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010-08-24王水平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6期
关键词:零售业外资竞争力

王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市100102)

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快速扩张,给我国本土零售业和民族工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引起了各界对零售业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场关于零售业安全与否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扩张仍在安全警戒线内,没有威胁到中国零售业安全,更没有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但是,对于厦门、大连、上海、天津、北京等部分城市的大型超市外资控制率过高的现象,应给予适当关注。[1]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外资零售业在华投资已威胁到中国零售业安全,甚至经济安全,必须高度警觉。[2]、[3]

本文认为,尽管分歧缘自考察范围、口径和视角的差异,但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全面、科学的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所以,构建一套既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又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的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十分必要。

一、相关研究述评

1.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何维达、宋胜洲从产业的国内环境、国际竞争力、对外依存度、控制力等方面构建了产业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中国三大产业安全度、江西省产业安全度进行了估算。此后,何维达等人再次使用该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煤炭和石化产业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4]、[5]、[6]使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更完善和成熟,也得到了国内多数学者的认可与采纳。孙瑞华、[7]李孟刚、[8]王培志[9]等构建的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大都参照了该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进行了有益的完善和补充。

2.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王俊从外资对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结构、产业控制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出发,构建了包括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级指标体系,并对我国零售业安全度进行了估算。[10]李飞、汪旭晖分别设计了外资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外资消费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与外资制造业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比值、外资零售业顾客满意度三项测评指标,以反映零售业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11]姜红、曾锵从发展安全、控制安全、结构安全、权益安全等方面构建了零售业开放对经济安全影响的三级评估指标体系,用以评估外资对零售业安全的影响。[12]

本文认为,第一,产业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虽然比较完整、成熟,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但不能直接应用于零售业安全评估。因为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不具有通用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二,以上学者仅针对外资设计的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过于片面,据此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无法全面把握零售业安全的整体状况。

二、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解释及体系框架

根据影响零售业安全的国内外因素,在借鉴和吸收产业安全评估指标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的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1.零售业发展环境评估指标。该指标主要是指零售业面临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具体细分为金融环境评估指标、劳动力环境评估指标、市场供求环境评估指标、产业政策环境评估指标等4个二级指标。

(1)金融环境评估指标。第一,资本效率,指企业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资本效率高说明产业面临的金融环境好;反之,则说明金融环境差。该指标属于定性指标,且与总体指标是正相关关系(正向指标),即资本效率评价越高,产业安全度越高。第二,资本成本,是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付出的代价。一般而言,产业内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越高,发展过程中的包袱就越重,竞争力就越差,会影响到产业安全。该指标可以用短期利率、企业资本成本、国家信用等指标衡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且与总体指标是负相关关系(反向指标),即资本成本越高,产业安全度越低。

(2)劳动力环境评估指标。第一,劳动力素质,是指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在内的劳动者综合素质。通常情况下,劳动力素质愈高,劳动生产率也愈高,企业竞争力愈强,产业也愈安全;反之,产业越不安全。劳动力素质评价可以用国内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数衡量。该指标是定量指标,且为正向指标,即劳动力素质越高,或者说,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时间越长,劳动生产率越高,产业也越安全。第二,劳动力成本,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越高,产业竞争力越低,产业安全度越低。劳动力成本可以用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来衡量,且与总体指标是负相关关系,即劳动者平均工资越高,劳动力成本越高,产业安全度越低。

(3)市场供求环境评估指标。从供应链角度看,零售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商供给状况和消费者需求水平与零售业安全息息相关。第一,消费品供给充足率。在市场机制下,商品供给越充裕,零售业市场越繁荣,市场秩序越稳定,产业安全度越高。对于零售业而言,一般可以用消费品供给充足率代表商品供给充足率。该指标为定量正向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国家对消费品市场价格的监控数据作为计算依据,消费品供给充足率越大,产业越安全。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需求水平可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来反映,其值越大,消费者需求潜力越大,零售业面临的需求环境越好,安全度越高;反之,其值越小,零售业安全度越低。该指标为定量正向指标。

