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

2010-08-15丁景坤吉林省大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313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0年11期
关键词:母鹅尿囊小鹅

丁景坤 (吉林省大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31300)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以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小肠黏膜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栓子。临床表现下痢和神经症状。

1 病原

小鹅瘟病毒在分类上属于细小病毒科。核酸类型为DNA,大小为20~25nm,无囊膜,呈六角形20面立体对称。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初次分离时不能在鸡胚及细胞培养内生长。可将病料制成悬液接种于12~14日龄鹅胚的绒毛尿囊腔内或绒毛尿囊膜上,鹅胚经5~7d死亡。在鹅胚连续通过多代以后,致死的日程可以稳定在3d左右。来自免疫母鹅的胚和雏对病毒的感染有抵抗力,在分离病毒时应注意。本病毒能凝聚黄牛精子,并为特异抗体血清所致。本病毒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20℃下至少能存活2年。能抵抗56℃达3h。

2 流行病学

本病在自然传染条件下只有雏鹅感染发病,各种品种的雏鹅易感性相似。最早发病的雏鹅一般在4~5日龄开始,数日内波及全群,病死率可达70%~95%以上。雏鹅的易感染性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10日龄被传染后,病死率一般不超过60%,病程也相应延长。20日龄以上发病率较低,而1月龄以上的极少发病。成年鹅不易感染。但成年鹅经肌肉或静脉接种鹅胚培养的强毒4~5ml,可使其发病死亡。在每年全部更新种鹅的地区,本病的暴发与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大流行后一二年内都不再次流行本病。

病鹅是本病的传染来源。病毒随排泄物排出,污染场地、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带有病毒的排泄物排出后,污染炕坊,可造成本病的传播。

3 症状

潜伏期为3~5d,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等病型。(1)最急性:7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常呈最急性经过,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或是发现精神呆钝后倒地划动,很快死亡。(2)急性:1~2周龄之间发病的多为急性病。病鹅食欲不振,虽能随群采食,但随采随丢,打瞌睡。但多饮水,排出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呼吸用力,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病程1~2d。临死前可以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3)亚急性:多出现于流行末期,见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以萎顿、消瘦和稀便为主要症状,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4 病理变化

最急性者病变不明显,只见小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黏膜上覆盖有浓厚的黄色粘液,其他器官多无明显病变。

急性病例表现全身败血病变。有明显心力衰竭变化,心脏变圆,心房扩张、松弛,心肌苍白而无光泽;肝淤血肿大,质脆,少数肝实质有针头至粟粒大的坏死灶;胰脏肿大或有小坏死点。

本病的特征病变是小肠(空肠和回肠部分)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表现小肠的中下段整片肠粘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堵塞肠腔。在靠近卵黄与盲肠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如香肠状。剖开时有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将肠腔塞满。有的在小肠内形成扁平的长带状纤维蛋白凝固物,肠壁菲薄,内壁平整,色淡红或苍白,不形成溃疡。而有些部分肠黏膜表面附有散在的纤维素凝块,不形成栓子或条带。十二指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脑膜和脑实质充血和有小出血点。

亚急性病变与急性相似。尤其是小肠特征病变更为明显。

5 诊断

本病具有特征的流行病学表现,遇有初孵不久的雏鹅发生大批死亡,结合症状和典型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做病原分离和鉴定。鹅胚接种:采取病鹅的脾、胰或肝磨碎,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离心取上清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 1000IU,接种于 12~14日龄鹅胚绒毛尿囊膜内,每胚0.5ml,孵育5~8d,取胚胎观察病变。尿囊液不凝集鸡红细胞,且无细菌生长。典型病变主要为绒尿膜水肿,胚体皮肤充血、出血及水肿部分胚的肝脏出现变形或坏死灶。如需进一步证明,可用已知的抗小鹅瘟血清,加不同稀释倍数的病毒培养液等量,分别接种鹅胚作中和试验。每毫升高免血清能中和1000~5000个鹅胚半数致死量,则可确诊为小鹅瘟病毒。所用鹅胚必须来自未经免疫的母鹅。

雏鹅接种:将上述尿囊液接种于7~10日龄左右的雏鹅,同时用以注射过抗小鹅瘟血清的鹅雏数只作对照。如试验鹅发病死亡,对照鹅不出现症状,即可诊断为小鹅瘟。

6 防治

用抗小鹅瘟血清防治效果显著。小鹅瘟抗血清的制备,可选用待宰的成年鹅,每只皮下注射鹅胚尿囊液病毒100倍稀释1~2ml。相隔7~10d皮下注射鹅胚尿囊液毒原液0.5~1ml,再隔10~12d放血制备血清。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IU/ml。免疫血清在冻结状态下可保存2年。刚孵出的雏鹅皮下注射0.3~0.5ml。对已发病的雏鹅,病初皮下注射1~2ml/只。

对本病严重流行的地区,给成年母鹅接种小鹅瘟疫苗(或直接接种少量强毒),这是预防本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在未发病的受威胁区不要用强毒苗免疫,以免散毒。目前使用较广的是江苏农学院研制的弱毒苗,效果很好。做法是在母鹅留种前1个月每只肌肉注射尿囊液500倍稀释0.5ml,15d后再每只肌肉注射尿囊液0.1ml,再隔10d方可留种蛋。免疫母鹅的后代全部能抵抗自然及人工的病毒感染,其效果能维持整个产蛋期。如种鹅未进行免疫而雏鹅受到威胁时,也可用弱毒苗对刚出壳的雏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本病主要通过炕坊污染传播,因此对炕坊中的孵化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洁消毒,收购的种鹅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发生本病的炕坊应立即停止孵化,待全部齐聚彻底消毒后再继续孵化,并且出壳的雏鹅务必注射小鹅瘟抗血清,每雏0.3~0.5ml。

猜你喜欢

母鹅尿囊小鹅
种母鹅不同阶段的饲养和管理措施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阿健的小鹅
膀胱尿囊囊肿破裂合并脐膨出1例
鹅生蛋
小鹅流行性感冒的综合防治
鸡新城疫病毒抗原制备参数优化相关性研究
母鹅停产期粗饲利开产
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的分离与鉴定
小鸡雏遇见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