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与人生的思考

2010-08-23鲍玉珩,仲伟

电影评介 2010年3期
关键词:史蒂芬汉娜迈克尔

长期以来,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在美国文化的建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好莱坞的银幕形象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教化,体验、感受美国精神的最好的教材。而战争与爱情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永恒的主题。在当前好莱坞的大片热潮中,中等成本制作的美国影片《朗读者》公映之后,立即受到了好评,是值得我们介绍和借鉴的。

《朗读者》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1960年5月出生于英国的多尔斯特城,他的父亲是一位银行经理,母亲是位歌手。在史蒂芬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够继承父业,但是史蒂芬酷爱表演艺术,因此逃离家庭,来到一个青年剧团。史蒂芬早期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公映,直到《绝望的呐喊》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之后又导演了将近100余部舞台剧,他所执导的《罪恶之家》在百老汇演出,并且得到了当年的托尼奖。1997年,史蒂芬接受了英国著名的电影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邀请,进军电影界。1998年他执导了他人生中第一部影片:《八岁男孩》,并且获得了英国学院奖最佳短片提名。2000年,史蒂芬执导的芭蕾题材的音乐片《比利•艾略特》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创下了2000万英镑的首映票房。2002年,史蒂芬执导了改编自同名小说并获普利策奖的《时时刻刻》,这部跨时空的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先后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美国电影学会2002年十佳影片、第60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9项提名,史蒂芬自己也获得了第60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及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2009年执导了新作《朗读者》,改编自同名小说《朗读者》,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朗读者》的戏剧结构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的三幕剧模式,但是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则以独具特色的交叉叙事的形式,来表现一个异乎寻常的爱情故事,而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阅读者》非常好看,而吸引与打动了观众。

影片围绕不伦之恋和战后审判两个角度来展开,并且把这两方面作为影片叙事的主线。主要讲述了两个素不相识,年龄相距悬殊的男女(迈克尔和汉娜)产生了爱情,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分开。若干年后又在法庭上相遇,迈克尔得知汉娜当年为纳粹党工作的真相后变得麻木不仁,没有能够站出来指出汉娜是文盲的事实,使得汉娜最终被判终身监禁。有强烈愧疚感的迈克尔用汉娜喜爱的朗读这种方式进行了弥补,但是还是没有完全做到,汉娜最终选择了死亡,而迈克尔选择了坦诚一切。通过对男女主角的经历的描述,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二战所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灾难和恐惧,人们对于社会正义的麻木不仁和逃避,刻画了人性的阴暗面;另一方面通过对男主角人生经历的描写来展示一个人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影片的整体叙事结构主要分为三段,第一段讲述了15岁的迈克尔与37岁的汉娜从相遇到产生感情到分开的过程,详细描述了两人由情欲转换为爱这个过程,引入了这段不伦之恋。影片刚开始就给迈克尔与汉娜的相遇创造了机会:迈克尔得了猩红热,在一次回家的途中因为难受半路下了公交,来到了汉娜住处楼下,好心的售票员汉娜帮助了他,安抚了他并把他送回了家。而他的家人得知他得了猩红热之后都疏远了他,这与一个素不相识售票员给与的帮助形成了天壤之别,这也就埋下了迈克尔对汉娜的好感的种子,为感情的发展做了铺垫。第一次正式会见发生于迈克尔病之好后的探望,当汉娜听到迈克尔说“看书”两个字的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但是由于青涩的迈克尔在第一次看到汉娜换衣服的场景后便匆忙地离开了。也许由于汉娜在他心中的良好形象,迈克尔再一次来到汉娜家,本以为她不在家,所以就在门外张望,然而就在这时被正在上楼的汉娜发现,汉娜让迈克尔到楼下搬煤,在看到搬完煤后脏兮兮的迈克尔后汉娜给他洗澡,由此两人发生了关系。从此,迈克尔几乎每天来汉娜家,迈克尔为汉娜朗读,接着两人就交欢,或许两人在做性与朗读的交易。在后来一次争吵后,两人的感情得到升华,并且两人外出游玩,到此,两人之间由刚开始的情欲转化为了爱。但是由于两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和种种矛盾,汉娜最终选择了离开,迈克尔因此进入了大学学习。

