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

2010-08-27丁艳杰张前德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9期
关键词:肾阳虚证型尿蛋白

丁艳杰 张前德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

丁艳杰1张前德2△

目的探寻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SLE病情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将147例SLE住院患者辨证分为热毒炽盛、瘀热蕴毒、阴虚内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5个证型,检测抗核抗体谱(ANA)、抗双链DNA(ds-DNA)、抗Sm抗体、ENA多肽、抗心磷脂抗体(aCL)、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G、血沉(ESR)、谷丙转氨酶 (ALT)、尿素氮(BUN)、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尿隐血、尿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对其相互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个证型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各证型间ANA、抗Sm抗体、ENA多肽、Acl及PLT水平相近。抗双链DNA(ds- DNA)、补体 C3、IgG、血沉(ESR)、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24h 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及尿隐血阳性率在相关证中差异明显,可作为辨证的参考指标。结论SLE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关联,此规律可作SLE临床辨证分型,以评估病情与预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证型 实验室指标 关联性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2南京医科大学(南京210029)

△通信作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药治疗SLE有良好疗效,还能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但目前SLE的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为此我们对SLE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8-2010年在江苏省中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的SLE患者147例,男性 15例,女性 132 例;年龄(33.09±12.78)岁;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执行,分为热毒炽盛、瘀热蕴毒、阴虚内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5个证型。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包括抗核抗体谱(ANA)、抗双链DNA(ds-DNA)、抗Sm抗体、ENA多肽、抗心磷脂抗体(aCL)、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G、血沉(ESR)、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红细胞(RBC)、白细胞 (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尿隐血、尿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构成比检验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各证性别关系的比较 见表1。结果示各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各证型患者性别及自身抗体分布情况(n)

2.2 各证出现的自身抗体谱关系的比较 见表1。结果示各证型ANA、抗Sm抗体、ENA多肽及aCL异常例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DNA阳性率以阴虚内热型最高,与脾肾阳虚型相比,其余4型ds-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各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证C3、IgG、ESR水平比较 见表2。结果示各证间补体C3水平均较正常值低,阴虚内热型与瘀热蕴毒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间IgG水平脾肾阳虚型最低,与其它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型与瘀热蕴毒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各型间水平相近 (P>0.05);各证间血沉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其中热毒炽盛型及阴虚内热型较高,两者之间水平相近 (P>0.05),热毒炽盛型与瘀热蕴毒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 各证型血清C3、IgG、ESR水平比较 (±s)

表2 各证型血清C3、IgG、ESR水平比较 (±s)

与瘀热蕴毒比较,△P <0.05;与脾肾阳虚比较,▲P <0.05

n C3证型热毒炽盛瘀热蕴毒阴虚内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23 22 42 24 36(g/L)0.59 ± 0.29 0.69 ± 0.27 0.53 ± 0.27△0.62 ± 0.23 0.60 ± 0.32 IgG(g/L)18.20 ± 3.95▲15.47 ± 4.03▲19.47 ± 6.84△▲17.31 ± 6.46▲11.80 ± 6.26 ESR(mm/h)59.44 ± 33.90△36.96 ± 24.4 54.63 ± 37.73 50.75 ± 42.63 48.78 ± 35.17

2.4 各证间ALT、BUN、24h尿蛋白、尿隐血、尿隐血关系的比较 见表3,表4。ALT水平阴虚内热型较高,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各型间水平相近(P>0.05);BUN水平脾肾阳虚型高于正常范围,其余4型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余各型间水平相近(P>0.05);各证间24h尿蛋白均高于正常范围,其中脾肾阳虚型最高,瘀热蕴毒型、阴虚内热型及肝肾阴虚型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各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证间尿蛋白、尿隐血阳性率为脾肾阳虚型阳性率最高,与其余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余各型间水平相近(P > 0.05)。

表3 各证型血清ALT、BUN及24h尿蛋白情况的比较 (±s)

表3 各证型血清ALT、BUN及24h尿蛋白情况的比较 (±s)

与阴虚内热比较,△P <0.05;与脾肾阳虚比较,▲P <0.05

n证型热毒炽盛瘀热蕴毒阴虚内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23 22 42 24 36 ALT(U/L)39.22 ± 26.01 40.43 ± 39.39 54.47 ± 69.11 28.63 ± 16.67△33.74 ± 24.43△24h尿蛋白定量(mg/L)1.41 ±3.46 0.88 ±1.13△0.67 ±1.05△1.07 ±1.85 2.39 ±3.53 BUN(mmol/L)4.58 ± 1.10▲4.83 ± 1.90▲4.38 ± 1.33▲4.81 ± 1.00▲8.60 ± 4.67

