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鸡场大肠杆菌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010-08-15衣服德郝小静山东省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2661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0年11期
关键词:鸡体鸡场鸡舍

衣服德 郝小静 (山东省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266100)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鸡的迅速发展,养鸡环境的污染,防治措施的不力,鸡免疫抑制病的多发,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日趋严重,使患病的鸡群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死淘率及屠宰废弃率增加,种鸡及产蛋鸡的蛋品质量下降和孵化率降低,以及治疗费用的显著增加等等,给养鸡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有效做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已经成为规模养鸡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发病特点

1.1 发病日趋严重 肉鸡场大肠杆菌病相当普遍,有的肉鸡场每批鸡都发病,一批鸡多次发病。蛋鸡场的发病情况随饲养管理情况的不同有所不同。发病死亡情况随饲养管理条件及防治好坏有很大不同。肉鸡以急性败血症、气囊炎型为主,蛋鸡有急性败血症、卵黄性腹膜炎型、卵巢输卵管炎型、气囊炎型等多种并存。

1.2 并发或继发增多 本病常与病毒性疫病、其他细菌性疾病、支原体病、寄生虫病等常发病并发或继发,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温和型禽流感、慢性呼吸道病、球虫病等并发或激发。温和型禽流感感染继发的大肠杆菌病在蛋鸡、肉鸡引起死亡显著增加。

1.3 免疫抑制导致的发病增多 近几年免疫抑制病的发生迅速增加,不仅鸡群对病毒病免疫效果不高,而且免疫器官遭到很大破坏,鸡对疫病的抵抗力下降,引起其他病毒性、细菌性疫病不断发生,造成鸡体质下降,发生病毒病的鸡群多数会引起大肠杆菌病。

1.4 发病与气候及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 以寒冷和炎热潮湿季节多发,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鸡舍多发,地面垫料饲养的鸡群比网上平养的鸡群发病率高。饲料营养单一,管理粗放的鸡群多发。

1.5 发病持续时间长,治疗费用加大 发病持续时间延长,有的几日龄即开始发病,发病后久治不愈,零星死亡不断。有的用药时发病停止,停药后又开始发病,断断续续反复发作。治疗时间长,有的鸡群需长期用药。

2 主要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根据鸡的品种,年龄和发病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病变的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临床上有时可同时混合出现几种,有时可单独发生。

2.1 急性败血型 主要发生于雏鸡和4月龄以下的青年鸡,尤其是肉仔鸡的发病率最高。常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等病混合感染。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鸡表现:精神萎顿、眼半壁缩颈呆立、两翅下垂、腹式呼吸、减食或不食;部分病鸡排灰白色、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有的鸡临死前出现仰头、扭颈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1~3d,死亡率可达50%~80%。病理变化以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为特征,肝脏肿大或大出血。肠道发炎,肠管粘连,并有淡黄色或橙黄色腹水。

2.2 卵黄性腹膜炎型 多见于产蛋鸡,本型又多与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混合感染。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等,有的则未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死鸡一般表现体况良好。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鸡冠发红或暗红,后腹部膨大下垂蹲伏,剖检变化为:卵黄变稀、出血或破裂,在腹腔中弥漫着破裂的卵黄液,将腹腔内的肠管、脂肪染为蛋黄色。肠管、腹腔发炎,相互粘连,死亡时间稍长着腹壁、腹膜及肠管变为褐绿色腐败,气味腥臭。

2.3 卵巢输卵管炎型 主要发生于产蛋期的种鸡及鸡蛋。多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呈慢性经过。病鸡精神、食欲尚正常,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粪便,鸡冠发白、发红或发紫、无光泽、萎缩并倒向一边。产蛋减少、而破壳蛋畸形蛋增多,蛋壳退色变白或发灰、蛋壳表面粗糙不平、蛋壳上有针头至米粒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部分病程较长的鸡后腹部膨大、发硬、下垂,站立时成企鹅状。剖解时可见卵巢发炎,卵泡变为暗红色,较大一些的卵黄变稀变软,输卵管及泻殖腔发炎、出血,有的在输卵管内蓄积有大量干酪样卵黄而阻塞输卵管。

2.4 气囊炎型 常见于3~12周龄的青年鸡。以4~9周龄发病最多。本型常呈继发感染,多因患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非典型新城疫时,鸡体的抗病力下降、而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增加,当空气或灰尘中的大肠杆菌被吸入呼吸道而继发本病。其病理变化多见于胸气囊和腹气囊壁增厚、混浊、囊内常含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有的病例呈现肺水肿。有时可见气囊炎、心包炎和肝周炎同时发生。此外还有全眼球炎型、脐炎型、肿头综合征、脑炎型、肉芽肿型、滑膜炎型大肠杆菌病。

3 防治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防疫消毒措施,环境污染严重 规模鸡场在防疫和环境控制上,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但有些鸡场由于对防疫消毒和环境控制认识不足、制度不健全,隔离不严,环境消毒不彻底,养殖条件简陋,饲养密度过大,等都是导致发病的直接原因。另外,病死家禽处理不当,病原到处扩散,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法商人收购倒买倒卖病死禽肉,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由于环境污染,增加了疫病的传播机会和耐药菌株的产生,阻碍了我国养禽业的发展。