影片第二部分是讲述迈克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巧遇了汉娜,那时迈克尔作为一名法庭的实习生,而汉娜则是站在被告席上的罪人,迈克尔非常的惊讶,显得焦躁不安。第一次开庭汉娜承认了当年为西门子公司工作,并被审判员认定加入了纳粹党。第二次开庭汉娜对将俘虏从其他营区送入奥斯维辛集中营残杀的筛选工作供认不讳,并且阐述了其单纯的理由,接着汉娜又说出了当年教堂惨案的发生经过,但是面对其他参与者的逃脱和指责,汉娜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掩盖自己不识字的缺陷而独自背了黑锅。然后在一旁静静聆听的迈克尔似乎已经知道了汉娜文盲的真相,并且在得知二战期间让囚犯为她朗读的事情以后,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在面对为她辩驳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上面,迈克尔选择了后者,背叛了汉娜,从此汉娜被送进了监狱,判了终身监禁。

影片第三段:在汉娜入狱十几年之后的一天,迈克尔偶然间看到了当年为汉娜朗读的书,顿时一阵悸动,引发了自己对汉娜的愧疚之情。为了弥补他心中的这份缺憾,他想到了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的内容给录下来寄给汉娜听,这使得汉娜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并且使得汉娜学习写字与迈克尔通信,但是迈克尔并没有和她保持联络,只是单向地传送录音带。直到有一天,监狱的管理员告诉迈克尔汉娜即将要被释放,希望他能帮助汉娜,毕竟已经在监狱度过了这么多年,在社会上将不立足,迈克尔答应了,并且在之后为汉娜准备了住房,工作等等。但是他们在监狱的那次会面当中汉娜见到已经变样的迈克尔后,得知以后他不会再为她朗读,汉娜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寻求解脱。迈克尔十分愧疚,即便是把汉娜准备捐给犹太人的积蓄(7000元)捐出之后,迈克尔依然得不到安宁,最后迈克尔选择了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自己的女儿,到此迈克尔终于坦然地面对了自己的过去,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上面影片的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出迈克尔和汉娜的人物特性。对于迈克尔,他对于汉娜的感情是复杂的,迈克尔从年少时体验过性之后到后来对汉娜感情的快速发展,汉娜可以说从感情上占据了迈克尔的全部,这也是导致后来迈克尔离婚的原因。此后,迈克尔发现汉娜作为被告出现在法庭上和汉娜曾为纳粹党的守卫时,加上同学对汉娜的强烈指责和过激的言论,他彻底崩溃了,迈克尔觉得自己爱上了一个自己本应该仇恨的人,他企图去理解,企图去帮助汉娜,企图去说出真相,但这一切都被自己的麻木不仁给打消了,也就成了迈克尔的心结。此后,迈克尔对其他女人都不能敞开心扉,包括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对汉娜的惦记和愧疚感始终不能排解,因此麦克以寄送录音带的形式来化解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此时录音带已经不仅仅是汉娜接下来活下去的依托和学习识字的方式,而是寄托着迈克尔对汉娜的“爱”。但是迈克尔在汉娜整个入狱期间都没有去探望过她,说明迈克尔始终无法原谅汉娜的过去,不能接纳她,迈克尔对汉娜的记忆也始终停留在15岁的那个夏天,总结下来我们可以认为迈克尔是一个麻痹和懦弱的人。

反过来,汉娜身上所体现的个性则是自尊和简单。汉娜不识字,这本来并不是什么太大的罪过,但是在汉娜看来已经超越了一切罪恶和耻辱,使她在面对失去人生自由的时候放弃了为自己辩驳,放弃了本应该属于她的公正,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自身的自尊。汉娜对于迈克尔的感情是简单的,集中体现在汉娜和迈克尔发生关系的前提就是迈克尔只需为她朗读,可能因为汉娜比迈克尔大二十多岁的缘故吧,一开始就处于理性的状态,但是到后来我们也可以看出汉娜对迈克尔的感情慢慢得变得复杂,集中体现在最后汉娜决定离开时在身后抱着迈克尔流泪的场景,然而,这一切迈克尔是全然无知的。后来,在法庭上面对审判者的严词拷问,汉娜的结果竟是逃避,放弃为自己辩驳,这足可以说明汉娜的无知,从另外一方面讲就是简单。

在上面的阐述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本片中的三个关键点:朗读、爱和罪。这三者互相构成了关系,并且相互联系,组成了电影的表层结构:朗读与爱、朗读与罪、爱与罪三层关系。