表4 各证型尿蛋白及尿隐血阳性率分布情况 (n)

2.5 各证PLT、Hb、RBC、WBC关系的比较 见表5。各证PLT均值在正常范围;各证间Hb水平阴虚内热型及脾肾阳虚型较低,但两型之间水平相近(P>0.05),这两型与瘀热蕴毒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型间水平相近(P>0.05);各证RBC水平均在正常范围,瘀热蕴毒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各型间水平相近 (P>0.05);WBC水平脾肾阳虚型最低,阴虚内热型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各型间水平相近(P > 0.05)。

表5 各证型血清PLT、Hb、RBC、WBC比较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阴虚内热型SLE乃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调,阴液亏耗所致;女子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少妇、少年正值气火旺盛之时,相火旺盛或SLE急性期多用“纯阳之物”,则易损伤真阴。本病患者的体质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邪毒较易从阳化热或蕴而化热,即使没有明显热像,也常处于蕴蓄待发状态,故伤阴之势在所难免;况且本阶段为了有效、尽快控制病情的发展,往往要应用中等剂量以上的激素,药毒化热势必加重阴伤之势,故本型多见于慢性或亚急性活动期和急性期应用激素治疗后。此型补体C3均值低于正常值、均值最低,IgG水平高于正常值、均值最高,肝功能均值最高、高于正常值;白细胞均值最低(略低于正常值)。此期患者免疫学指标补体C3、IgG及ALT、WBC等异常明显,可作为辨证参考的依据。

热毒炽盛型SLE的ds-DNA阳性率、IgG水平、补体C3、WBC水平仅次于阴虚内热型,但水平接近。抗Sm抗体阳性率、ESR均值最高,PLT均值最低,此型患者炎症指标较高,疾病活动明显,因此,热毒炽盛型多见于疾病急性活动期。

阴虚内热型和热毒炽盛型,ds-DNA阳性率、补体C3、IgG、ESR、WBC等指标在SLE急性或慢性活动期均值下降或升高的最明显,可以作为疾病活动期的标志。

瘀热蕴毒型SLE的补体C3均值最高,IgG、ESR均值最低、血红蛋白均值最高。瘀热蕴毒型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接近正常值或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此型处于疾病的初期或稳定期,应给予健康宣教、积极配合治疗,尽量将疾病控制在此期,以控制疾病进展、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肝肾阴虚型ALT均值最低,补体C3、WBC、RBC、HB、PLT均值开始上升,IgG水平开始下降,多见于疾病的相对缓解期,病情趋向好转,可以判断病情及评估治疗效果。

脾肾阳虚型SLE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晚期,乃病程日久,阴病及阳,肾阳不足,肾水泛滥,脾失健运、脾土不能制水所致。此期肾脏损害明显,狼疮肾炎多从此型开始论治,该型ds-DNA阳性率、IgG均值、RBC均值及血红蛋白均值最低,24h尿蛋白量、BUN、WBC均值最高;尿蛋白及尿隐血阳性率最高。其中IgG、RBC低,WBC正常,24h尿蛋白定量高、BUN增高,尿蛋白及尿隐血阳性可作为辨证依据。

各证型间ANA、抗Sm抗体、ENA多肽、aCL及PLT水平相近,因此ANA可作为SLE的筛选指标,敏感性强,其阳性率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不能作为辨证的指标。各型间24h尿蛋白定量均值均高于正常值,与国外文献显示的SLE肾损害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基本一致,但是脾肾阳虚型患者肾脏损害比较明显,与其他各型比较指标明显异常,表明此型患者肾脏损害严重,基本上处于疾病的晚期或后期;24h尿蛋白定量、BUN、尿蛋白及尿隐血异常多表明肾脏病变存在,可见脾肾阳虚型与狼疮肾炎密切相关,同时此型HB和RBC指标异常明显,可能与肾脏损害相关,将会进一步加重SLE患者的病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 辑[S].1993:219.

R593.24+1

A

1004-745X(2010)09-1527-03

2010-04-15)

猜你喜欢

肾阳虚证型尿蛋白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巴戟天及其炮制品对肾阳虚大鼠HPA轴功能的改善作用
探讨温肾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瘀水互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尿蛋白肌酐对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