(4)产业政策环境评估指标。该指标反映的是政府利用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调整和规范产业发展的状况与结果,主要表现在政策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方面。针对零售业而言,政府在土地利用、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商业规划等方面的政策愈完整,零售业安全愈有保证。另外,还要考虑具体的政策执行力度,如果缺乏执行力度,那么政策文件和法律文本也形同虚设,政策控制是不安全的。该指标为定性指标,主要通过各方专家和业界人士的评价进行判断,其评价结果与零售业安全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政策环境评价越高,零售业越安全。

2.零售业竞争力评估指标。该指标可分为市场竞争力评估指标、品牌竞争力评估指标、技术竞争力评估指标、市场集中度评估指标和市场绩效评估指标等5个二级指标。

(1)市场竞争力评估指标。第一,零售业国内市场份额,该指标数值越大,表示零售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可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同期国内贸易总额之比衡量,与总体指标呈正相关关系,且为定量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第二,零售业国际市场份额,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零售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越强,可用本国零售业境外投资总额占世界零售业境外投资总额的比重来计算。该指标为定量指标,且与零售业安全度呈正相关关系,其值越大,产业安全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2)品牌竞争力评估指标。品牌竞争力包括企业品牌竞争力和商品品牌竞争力两方面内容。企业品牌竞争力可从企业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品牌美誉度两方面衡量;商品品牌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自有品牌拥有率方面。第一,企业品牌知名度,主要是衡量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程度。产业内企业品牌知名度越高,知名品牌企业数越多,企业品牌竞争力越强,发展也越安全。该指标设定为定性正向指标,可借助于权威机构发布的企业品牌知名度排名来评价,且与总体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第二,企业品牌美誉度,是消费者对某一企业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它与企业品牌知名度共同构成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主体。零售业内企业品牌美誉度越高,此类企业数目越多,企业品牌竞争力越强,发展也越安全。该指标为定性正向指标,可借助于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信息作出大致判断,且与总体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第三,拥有自有商品品牌企业比重。可大致认为,拥有自有商品品牌的零售企业越多,零售业竞争力越强,产业发展越安全。所以,零售业商品品牌竞争力可用拥有自有商品品牌的企业数占全国零售企业总数的比重衡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且与零售业安全度呈正相关关系。计算公式为:

(3)技术竞争力评估指标。零售业技术竞争力可用零售技术普及率来衡量,而针对零售业而言,技术普及率与零售企业规模相关。零售企业规模越大,零售技术应用程度越高。因此,零售技术普及率可用大型零售店数量占全国零售门店总数的比例大致衡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且与零售业安全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零售技术普及率越高,产业安全度越高,反之,安全度越低。计算公式为:

(4)市场集中度评估指标。该指标是反映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指标之一,也是多数学者用来判断市场垄断或竞争水平的依据。但对零售业而言,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市场集中度计算公式。因为零售业本身具有区域性特征,而通常的市场集中度计算公式不能反映零售业的地域特征。所以,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应以区域市场集中度为依据。计算公式为:

其中λi为第i个区域市场占全国的比重,Xi为零售业在第i区域市场的销售额,k为划分的区域市场个数。CRmi为在第i区域市场上规模较大的前m位企业的销售额占该区域零售总额的比重。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而且其值越靠近某一警戒值越好(即适度性指标),警戒值一般根据“贝恩分类法”并结合产业特征进行设定。

(5)市场绩效评估指标。通常可用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指标评价。它们都是定量指标,而且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与总体指标呈正相关关系,指标数值越大,产业越安全;流动比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认为越接近于2:1越好,为适度型指标。计算公式分别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零售业控制力评估指标

(1)外资市场控制评估指标。该指标反映外资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控制程度,可用外资市场控制率衡量。外资市场控制率等于外资控制企业的销售额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其中的外资控制企业包括外资股权控制企业、外资技术控制企业、外资经营决策权控制企业。该指标为定量指标,且与总体安全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即外资市场控制率越高,产业安全度越低。

(2)外资资本控制评估指标。该指标从资本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零售业的控制情况,可用外资资本控制率衡量。外资资本控制率等于外商投资额占该产业资本总额之比。外资资本控制率越高,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性越大,产业安全程度越低,所以,该指标与总体指标呈负相关关系,且为定量指标。

