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沫若在“创造”的沃土中实现自我

2010-09-02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郭沫若创造

王 琪

【摘要】郭沫若是不可多得的才子。其才能的形成,发展和展现则与创造社期刊的创办密不可分。二者形成了完美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郭沫若;《创造季刊》;《创造周报》

郭沫若是创造社的“开山鼻祖”之一,他的文艺观和价值观都对创造社的创立,发展以及方针的确立起到了树立旗帜的作用。《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是前期创造社发展的主要阵地,其自身独特的勇猛,热诚和激情足以让《新青年》望尘莫及。郭沫若所领导创办的前期创造社刊物的出现,呐喊出了新一代文化青年对被压抑的新文化运动最果决的反抗,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力量的重新配置和加强。二者携手呐喊出了时代的强音。

一.郭沫若的文学阵地

(一).郭沫若批评文学的尝试

早在《创造》季刊的出版预告中:文艺批评.读书杂记.读者俱乐部等栏目的宣传就显示了他们对文艺批评及相关栏目的设置,这表明了前期创造社期刊已经将文学批评提升到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的地位。郭沫若成为其批评专栏的开创者和最早实践者。

郭沫若对刊物批评专栏的设置意见早在1921年给郁达夫的信中就表达过。而且他亲身实践,发表多篇评论。显示出了郭沫若积极自觉的批评意识。以异常勇猛的郭沫若为代表 ,创造社成员出动出击,与当时文坛大腕胡适,周作人等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不得不佩服郭沫若激烈的言辞和毫无顾忌的批判勇气。也使文学批评实现了社会化和大众化的最终使命。

(二).郭沫若翻译文学思想体系的成熟

《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就出现过翻译文章。而《创造周报》更可以算是文学翻译的专号翻译。《查拉图司马屈拉》正是郭沫若利用《创造周报》奉献给当时中国读者的一个重要礼物。郭沫若的《论翻译的标准》和《古书今译的问题》,使《创造周报》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的提升。正是通过郭沫若的努力,前期创造社文学批评体系得到基本建立,并形成了独特的批评原则和方法。

(三).郭沫若多面才情的展示

郭沫若在《创造周报》上发表了一些内容复杂的学术论文,如《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整理国故的评价》.《论中德文化书》等,这些论文都涉及许多高深的学问和难解的问题,但郭沫若却能深入浅出,并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他提供了一种观测传统的新眼光——“唤醒沉潜着的民族精神的复归于三代以前的自由思想,更使发展起来的再生运动”。

相对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小说创作方法,前期创造社则更具有实验性和开放性。郭沫若的《残春》是其主观体验型心理小说的典型代表,但由于渗透着叙述者强烈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所以小说缺乏严谨的逻辑和篇章结构,其组合方式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文化和无数优秀诗篇。但这些诗歌都是伴着当时特定的体式而存在的,诗的体式被打破后,诗的灵魂便会被放逐。白话诗在经历诞生初期质朴直白,诗味不足的阶段后,需要重新寻找诗歌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承载方式。而前期创造社期间依靠其开放性的栏目完成了这一任务。借助于独特的栏目设置方式,郭沫若也完成了这种新异文学的创作试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学研究会独揽五四文坛的格局,加深了现代中国文学向纵向发展。

二.《创造周报》扩大了《女神》的影响

《女神》和作者在开始并没有受到重视。《女神》是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从1921年初开始,郭沫若便在为泰东图书局编书。但直到1924年《女神》出版两年后,泰东书局也没有为郭沫若下聘书,定薪水。胡适对其诗的评价是:“他的新诗颇有才气,但思想不太清楚,功力也不够好。”郑振绎则说:“郭沫若,田汉登的《创造》的广告,未免也太为可笑了。郭君极诚实,究不知广告为何人所做。他们似乎过于神秘了。我认为就是新浪漫派,也应以实写精神作骨了。他们于写实的精神,太为缺乏了。”著名批评家沈雁冰做过肯定,他认为“郭君的诗是空谷足音”,“委实不实肤浅之作”,但这些赞美之词也被人搁置在刊物的被遗忘的角落。由此可见,就《女神》与郭沫若文学地位这个问题而言,文学史著作中的叙述与事实相差很大。那么《女神》究竟是怎么被读者认可的呢?这也与《创造周报》有关。《女神》出版的冷清局面结束在1923年《创造周报》上发表的闻一多的《“女神”之时代精神》一文,闻一多指出:“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差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创造周报》又发表了洪为法的《评过沫若女神以后的诗》,他认为“女神以后的诗中间,所含蕴的悲哀分子——更沉痛而着实。”对《女神》和郭沫若的新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后《女神》才逐步确立起自己在新诗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创造周报》对郭沫若的影响

刊物和社团是联系新文化人的系带,是新思潮的策源地。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坛地位的确立,《创造周报》和《创造》季刊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郭沫若是二者所塑造的社团核心。郭沫若是《创造》季刊的核心之一。到了《创造》周报,郭沫若成了绝对的核心。《创造周报》52期共36位作者,有作品200篇,仅郭沫若一人就有73篇。在《创造周报》闹“稿荒”的一段时间,郭沫若在第21号到39号的19期发表了30篇作品。郭沫若的核心地位无人能够替代。

其次,《创造周报》放大了郭沫若对文坛的影响力

《创造》季刊使读者看到作为戏剧家的郭沫若。《创造周报》又补充了郭沫若才华横溢.能言善辩.高瞻远瞩的文化领袖形象。在单纯的诗人郭沫若和公共知识分子的郭沫若之间,有一个重要桥梁,那就是《创造周报》。

前创造社期刊与郭沫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创造周报》因其才华和“名人效应”扩大了影响。郭沫若的理想.才华也得以充分展现。媒体对他的形象的放大,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无法忽视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李计谋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3]《胡适的日记》,中华书局,1985.

[4]《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5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5]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

[6]郭沫若.《反响之反响》,《创造》季刊,1(3).

猜你喜欢

郭沫若创造
郭沫若妙改对联
天上的街市
山茶花
郭沫若最爱吃野菜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网络话语在当代语境下的思考意义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