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机动而紧凑的城市新区

2010-08-19

山西建筑 2010年23期
关键词:尺度发展

陈 芳

1 紧凑城市与小尺度街区

面对土地资源紧缺,气候环境恶劣,能源短缺等严峻形势,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理查德·罗杰斯提到在当代唯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紧凑的,便于联系的,精心设计的,对环境负责的居住工作娱乐综合型城市[1]。

紧凑城市在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增强城市活力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优势。

C·莫丁认为一个街区在70 m×70 m~100 m×100 m的面积范围内是比较合理的;简·雅各布斯认为当街区的边界由50 m~60 m不等的线段长度组合而成时,就能够在地块内部形成友好的南北通达的人行路线;Siksna则总结出80 m~110 m之间的交通网格是最理想的;克利夫·芒福汀在《绿色尺度》写道:“小尺度的街区代表着一种在相对来说比较小的区域内产生最大数量的街道和临街面的开发形式,这样的街区结构能使商业利益最大化。”

从城市建设投入上讲,小街区模式在启动阶段投资相对较大,建设相对集约,后续投资较少,能够适应城市的梯度开发与改造,也能适应多元开发主体的共同合作开发,与城市发展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是一致的。粗放大街廓在启动阶段投资较少,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需要改造时,投资较大,且会出现若干次城市建设投资高峰,不能适应城市梯度开发与改造[2]。

2 “大街区”存在的问题

大街区的开发模式抬高了城市投资的门槛,容易出现“一层皮”式的现象,纵使土地的价值无法实现,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难以回收。这就无形中抬高了城市投资的门槛,限制了城市吸纳民间投资的范围[3]。它不利于分期建设,由于地块太大,每个地块都只有局部开发,形成大地块里面的零星建设,形象很差,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也拉散了基础设施规模,加重了投资“库存”的积压。并且大街区的路线选择相比小街区更单一,路线更长,因此降低了交通的效率,进一步加重了交通的拥堵问题。大街区城市效率低下,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缺乏公共交往空间,城市活力丧失。

3 “小街区”的优点分析

3.1 典型案例分析

例如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网格状的街坊结构,以220 m×220 m作为街区的基本尺度,在此框架内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街坊类型,网格状街坊为城市带来了高融合度,有利于公共交通而非私家车的发展。且220 m等于2 min的步行距离,既适宜步行,又易于开发,在城市的后期运营中非常成功。又如巴塞罗那是一个用标准化的方格网和若干对角线画出总体布局的城市,每个方形街坊的四边尺寸均为113 m。方形街区的设计使得城市交通便利,基本不堵车,如今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着迷的城市之一。它的规划被认为是欧洲成功的规划范例。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网格状小街区类型有利于功能多样式开发和公交发展,以提高地区活力和促进邻里关系。小街区开发能提供更多临街面,从而促进土地开发和升值,利于吸引投资和城市发展。小尺度的方形街区设计有利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3.2 项目分析

本项目谢桥片区位于铜仁地区,是铜仁市南部入城门户区域,紧邻主城区,现有镇区人口15 000人左右,城市现状建设量小,是铜仁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考虑与核心区域相关的山水脉络衔接和城市快速道两端的衔接,谢桥的空间现状等多种因素,确定的规划扩大思考范围约为1 795.98 ha,拓展协调区范围北至中流砥柱,西南含玉铜高速与杭瑞高速的连接线,西至楠木桥,东抵雷家湾。

结合本次规划的前期研究,考虑国内外成熟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以塑造城市特色为目标,特将本片区定位确定为以机动而紧凑的城市构筑为目标,能反映自然山水特色,集政治文化、商业金融、生活居住、科技研发、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谢桥片区同时也将是未来的政治文化与商业的中心和“大铜仁格局”的重要组成。

经过努力,力图使谢桥片区成为铜仁城区富有特色的品牌;城市空间体现以人为本,城市设施配套合理,服务功能强大;城市的生活、交通与开发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同时又具有节约而紧凑的特点;挖掘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特色,打造第三产业平台;延长第二产业链,提高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尊重自然环境,创造一个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建筑围合形成的空间留给公共绿地,为这个城市点缀上一个个绿色的马赛克;小尺度模式的街区搭配马赛克式的公共绿地,能够为市民提供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间。

本规划街区划分原则上以功能分区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分为8个大街区、34个小街区。建成区需尊重建筑、道路、绿地、用地权属等现状,街区划分的尺度力求在维护现驻单位或个人利益、土地集约利用与地产开发灵活性三者之间协调平衡;新区则依据主、次干道分割。

我们对城市地块的开发要求以最小开发单元为单位,有实力的开发商可以最小开发单元为基数购买土地,实力越强,单元数越多,而街区内部的支路网也可随之作出改变与调整。

本次规划对小尺度街区的选择使城市富有机动性,街区的地块由一个又一个的最小开发单元构成,它们像魔方一样适应房地产市场多样化开发要求。

大多数城市街区的尺度为1 000 m×1 000 m,即使用支路划分后也会形成500 m×500 m的大街区,这种街区尺度属于“机动车的城市”,适合快速交通,但在城区内不仅容易造成交通不便,同时对开发也形成一定的困扰。

考虑到本片区的主次路网大多为300 m~400 m的方块,为了更利于开发建设,我们将每一个300 m×300 m的方块划分成四个面积尺度约2 hm2~3 hm2的地块,每一个小地块定义为“城市最小开发单元”(见图1),该开发尺度符合多数房地产商的意愿要求,同时支路网的分割为行人提供了更为机动的通行方式,也使机动车的通行变得更为“机动”。

4 结语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也是我国国家战略之一,紧凑机动的城市能营造丰富的路网,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同时也使出行具有更多的路径选择,方便市民生活,增进了城市活力,将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向。

[1]理查德·罗杰斯,郑小东.紧凑城市[J].世界建筑,2009(11):118-119.

[2]王轩轩,张 翔,许险峰.可持续发展的小街区模式优势与规划设计原则探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

[3]王海燕.基于紧凑型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武睿娟.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探索新时期我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途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吴海银,王晓东.节约型城市的构建与市政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10):31-32.

猜你喜欢

尺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宇宙的尺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9
室外雕塑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