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

2010-08-15白晓霞

山西建筑 2010年7期
关键词:石板小城镇山村

白晓霞 罗 谦

回顾、审视20年来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实践,小城镇规划建设盲目仓促,导致大批建成的小城镇缺乏可识别性和地域特征性,造成了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危机”。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如何把握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特征性,成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1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概念、构成与特征

1.1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概念

1)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内涵。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城市设计在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特征的延续性,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和把握综合性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创造出一个益于传承和延续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1]。

2)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概念。地域性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也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它强调自然环境的特定因素,同时也强调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是指基于小城镇这个特定的地域,其中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小城镇这个共同体所具有的特性。

1.2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构成和特征

1)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构成。小城镇在其建筑风格,地域自然环境特色以及功能、结构和文化传统特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与特色。小城镇的地域性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简言之,即小城镇的自然和文脉,具体包括小城镇的自然环境以及功能、结构和文化传统特色。2)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主要特征:a.独特性。小城镇的地域性是由各种因素的地方特色形成的,自然、经济、人文因素的地区分异和组合是小城镇地域性形成的基础。b.差异性。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地域性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在国内外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发展势头呈现良莠不齐。c.相对封闭性。小城镇的封闭性决定了小城镇的地域性在地理区位、规模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相对封闭性。

2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形成与消失

2.1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形成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形成主要受小城镇自身地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小城镇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2)小城镇自身的历史发展形态。当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主体是使小城镇的地域性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2.2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消失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消失主要是指小城镇失去其固有的地域性特征,而产生或演化出一些新的特点的行为过程。总体来说,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消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造成小城镇的地域性消失的内在原因是小城镇内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主体发生了变化,宏观表现在小城镇的地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微观表现在小城镇的山、水、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形态的改变。其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及追求经济效益至上的取向是小城镇地域性消失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原因。

经济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也是促成一种生产关系向另外的生产关系转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带动区域文化、社会形态发生变更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向新的方向转变区域的地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更。具体表现为原有的文化形态向趋同于新的经济模型靠近的新的文化形态。经济的发展也相应地促成了新的技术、社会形态的产生,先进的技术代替了区域原有的居民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势不两立的趋势。最后,经济的发展,使外来文化入侵地方文化,造成地方文化的弱势地位,部分小城镇呈现出地方文化的断裂现象也是外来文化的强热所致[3]。

2)小城镇地域性消失的外在因素。造成小城镇地域性消失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对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起引导、控制作用的主体——人的作用。城市规划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能否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区域地方自然环境与文化基础,是决定小城镇能否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3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把握

3.1 小城镇地域性把握的实质

小城镇发展规划地域性的实质是基于小城镇这个特定的区域内,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共同体,同时从小城镇的构成要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城镇的地域性的把握的实质就是要把握小城镇规划发展的自然和文脉。

3.2 小城镇地域性把握的具体内容

1)自然主要是指小城镇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影响小城镇地域性的本底因素。自然环境对小城镇地域性的作用可以自然环境背景和小城镇场所两个层面考察。前者主要指小城镇在大尺度自然环境分异中所处的自然地带、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等;后者主要指小城镇周围的地理环境特征,尤其指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基地”[4]。2)人文主要指小城镇的各类文化现象的总和,具体指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沉淀和积累。小城镇的历史和文化的积累构成了小城镇潜在的地域性基础,将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放在规划建设的首要地位,是维持小城镇长久生命力的内在支撑。3)景观资源主要是指小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体形环境和产业基础,具体包括小城镇的布局形态、建筑风貌和经济结构等。

4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把握的具体措施

1)充分保护和利用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具有一定差异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可被利用的建材情况是形成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全力打造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创造小城镇的环境品牌特色效应。在此基础上,挖掘小城镇的旅游、观光产业潜力。2)把握住小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命脉,就是要保护并延续小城镇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构成小城镇前进的生命力,也是当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源。3)发展小城镇特色经济。深入考虑小城镇的地理、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条件,联系考虑小城镇的周边城镇、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特色,依靠国家对小城镇的调控和鼓励引导政策,确定适合小城镇发展的地域性产业结构。4)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公众参与学习的方式促进城镇居民对地域性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地域性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与意义以及对于小城镇的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协调与发展,保护与创新。

