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举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2010-09-02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小人物

梁 琨

【摘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其思想的的深刻性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书中高超的讽刺技巧展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一代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严监生作为书中的一位小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经典性情节“两茎灯草”却被人们广为流传,从而被大家认为是吝啬鬼的代表人物。本文我们就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探索科举制度下的小人物命运,解读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科举制度;小人物;悲惨命运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小人物,虽然篇幅不多,但是作为一位典型人物却是家喻户晓。后世人往往把严监生作为吝啬鬼的代表看待,甚至有人把他列为“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但是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严监生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来看,会发现严监生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他也是个颇有人情味的人,只是当时时代背景决定了严监生作为一个社会小人物的可悲命运。

一 .当时的社会背景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和城市商业逐渐发达。虽然统治者也采取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依然从侧面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当时的人们可以通过手艺和小买卖积累财富。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减少,一直在中国经济中处于领军人群的地主阶级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他们没有手艺,而仅靠原始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为他们增加太多的收益,因此他们无法赶上社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落后的趋势。

明清时期政治上,朝廷采用的选拔人才方式是科举制。科举制的选拔人才方式可以追溯到隋唐,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科举制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只是通过一轮轮考试,最后按成绩分名次。这相对于中国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依靠门第观念、出身教养推荐的方法来说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科举制的推行使得许多民百姓、寒门子弟的人有机会摆脱自己的贫苦命运,进入上流社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无数知识分子的科举美梦。许多学识渊博的有志青年都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因此,走科举的道路成了当时一般市民百姓想要追求幸福生活的一条道路。

明清的科举制是八股取士。“八股文”必须以“四书”、“五经”中的词句命题,所以又叫“四书文”“经义文”。其特点一是“代古人语气为之”,即所谓“代圣贤立言”;二、有固定的程式。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这种考试方式太过死板,根本无法考核出参试者真正的知识水平,从而成为统治者桎梏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然而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要在政治上谋出路,找出路,就不得不“由科举而进”。于是,文人们倾其毕生精力投入到八股文中,死啃经书。结果是人云亦云,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应声虫。更有甚者,精神和心灵发生异化,人性变得扭曲,导致痴傻疯狂,变成废人。

二 .严监生所处的现实环境

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拥有十多万两银子的土财主,“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僮仆成群,牛马成形”可以看出他财产数目之大。但他的财产不是靠自己挣来的,而是继承得来的,他自己没有一点手艺,也没有一官半职,只是靠收地租,这样他的财富积累就很少,祖产在他的手里一天天减少,早晚是会坐吃山空。严监生就属于那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人。对于这一点,他很清楚,所以才尽力的克扣自己,能省就省,为的就是给自己的独子多留下一些财产。至于严监生不惜任何代价也要让儿子进学一方面是想儿子将来能够光耀门楣,另一方面也是他十分清楚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改变这种情况。

严监生妻子王氏的娘家不是等闲之辈,两位娘舅都是秀才出身,在当地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就连官员也不敢怠慢,颇有名气。严监生的哥哥出了事情,就是两位娘舅出谋划策、奔走游说,才最终把事情给解决掉。严监生想“扶正”赵氏,同样是两位娘舅来主持大局,才使得事情圆满结束。这样看来,严家自己有钱,岳父家又有两位娘舅撑腰,那么,严监生的家庭在当地应该算是过得不错的人家了。

但在普遍的科举观念的作用下,严监生不可避免的以功名高低来衡量别人和自己。他觉得自己一直抬不起头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财产不够多,而是自己的身份太低。按当时的科举律例,从秀才里选拔出来贡献到国子监肆业的叫“贡生”五贡出身而任官职者,与举人、进士出身者一样,被视为正途。监生比贡生功名低,只是标志着具有了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的资格,何况严致和的监生名号是花钱买来的,他未参加正式的考试,只能算是异途出身,比不得秀才或贡生。进学者尊贵,会赢得人们的尊重,而未进学者卑贱,是得不到人们的尊重的,尤其是那些进学的人还会取笑这些人。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实际上只是披着贡生外衣的穷乡绅,严监生是这样说他的哥哥的“家兄寸地也无,人口又多,过不得三天,(猪肉)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得稀烂,上顿吃完了,下顿还要在门口赊鱼。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但即使是这样,严贡生还是事事瞧不起弟弟,常常欺负他。在严监生病重时就向娘舅说的一番话吐露了他的心声:“我死之后,两位老舅照顾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象我一生,终日受大房的气”,这就很明显地展现了严监生的心态,他认为自己一辈子窝囊,就是因为没有读书,没有进学。

三.严监生的行为

中国古典小说一直存在着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弊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但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却突破了这种模式,把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严监生的形象主要集中在小说第五回,作者主要描写了他处理的一些事情,通过对严监生处理事情的描写,作者把他的形象完整的表现出来。严监生是个具有双面性的人,有时他吝啬得要命,有时却大方得很。

首先,对待自己。严监生待自己可算是小气到了家,财产那么多,可“日逐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到了病时,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拿一些常用药对付,结果病情加重,不日而死。”这里的讽刺;手法,使人对一个连自己性命都不顾的的荒唐行为感到意外,从而使“吝啬”二字形象地跃然纸上。尤其在严监生临死时,“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人。桌上点着一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伸出两个指头”。一屋子人都不晓得这是什么意思,最后“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人之将死,荣华富贵随风而去,而严监生就因为多浪费一茎灯草而难以瞑目,这确实让人惊异,这一幕也成为文学史上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幕,从而把严监生推到了吝啬鬼代表人物的位置。