首先,朗读与爱,这两者相互为原因、结果。为汉娜朗读的人,除了在集中营了面的俘虏之外就是迈克尔,在迈克尔与汉娜发生第一次关系之后,迈克尔告诉自己要真爱她,因为有了爱,所以后来迈克尔为汉娜的每次朗读都很高兴,这体现出迈克尔对汉娜的“爱”,这里的“爱”是指迈克尔对汉娜身体单纯的依恋,一种情欲之爱。在影片第三段,迈克尔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在偶然触碰到当年为汉娜朗读的书之后,迈克尔把自己朗读的声音录在磁带上寄给汉娜,帮助她活下去和学习认字,这就是由朗读变成爱的结果。

第二种关系产生于朗读和罪之间。我们知道汉娜在影片中实际上是一个文盲,在我们看来,这个词并不能和人生自由相提并论,但是在汉娜那里,一切似乎反了过来,“文盲”似乎比任何一切罪都可怕,都难以启齿,显然,在汉娜心里,“文盲”是比其它一切罪都重的罪孽之首。所以,汉娜自认为有罪,并且选择让别人为她朗读,一方面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说明她在心理上寻找补偿:虽然自己不能阅读,但是可以通过听来获得知识。反过来,在集中营中,汉娜挑选了一些柔弱的和会朗读的俘虏到她身边,一方面出于同情弱者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人目的:朗读。与此同时,没有被选择的人则被送上了绞刑架,这在审判者看来则是一种罪,即使这并非事实,但是源头确实一样的,即因为朗读。

第三种则是爱与罪的关系。这里的爱包括爱情的爱,情欲的爱,人伦的爱;这里的罪包含纳粹党的罪,上代人知情不报,麻木不仁之罪。汉娜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避免他人知道自己“文盲”的事实,或者说出自于对自己的爱,造成了汉娜犯下的两项罪行:身为文盲的“罪感”和纳粹“罪行”。从迈克尔来讲,表面上来讲,似乎是迈克尔为了维护汉娜的名誉,没有说出汉娜的“秘密”,但实际上反映出来迈克尔的麻木不仁,这同样也是一种罪过,而引起这个罪过的原因也是因为爱,迈克尔不想让大众了解这段不伦之恋,不想被牵扯到审判当中,不想自己名誉扫地,他最终选择了沉默,但是这一切都是出自于迈克尔对自己的爱。带着这种罪过,带着内疚之情,迈克尔始终对自己耿耿于怀,内心始终带着强烈的负罪感,因此今后的生活中迈克尔就做两件事:忘记汉娜和掩饰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个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善,迈克尔依旧生活在罪责之中。直到某一天迈克尔发现了当年为汉娜朗读的书,激发了他为汉娜继续朗读的想法,也只有这样,迈克尔心里才能好受一点,才能弥补一点过错,在这里迈克尔的这种罪就转化为了“爱”。

在上面所描述的三层简单的表层关系中,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人性。对人性的思考也就成为了本片的主旨和重点。汉娜的个人尊严和羞耻感,以及她的无知和懦弱。迈克尔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但是在面临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对于正义的漠视,都体现出人性的阴暗面。人的尊严和羞耻感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心有强烈羞耻感的人,往往在外表就会体现出强烈的自尊心,维护住自己高大的形象,不惜以谎言掩盖内心的羞耻。纳粹党的头目希特勒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经受了很大的创伤,而他在成年后攀上权力高峰所表现出来的趾高气扬、唯我独尊的的状态,其实恰恰印证了他内心深刻不为人知的羞耻感。所以,我觉得《朗读者》这部电影在拷问我们的内心,我们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我们是否敢于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我们在面临正义与不公的时候是否敢于伸张正义?这一切都是《朗读者》这部电影所在拷问我们的问题。其次,对于迈克尔的这种麻木不仁,对于汉娜的漠视,是否又在揭示人性的又一阴暗面,在开庭期间的休庭过程中,迈克尔焦躁不安,抱头思索,他在挣扎,一方面他无法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另一方面出于对汉娜的感情,不能袖手旁观;从另一个角度讲,在面对正义、感情和自己的名誉之间,迈克尔漠然了,变得麻木不仁,但是,迈克尔最终说服了自己,选择了继续麻木。这位后来迈克尔内心的愧疚和煎熬起了主导因素,也为最后迈克尔走向正途,坦诚一切做了伏笔。但是影片所向我们提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