(3)外资国别控制评估指标。外资国别集中度可作为外资国别控制程度的反映指标,它是指产业内最大几个外资投资国的投资额占该产业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其值越大,产业安全度越低。所以,该指标与总体指标呈负相关关系,且为定量指标。零售业外资国别集中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f表示零售业外资国别集中度,零售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外资来源国的投资总额,m表示零售业中外资来源国国家数,FDI表示零售业利用外资总额。当n取值很小,而CRnf又很大时,说明零售业不安全。

(4)外资供应链控制评估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外资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控制程度,可分别用外资对供应商控制程度和外资对消费者控制程度反映。外资对供应商的控制程度可使用本土供应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依赖程度衡量,为定性指标,且与总体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即本土供应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依赖程度越高,产业越不安全;外资对消费者的控制程度可通过顾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忠诚度来反映,为定性指标,且与总体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即顾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忠诚度越高,说明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空间越小,零售业安全度越低。

(5)外资业态控制评估指标。该指标反映外资在各种零售业态中的控制情况。通常情况下,可选择在零售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零售业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型超市和百货在国内零售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内零售业的主要业态,这两种业态一旦被外资控制,零售业的安全状况就会受到负面影响,产业安全度就会降低。可分别用大型超市和百货业态中外资控制企业的销售额与该业态的销售总额的比重衡量,其值越高,说明重要业态被外资控制的现象越严重,产业越不安全。这两个指标均为定量指标,且与总体指标呈负相关关系。

(6)外资区域控制评估指标。该指标反映不同区域的外资控制的情况,通常以大型城市作为监测重点。大型城市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领军力量,掌握大型城市零售市场的控制权和主动权是维护零售业安全的重要方面。如果这种控制权落入外资之手,就会增加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未来风险。该指标可通过大型城市中外企销售额占该地区零售总额比重衡量,设定为定量指标,且与总体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即大型城市外资控制权越高,零售业安全度越低。

综合以上对于零售业安全评估的一、二、三级指标说明及其逻辑,可以构建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三、评估指标在应用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指标赋权。一般而言,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各下级指标在其上级指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为了使评估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原则上应对每一个评估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这需要采取比较科学的赋权方法。目前,主要使用的赋权方法有个人判断法、德尔斐法(也成为“专家咨询法”或“老手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德尔斐法操作简单,容易理解,在社会问题综合评价中使用较为广泛。

2.定性指标赋值。由于定性指标无法直接用数字来衡量,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定量化处理,即对定性指标进行赋值。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专家评分法。首先将定性指标分为几个评价等级(如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5个等级),并赋予各等级不同的分值(如分别赋予10分、30分、50分、70分、90分);然后,用问卷方式邀请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最后,以选择某等级的专家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该项指标的综合得分。

表1 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定量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定量指标虽然可根据公式直接计算出数字结果,但由于指标方向和量纲的不同,定量指标并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对不同量纲进行标准化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安全的评估指标中有正向指标(越大越好)、反向指标(越小越好)和适度型指标(指标值越接近于某固定值越好),不同的指标需要不同的标准化处理方法。

零售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是零售业安全实证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更加全面、客观认识零售业安全现状的有益探索,对于进一步发现影响零售业安全的国内外因素,从而趋利避害促进我国零售业安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零售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11]李飞,汪旭晖.零售业开放度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测评研究[J].国际贸易,2006(8):29,30.

[2]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高度警觉[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5,6.

[3]荆林波.关于促进中国商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财贸经济,2005(1):39,40.

[4]何维达,宋胜洲.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02-107.

[5]何维达,吴玉萍,刘瑞华.煤炭产业安全评价研究及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9):58-61.

[6]何维达,潘玉璋,吴玉萍.中国石化产业安全分析与定量估算[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61-65.

[7]孙瑞华,刘广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39.

[8]李孟刚.产业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66.

[9]王培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83.

[10]王俊.对外资进入后我国零售业发展安全问题的探讨[J].世界经济研究,2006(6):34-38.

[12]姜红,曾锵.零售业开放的经济安全评价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国际贸易问题,2009(6):105-112.

猜你喜欢

零售业外资竞争力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日本竞争力
场景营销视野下的零售业O2O模式的探讨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