3.2 饲养管理粗放,鸡舍内部环境差 有害的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肠杆菌感染主要原因之一。鸡舍空气中氨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被破坏;相对湿度低于25% 既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变干,为大肠杆菌进入体内提供条件,还会引起高水平的尘埃悬浮,这些尘埃不仅会刺激上呼吸道,且成为大肠杆菌进入呼吸道的载体。此外,饲养密度过大、气候多变、通风不良等都可成为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诱因。鸡场井水污染又不消毒,种鸡在人工授精时常因输精器具消毒不严,疫苗注射消毒不彻底等管理问题都可导致大肠杆菌病发生。

3.3 频繁免疫,应激反应多 目前鸡群疫病多,免疫次数增多,导致鸡体频繁应激,鸡体抗病力降低。弱毒冻干疫苗的滥用,加重了应激反应。有的鸡场将新城疫冻干疫苗当做药物使用,不管什么情况,先进行免疫,不见效再进行其他治疗。

3.4 治疗不及时,延误治疗最佳时机 在鸡群发病后,不能在第一发病期给予科学的治疗,耽搁有效治疗。由于疫病诊断难度增加,误诊也常常造成最佳治疗延误。有些兽医从业人员水平不高,出现发病症状,仅凭经验投药,等到禽群出现了死亡不断增加,食欲大减时才到处找到专家诊断检验,为时晚矣,症状严重的鸡群,即使用药对症,疗效也要大打折扣。

3.5 滥用药物、过量用药,加大治疗成本 鸡群发病引起死亡,病因未明就乱投药。养鸡场技术人员有的凭经验用药,频繁更换药物,喂1~2d不见效就换,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可选药物减少;有的过分加大药量,企图通过加大药量喂服1次或注射1次就药到病除,不但不能把病治好,还会因为药量过大增加了药的毒副作用,增加了治疗车鞥本。

3.6 治疗方法不当,治疗效果不高 混合感染,单纯用药。多种疫病,单治其一,效果不佳。停药过早,反复发病。为了节约用药成本,用了1、2d药,病情有所好转,就立即停止用药,导致病情反复和加重,重复用药往往产生抗药性,要将病治愈难度更大。有的图省事,擅自改变用药方法,有的将全天饮水用药量1次或2次使用,饮水的药改为伴料使用。

3.7 缺乏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意识 养鸡场规模越小,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做的越少,有的养鸡场常年轮翻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而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致使疗效不佳,在大量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疗效不明显时才想起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而此时细菌已对多种抗菌药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

4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4.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饲料、饮水、鸡体表等处普遍存在,常用的消毒剂在数分钟内能有效地杀灭本菌。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实行标准化饲养管理,是养鸡业控制大肠杆菌病的关键所在。要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进出饲养场的人员、车辆、设备、用具等的流动,同时加强对鸡舍外环境的消毒,定期灭蚊、灭蝇、灭鼠,进行疫病的综合性防制。

4.2 强化饲养管理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合理安排鸡群的密度、注意鸡舍温湿度的控制,营养科学,以及满足各日龄鸡生长的需要。加强通风换气,尽量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减少对鸡体呼吸道的刺激,避免大肠杆菌病的暴发。饲料、饮水、空气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应加强对粪便的处理及鸡舍空气的消毒与净化,清扫鸡舍,定期消毒,一般每3~5d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加强对饮水器具的刷洗消毒,坚持饮水消毒1~2次/d,防止饮水污染。

4.3 减少一切应激因素 鸡群受过冷、过热温度、接种疫苗、转群等应激时,要采取措施降低应激反应,转群、接种疫苗时,最好进行抗应激药物预防。

4.4 控制其他传染性疾病 养鸡场应做好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病等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以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并发或继发感染。生产实践中,免疫接种好的鸡群,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率大大减少。

4.5 及时药物预防 大肠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新霉素等抗菌药敏感。但由于养鸡场经常使用某些药物致使耐药性的产生,降低了防治效果。因此,在有条件的鸡场,应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对大肠杆菌高敏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与此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合理的用药制度,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维护鸡体肠道微生态平衡,这对预防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 此外利用中药制剂、益生素等预防大肠杆菌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4.6 疫苗免疫预防 尽管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免疫接种仍为防治疾病的一个手段。目前较为成功的方法是从当地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鉴定血清型,确定优势菌株,制成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通过接种鸡体,激活鸡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保护鸡群的目的,也可以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垂直传播,减少雏鸡大肠杆菌的早期感染。

4.7 科学使用药物治疗 目前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也越来越多,各地分离的菌株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与使用原料药物、每天用药间隔时间过长、疗程过短、使用剂量不足、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多种药物不科学配伍使用等有关。因此,在治疗之前应尽可能地用分离的菌株做敏感实验,从中筛选肠道易吸收且高敏的药物。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每天给药次数。预防性给药时,疗程至少应在3d,治疗性给药时,疗程应在5~7d,在病基本治愈后再继续用药,直至完全康复。

猜你喜欢

鸡体鸡场鸡舍
蛋鸡羽毛覆盖度计算及其与体温关系研究
鸡舍消毒程序小结
鸡舍消毒程序小结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鸡生产中的应用
如何搞好鸡场消毒和病毒病免疫接种
鸡舍
鸡日粮中为啥要加食盐
鸡日粮中为啥要加食盐
鸡场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
SPF鸡舍建设工程设计与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