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建筑初探

2010-08-15赵文学

山西建筑 2010年10期
关键词:使用者环境生态

田 华 赵文学

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永恒的哲学命题。在这种背景下,建筑及城市就是追求与自然的统一、与文明的统一、与社会的统一、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因此,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也是未来建筑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建筑是用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建筑本身和建筑所在的生态环境的相关因素的组织、设计,使能源在建筑和环境中高效有序的循环转换,从而获得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建筑环境。如何在生态建筑中对这些相互关联,甚至矛盾的因素进行统一、有效、全面的考虑,促进环境更健康协调地发展,是目前建筑设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2]。

1 生态建筑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两个词合称为“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是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的自然因素,比如地势、气候、阳光、空气、水流,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素循环,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3]。因此,生态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其与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子系统。

2 生态建筑的特征[4]

生态建筑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建筑、城市与环境相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生态建筑是建筑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1 人与环境并重

生态建筑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而产生的,它坚持“以人为中心”与“以自然(或生态)为本”协调统一。生态建筑就是要实现人“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

2.2 地域性特征

地域是建筑存在的前提,也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生态建筑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地理特征相适合和协调,还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征。每个地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表现为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因此建筑应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生态建筑是地域性十足的建筑,不是指形式,而是指符合地方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构成的发展的可能性。

2.3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建筑充分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尤其是对生态效益的关注。在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建筑的生态效益更多属于隐形效益,虽然它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保证了经济效益的连续获得。

3 生态建筑设计策略[5,6]

3.1 对自然环境的关心和尊重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用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多的效益,保护好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合理正确地利用自然资源,有助于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并改善生态环境。

3.2 对使用者的关心

考虑对使用者的关心,追求高效节约兼顾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让建筑为人服务,以舒适、自然、方便为建筑目的,在注重环保的同时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心。包括用自然方法减少能耗,创造宜人的温、湿度环境;良好的声环境;合理的空间布局;良好的照明;对残疾人的关怀;安全防灾等。

3.3 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的沟通

加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的身边,让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而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人们在浓郁的具有自然情调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健康、舒适、充满活力。体现在尽量自然采光;良好的通风空气循环系统;引入水环境;多层次立体绿化;改善小气候;开敞空间,方便接近自然。

3.4 整体协调设计

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建筑,将建筑作为整个生物圈物质与能量循环交换的一部分,不仅要处理好建筑自身这一人工系统,更要处理好建筑与整体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建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态的、社会的环境,以满足人的身体和心理、精神方面的各种需要。环境的综合考虑将不仅包括室内空气质量,也包括热舒适度、良好的光照、声学环境以及空间大小、关系等,符合人类需要的建筑需要整体生态建筑观,以多学科、多技术为保证。

3.5 可持续设计

灵活的设计、弹性设计都体现了建筑的开放性、变化性与可持续性,即预见建设阶段和使用运作阶段的变化,使用寿命终结之后的循环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在生态建筑中动态思想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体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3.6 构建建筑生态链

构建生态链是生态设计在生态工程领域的具体实现,是重要技术保证。建筑生态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为提高效率和以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物质与能量供需链接进行的设计(或建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系统的创新活动,它侧重效率及可持续性。建筑系统是由策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网式关系。

4 结语

发展生态建筑是应对建筑全球化挑战,提高建筑健康、舒适性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建筑设计建设方式,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的必然选择。作为建筑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重新审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建筑哲学观,以积极地推进生态建筑领域的实践。

[1] 暴育红.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09,35(35):23-24.

[2] 刘 振,迭 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陕西建筑,2008(160):16-17.

[3] 杨 文.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探索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 张国强.生态建筑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

[5] 张 东,陈 琛.生态建筑初探[J].魅力中国,2009(11):104-105.

[6] 尹 晶.生态建筑的实践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猜你喜欢

使用者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