儿会的参会者都做以下物资、服饰准备:

服装,普通以新鲜干净为原则。但是合乎要求的服装,有一定的风尚。白布汗衫,青坎肩。腰系五尺余长青布腰带,细棱青色的裤子。青线马鞋。白丝布的袜子,这是男唱手的制服。

什物,凡加入唱会的人家,须预作白面馒头,准备定量的清油,肉菜之类,临期拿牲口送到会场去。赴会是集团的,事先摊收定额钱,作为会期中的零用。有钱的人且酿好青稞烧酒,以犒劳唱手及来宾。到会场上去观光的人,红绿棱布什不可少的,就等于是一种奖品。

其他如帐篷、马匹、雨伞、应用等件,均应事先准备齐全。

这是建国前的情况,如今歌手们的服饰已不像从前,但还是有特点可查:男歌手多头戴草帽或干部帽,穿白衬衫,黑背心,已不再扎腰带。女歌手一般头戴白色蘑菇形帽子,着大襟上衣。男女歌手随身都携带着一把蓝布伞和一把折扇。这不仅是唱花儿的讲究,这可能是出于实际的需要(因为花儿会在夏季举行,天气炎热多雨)而渐渐演变成一种唱花儿的讲究了。而随着商业气息的渐涨,早在农历五月下旬,莲花山周围各县的商业部门、小商小贩,就已经车拉马驮地运货上山,在花儿会各个演唱地选择有利地形,搭起各式帐篷、临时商铺,为四路八乡的歌手和远道而来的游客准备好了各种风味美食、日用百货和农副产品。因而,现今的花儿会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商品交易的机会。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初二两天,当地各族群众携亲邀友,穿新衣,持彩扇,或骑马,或步行,兴致勃勃地向莲花山进发。这两天,主要是朝山、拜佛、进香、祈求神佛对亲朋好友的保佑。但在上山途中,也有歌手演唱花儿。初三、初四,歌手们从莲花山脚下的足古川出发,当地村民拉起马莲绳,拦住去路,要求现场对歌,不唱上几首花儿,就休想“过关”,这叫“堵半截”。随着一道道马莲绳解开,人们在花儿歌声中,爬至莲花山顶。六月初五,人们登上金顶,因为金顶可以采折到枇杷。采摘到枇杷不仅表示已到达山顶,而且预示着求儿要女的成功。有花儿唱到:“红心杨柳两张杈,你拿的是羊枇杷吗马枇杷,枇杷叶里卷娃娃。”

朝山者带着从山上采集的枇杷叶,唱着花儿向三十里外的王家沟门前进,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入夜,就在附近的草坡、河湾休息,架起篝火,唱起花儿直至天亮 。六月初六清晨,从王家沟门向莲花山花儿会的终点—紫松山出发,当地群众放鞭炮欢迎,用马莲绳拦路,向歌手敬青稞酒,然后一起对歌。傍晚时分,人们在歌声中依依不舍地告别,相约明年花儿会上再见。至此,一年一度的莲花山花儿会正式结束。

但是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莲花山地区原有的“山场”格局已经被逐步改变。1983年,甘肃省人民政(下转第55页)(上接第54页)府批准建立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从这年开始,由足古川到莲花山唐仿滩的足川公路开通,尕浪桥宾馆、唐仿滩宾馆、停车场相继修建完成,这些措施使莲花山花儿会的地点逐步转移,整个花儿会的程式和内容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一,“马莲绳拦路”、“堵半截”习俗正在逐渐消失。由于川莲公路的开通,以前从足古川到唐仿滩的山路全部被公路代替,朝山者可以坐汽车一直来到唐仿滩,因此也就无人在途中用马莲绳拦路对歌了。往日“朝山英雄浪山友”们一边漫花儿,一边“打马莲绳”那种特有的情景正逐渐消失在汽车尾气中。第二,由于现今交通的便利,朝山者早晨坐上汽车,不到几个小时就可以达到尕浪桥、唐仿滩,而后登上莲花山,下午即可往家中返行。因此省去了在莲花山住店吃饭的时间,莲花山不像以往可以留住“朝山英雄浪山友”了。第三,以往朝山的人都预先到莲花山脚下的足古川、山神庙定店,初一、初二一路 “打半截”往足古川进发,夜间投宿在足古川。而随着交通便利,足古川附近的会场正逐渐消失,攀登莲花山的大多是烧香拜佛的当地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外地游客,已很少有当地青壮年上山唱花儿了。

注释

①《西北通讯》一卷六期,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出版,转引自《西北花儿学》,郗慧民,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61-362页。

②“两莲儿令”也称“莲花山令”,是莲花山北路花儿的代表曲令,其节奏规整,曲调铿锵有力,起腔多伴随着音程的四度跳进,结尾多四度下行,前后呼应,结束感很强。

③《花儿集》,张亚雄,重庆青年书店,1940年版,第165页。

④莲花山花儿会期间,当地群众用一种叫做马莲的植物搓成长绳拦在路中间,不让歌手通过,歌手必须唱上几首花儿才放行,这叫“堵半截”。而歌手唱花通过马莲绳的过程也就叫做“打半截”。

参考文献

[1]汪鸿明、丁作枢: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郗慧民:西北花儿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3]柯杨: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6 月第1版。

作者简介:何家国(1980.4-),男, 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现任教于贵州省凯里学院,从事作曲技术理论、音乐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凯里学院重点扶持学科课题

猜你喜欢

花儿
花儿好看我不摘
花儿是本书 等
会纵火的花儿
吃完果儿来认花儿
那些花儿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用花儿做的美食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花儿一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