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七枫巷保护利用的探索

2010-08-15胡书野

山西建筑 2010年10期
关键词:古巷旧城文脉

陈 雯 胡书野

1 项目背景——历史街区的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前几年大拆大建的旧区改造,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很多的历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因此,对历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对七枫巷的接触始于一次概念性方案投标,在调研时,不禁对古巷散发出的历史文化魅力大力倾倒。想不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居然还保留着这么完美的古巷风情。

七枫巷位于海坦山的西面,望江路的南面是属于温州的老城区。

七枫巷的建筑都属于老房子。许多古老的庭院,有着百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流传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飞檐、斗拱、青砖这些在我们的脑海中已逐渐模糊的记忆,在这里却会不经意的映入眼帘。在城市的繁华喧嚣中,这里显得特别幽静与古朴。

“古物院”在七枫巷60号的后院,该院内房屋为欧式建筑,高约10 m,为三层楼式,该房造型独特,风格别致。院内有一墙头怪树,无土植培,根茎密遍墙体,数十年来历经沧桑,仍树冠高大,茂盛可观,被居民戏称为“环保树木”。

七枫巷所有的街道宽度不超过5 m,因为正是狭窄不规则的街道形式才更符合人的尺度,并创造了富有趣味的地方环境。

巷内的民居单体质量虽不高,但它的规划布局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宜人和迷人的空间序列和街巷。街立面材料大致相同,主要运用地方材料(石块、木料等),色彩较为一致(粉墙黛瓦、淡雅青灰),体量一致,促成了立面的连续性,户与户紧密连接。此外,街巷疏密有致,街道尺度宜人,高宽比约为 1∶1,偶尔通过空间大小等的变化,舒缓、压抑交替出现。

但是经过历史的风雨岁月洗刷使这个建筑群落明显地衰老,高密度“72家房客式”的居住状况更加速了它的衰败;地基的下沉潮湿不堪;无卫生间、无独用厨房、违章搭建,使得它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极不协调。加上周边是老城区,清晨拎进拎出的马桶大刹都市风景。长期以往,内部结构、消防、历年的改动搭建等都威胁着古巷的安全。同时,它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缺乏也是这一类旧居住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处于居住旧区中的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由于空间布局、住宅建设均由个人完成,人们总是顺应正常的生理需要,依靠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建造,因此其环境质量差、建筑破损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没有起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而且用地功能性质混杂。

2 设计目标——历史街区保护利用

对待七枫巷这样的历史建筑,我们应该怎样改造,我们需要保护什么,我们能变动什么,据此,提出以下观点:

1)人本主义复萌,旧城更新开始更加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强调居民和社区参与更新过程的重要性。2)文物保护意识增强。3)规划和设施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物质环境改善规划相结合的综合的人居环境发展规划。4)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社会共识(将更多的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社区建设)。5)更新方式从大规模的推倒重建式转向小规模、分阶段,主要由社区自己组织的谨慎渐进式改善。

旧城更新中的“有机更新”理论:1)质量较好,具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房屋部分完好的加以修缮,已破败者拆除更新。2)居住区内的道路保留胡同式街坊体系。3)新建住宅将单元式住宅和四合院住宅形式相结合,探索“新四合院”体系,著名例子:北京菊儿胡同改造。

尽可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力求能够解决问题。因此首先针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不能只认居住品质的决定,而应视其综合价值,对于那些古居,应将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建筑美学价值以及旅游观赏价值等方面放在评价的首位。在保留恢复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的整治,保留或者稍加整饰街巷空间,维持居住区高密度建筑布局的特点。而对于没有任何价值的旧民居,则应通过城建方式予以更新改造,在建筑的形式、用材、色彩等各方面,与原来的旧城的文脉保持连续,与周边环境保持融洽的关系。像七枫巷这样的旧城居住区在结构形态上混杂一些其他物质的用地,这从居住区的使用来看是不利因素,居住功能受到了干扰,但是在更新改造中却可以将这一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将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和其他功能的更新结合起来,使居住区在更新改造的经济利益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在其他功能的更新改造下被带动起来。

七枫巷是传统历史文化区,融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水—城”特色格外明显,而且还保留有不少的文化古迹。为恢复和保护本地区的特色,思路应立足于全面的历史文化、山水城市特色风貌保护,扩大面积、丰富文化内涵,整治、恢复历史古街风貌。调整现有的用地,拆除体量、尺度、形式与整体风貌不相一致的建筑,新建筑的形式、颜色、尺度上等与原有建筑群的风格和自然人文取得协调。从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充分保护古巷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风貌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

旧民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在这里有着其他现代居住方式中难以形成的亲密的邻里关系。邻里之间在这样一种生活空间中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此也带来强烈的地域感和家庭感。古巷的活动主要是老人和儿童的活动。老人和儿童始终是一个人们不愿忽略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群体。老人和儿童没有因工作需要而形成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的体力也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超出居住空间的交往。因而居住区本身就成了他们几乎唯一的选择。因而在古巷中新建一个中心广场成为古巷公共活动中心,中央布置四株大香樟,树穴周围可以用作休憩座椅,老年人可以休息聊天,儿童尽情玩耍,为传统的空间注入了现代生活的内容。

3 结语

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新旧建筑的共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比过去的大拆大建,改造再利用是一种可以尽可能减少材料与能源消耗,减少城市垃圾与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同时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历史建筑的全新利用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的体现,我们不应仅将此作为一个口号或一个时尚,而应真正贯彻到我们的实践当中。建筑是有生命的,历史建筑在当代依然不断的演绎发展,对它们的利用不仅体现在物质价值上,还体现在建筑人文价值的延续,城市整体文脉的保持与发展上。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使当代建筑与城市更有文化底蕴。

历史保护建筑应该是活的、生长着的,这就意味着需让老的部分“延年益寿”,而新的部分生意盎然。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建筑师应该克服狭隘和偏见,让保护建筑都有复活和生长的可能。

[1]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董 卫.城市更新中的历史遗产保护[J].建筑师,2000(3):10.

[3] 陈 乐,王晓静,温 宇.陕北地区小城镇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2):34-35.

[4] 方 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古巷旧城文脉
作 品:珠玑古巷寻根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古巷
古巷游记
古巷遗风:司门口老街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