但对于亲戚,严监生是一点吝啬都没有。哥哥在外边闯了祸,这件事情本来与他无关,他完全可以不理这件事,就连他的两位娘舅都说“各家门户,这是究竟也不与你相干”但他为避免官府的纠缠,为了帮助哥哥渡过难关,严监生还是请官差吃饭又给他们送钱。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严监生还请两位娘舅出谋划策,又自掏腰包,把哥哥的事情办得妥妥当当。另外,严监生在去世时还不忘给哥哥留点东西“簇新的二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要知道,严监生与他哥哥的感情并不是很好,不仅如此,哥哥还经常欺负弟弟。对于这点,他也是心知肚明,“终日受大房的气”就很明显的表现了兄弟二人的感情。

对于妻子,严监生更可以说是一个好丈夫。他相信妻子王氏,让她掌有经济权,每年还给妻子三百两的私房钱,也不从询问钱花在哪里。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中国传统的观念就是男尊女卑,对于严监生这样一个书读得不多的小市民来说,他能如此尊重自己的妻子是相当值得提倡的。不仅如此,在王氏生病时,他非常舍得花钱,“王氏的病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还要“再请名医”,希望她早日康复。一说到妻子的病,他便“吊下泪来”,真诚地把王氏作为自己的贤内助,感到“如今丢了我,怎生是好! ”妻子死后,“医衾棺椁”都是现成的。他为了给亡妻“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足可以看出严监生对待妻子的确是真心的,这是一个眼里只有钱的人绝对做不到的。对待妾赵氏,严监生也可谓是有情有义。他娶妾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性欲,而是为了传宗接代。妻子死后,他对于赵氏的主意也是言听计从。

对于儿子,严监生更是一个心扑在他身上。他让儿子“戴着银项圈,穿着红衣服”,儿子年龄小,只有三岁,他还专门请了奶妈照顾。为了儿子,他在妻子死后没有另取,而是将赵氏提前“扶正”。同样是为了儿子,他抱病理财,支撑整个家。赵氏劝他丢开家务事,好好养病,他回答说:“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那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自知病重,他还向两位娘舅托孤。对于他来说,只要是对儿子有利,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可以。

四 .严监生的悲惨命运

现代社会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处事原则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实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那么,严监生身上矛盾的行为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个人情况是分不开的。封建时代小人物的命运是无人关心的,他们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们就是统治者的鱼肉,会被人蹂躏。严监生非常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他懂得自己生存的卑微,明白纵然有钱但他没有社会地位,任何有权有势的人他都得罪不起,他处理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唯恐哪件事情处理得不好而得罪了谁。严监生无权无势,他有的只有钱,于是,金钱成了他对抗社会,保护自己及家人的唯一工具。所以严监生才一省再省,有了吝啬的一面。同时,严监生又想巴结有权贵的人来保护自己,所以他又大方的舍钱,他所希望的是用钱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使他在人际交往中显得不那么卑微,这也就形成了他大方的一面。总之,是他的处境决定了他性格上的双面性。

严监生自己被科举制度压了一辈子,受了一辈子窝囊气,可是,他还是要自己唯一的儿子进学参加科举考试,继续沿着他的一天辛酸路走下去。他也知道自己活得没骨气,所以想让儿子为她争一口气,以后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低声下气,得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可是他不知道,走不上这条科举路也许会窝囊,然而走上了可能会更可悲。

最终我们会发现严监生算空了,他唯一的儿子病死了。他儿子的死表面看来是偶然的,其实具体到当时的环境中,这也是必然的。在严监生死后,孤儿寡母怎能应付那豺狼当道的凶险社会。首先自己家的亲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哥哥严贡生对于他的财产早已是虎视眈眈,这已不必说。就是他的两位娘舅,严监生事事都找他们商量,对他们为首是从,礼节上,物质上没有一丝怠慢。可这两位娘舅同严监生可不是一条心,每当严监生出了什么事情,他们总是帮助妹夫出谋划策,但是,每次事情完了,严监生也从来没有亏待他们,物质上的感谢是必须的。所以,他们是十足的伪君子,典型的假仁假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外人了。所以,在那个虚伪欺骗的社会,弱肉强食是必然的结果。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只是中的小人物,他没什么远大的抱负,也没有伟大的功绩。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却又不乏人情味。作者对于他的态度是既讽刺又同情,既嘲笑又怜悯。因此,对严监生这个人物,我们不能肯定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严监生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他的双面性的存在也是当时环境压迫之下的必然结果,所表达的也只是当时平民百姓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一个典型而已。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罗生.严监生式悲剧与民族文化心理:[J].云梦学刊,2007

[4]陈雄飞.严监生究竟算不算吝啬鬼:[J].黄冈师专学报,1994

[5]彭江浩.科举文化下的卑微人格:[J].民族论坛

[6]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汤克勤.严监生:精明、懦弱的悲剧人物:[J].韶关学院学报,2004

作者简介:

梁琨(1983.11-),女,河南新乡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小人物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为小人物喝彩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台湾风云小人物
小人物的活法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