单从迈克尔这个人物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迈克尔成长的曲折发展史。迈克尔和汉娜的相遇可以说是偶然,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必然。它是促成双方产生不伦之恋的前提和根本,迈克尔的家庭并不幸福,他的父亲没有把他的家庭当做真正的生活,这使得迈克尔对他的父亲以及家庭失望之极,和汉娜对迈克尔的好形成对比,为他们感情的发展奠定基础。然后迈克尔在青春期的激发和汉娜的诱惑下,迈克尔的人生道路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产生了“失位”,这当然也为后来迈克尔逐渐走向正规奠定了基础。接着,通过审判,迈克尔扮演了成长者、负罪者等角色,在这过程中迈克尔懂得了明哲保身、趋利避害的道理。成长同时也意味着失去纯真,这也是成长的代价。面对光怪陆离的曲折是非、面对阴差阳错的人情、人性,迈克尔逐渐失去判断力,变得麻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迈克尔慢慢地救赎自己,在反思中最终歪歪曲曲地长大成人,他稀释了当年作为汉娜的朗读者的罪孽,完成了自己和汉娜的双重救赎。逐渐的,迈克尔又重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向正轨,可以说是“复位”。

其实这对于汉娜来讲同样也是正确的,汉娜在早期为纳粹党工作,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到后来为了私人目的开始了一段不伦之恋,罪孽更是加重。汉娜的入狱我觉得对她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就好比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汉娜在监狱里学习识字,自我反省,接受精神的洗礼。最终汉娜选择死亡恰恰是她最好的解脱,因为她将面对的是韶华不再,爱情不再,最后一个亲人却犹如陌路:这是何等的痛苦。要是汉娜是一个有高度生命觉醒之人,就不会苟延残喘,在贫困交加中度过余生,死亡是汉娜最好的归宿。

《朗读者》这部电影不仅从电影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来讲都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优秀影片。着眼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二战,通过对两位主角形象的塑造成功地揭示了二战前后人们的麻木不仁、逃避自我等病态。影片对于二战一笔带过,只提及相关的人,但是通过对影片人物的详细描写和刻画,却能够充分显示出二战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灾难和不良后果,社会的这种恐慌(在描写汉娜上庭接受审判时公众在法院门前所表现的行为可以看出)和不安,对于法西斯的畏惧,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为了揭示这一现象,导演巧妙地安排了两位主角的分分合合,从而为叙事的进行提供可能。全片线索十分明确,送头贯穿至尾,叙事流畅。导演通过叙事引发了另外一个思考:人生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迈克尔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的描绘体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同时揭露人性的阴暗面,与影片的另一层方面相呼应,从而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和意义。

但是,影片也有不足之处,影片中贯穿全片的一大重点就是汉娜不识字这个问题,汉娜喜欢别人为她朗读、汉娜入狱、汉娜和迈克尔的感情等都是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于这点的描述是非常注重的,而导演对于二战的刻画和二战对人们造成的影响来看基本都是基于从侧面来反映,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影片中对于汉娜文盲的笔墨要远大于二战的内容,所以对于这样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来说未免显得主次不分。并且,对于二战的参与者,影片没有给与足够的关于他们忏悔的镜头,只是描写他们被关进监狱,然后受到惩罚,但是这些参与者没有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或许只欠缺了一句道歉。

[1]Dargis, Manohla. "Innocence Is Lost in Postwar Germany." New York Times.

[2]Ron Rosenbaum: "Don't Give an Oscar to The Reader", Slate 9/2/2009

[3]Honeycutt, Kirk. "Film Review: The Reader."The Hollywood Reporter. Review by Colm Andrew, IOM Today

[4]Thelma Adams (2008-12-02).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in The Reader: When is Abuse Not Abuse?". Huffington Post.

[5]The Baguette (December 4, 2008). "Sex and the Younger Ma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6]张念:《朗读者•告密者•审判者》,

[7]《《生死朗读》导演的剧本选择》,

[8]《《朗读者》:人性思考的独特表达》,刘妍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9]《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张国龙

猜你喜欢

史蒂芬汉娜迈克尔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蝴蝶
汉娜的惊喜
给善良一次机会
美男子与女儿乱伦生子双双被捕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