5 以贵阳市石板镇为例

5.1 地理区位

石板镇位于贵阳花溪风景区和天河潭风景点之间的花溪水库中段,隶属于花溪区。镇山村是石板镇主要村落之一,位于花溪“四点一线”,花溪—小三峡—镇山村—天河潭风景区。

5.2 地域性

1)自然环境。石板镇内有天河潭景区是集山、水、溶洞群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是集民族风情、自然山水、石板建筑为一体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镇山布依生态博物馆,是贵阳市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2)人文资源,以石板镇镇山村为例。镇山村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布依族风俗习惯以及屯堡建筑的地方特色,两条传统的街巷是镇山村的典型景观。古银杏树、虎石以及婚俗习惯、宗教信仰、口传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显示出浓厚的地域性。3)产业特色。石板镇现主要发展以天河潭风景区为主的旅游业;镇山村民族村寨的农家乐、观光旅游;开采并出售石板的产业形态。

5.3 文化景观运行现状

镇山村在其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包括村落外部空间形态、村落内部街巷空间和建筑景观改变以及村落内生活方式、服饰、生产劳作等原生态文化的消失与蜕变。具体表现在新增建筑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村寨格局,随意加建的露台庭院使居民的交流空间日益减少,现代新型住宅材料的使用大大破坏了村寨原有的建筑风貌。另外,村寨原有的农耕、渔业操作模式被十年如一日的农家乐、卡拉OK和划船形式所取代并走向衰弱。

5.4 石板镇的规划引导

1)确立全面保护的原则,保护好镇山村的地域性自然环境、人文资源以及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确定以镇山村为主的石板镇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构成石板镇前进的生命力。2)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保护规划。将主要景观村镇山村按功能划分为文化遗产保护区、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区、资料信息中心、生态林地保护区以及规划的村民新区五大片区,并严格的确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可规划发展区。同时,锁定花溪—小三峡—镇山村—天河潭风景区的旅游规划路线,各个旅游点之间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要让村民明确认识到,保护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永恒。3)合理调整和发展特色产业与新型产业。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坚持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引导石板机械厂向规模化、现代化、集体作业方向发展,并以先进的开采、加工技术促进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提高石板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积极发展石板镇传统的产业,主要发展以镇山村为主的传统农业和集山、水、溶洞群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天河潭景区,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品牌旅游产业形象。另外,利用石板镇的地理区位优势,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形成规模,带动石板镇经济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注重生态原则。在村镇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石板镇地方生态培育,使石板镇的绿地景观系统与大生态系统和谐共生。5)全民参与。加大镇域内传统文化景观与旅游风景区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认识并学习传统文脉对于小城镇发展前进的意义与价值,动用全体农民的力量挽救和保护石板镇的自然、人文与社会资源,加深村民对场所的认识、对历史的认识,促进石板镇内典型村落——镇山村的生态良性发展,实现石板镇的大步向前发展。

6 结语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地域性应立足于差异,从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基底出发,强调小城镇差异的完整性与独特性,挖掘小城镇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层次内涵,同时全面考虑小城镇的历史演化,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延续和创新。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小城镇独特的灵魂和品位,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表现小城镇潜在的内涵与开发价值,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1]李 钢.地域性城市设计[J].城市问题,2007(6):12-14.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黄亚平,汪 进.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J].城市问题,2006(3):6-9.

[4]袁金中,王 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3-121.

[5]龚 玮.地域特色的集约与升华——洽川黄河湿地农家乐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6]姜秀娟.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7]刘 翔.本土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地域探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石板小城镇山村
石板街
山村日出
山村一天一个样
千年红檬 诗意石板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见闻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沉寂山村崛起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神奇的石板屋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