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

2010-08-15刘永红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11期
关键词:盖膜示范片全膜

□刘永红 杨 勤

一、技术背景

四川丘陵玉米主产区季节性干旱频繁,据建国以来统计资料,春旱、夏旱、伏旱发生频率分别高达89%、92%、62%。由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期处在高频率的春旱、夏旱、伏旱发生期,加之,水稻与之争夺灌溉水,小麦和甘薯与之争夺土壤水,导致玉米“丰水年增产,干旱年减产”。季节性干旱已成为稳定提高玉米生产能力的第一限制因素。据多年监测,降雨占玉米生育期耗水的55%,土壤蓄积降水供水占40%,人工浇水占5%左右,目前玉米生育期内亩浇水不足20m3。然而,玉米生育期内棵间蒸发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50%~60%,如何抑制株间蒸发就成为玉米抗旱节水高产的关键。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湿和抗旱增产效果,但传统的玉米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存在盖膜后保墒与纳雨结合不好,中后期土壤温度和湿度调节困难,田间追肥、甘薯作垄栽插等操作受到限制,以及残留破膜污染农田,长期使用会造成“白色污染”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提出了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

二、基本原理

1.提高玉米抗旱抗倒能力 传统的全膜覆盖栽培,双行玉米膜内土壤疏松,加之玉米根系受膜内肥水运动影响集中于土壤表层,主要利用的是土壤表层的水分。玉米膜侧栽培,虽大部分根系受膜内水肥吸引伸向膜内,但是受外侧干旱胁迫影响,根系下扎较深,可吸收耕作深层土壤水分,根系发达抗早衰,提高了土壤水的利用率。若能结合育苗移栽技术,可显著降低穗位,后期还便于培土和追肥管理,因而玉米抗旱、抗倒能力大为增强。

2.增强地膜增温保墒功能 增温保墒是玉米覆膜栽培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玉米育苗侧栽,与栽于膜内相比,不损伤地膜,膜面保持整洁完整,因而对膜内土壤增温保墒更加有利。同时,能较好地协调中后期土壤湿度和温度,增大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膜侧栽培土壤平均日温差为8.85℃,对照为6.5℃),这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3.利于调度土壤水、灌溉水和降水,提高用水效率 玉米行中沟施足肥水覆膜后,膜内土壤水和灌溉水受热力运动影响蒸发至地膜表面,遇低温则凝结为水珠,最后滑向地膜两侧。生长季节降雨特别是小雨,随膜汇集到地膜两侧,因而覆膜一段时间后,以膜侧边缘墒情最好,而且后期补水容易。然而,传统的全膜覆盖遇持续高温干旱,由于外界补水困难,可能导致膜内土壤缺墒和高温灼烧根系,促使根系早衰,小雨就地入渗也比较困难。

4.降低成本,提高地膜利用效益膜侧播栽便于田间操作,玉米后期追施肥水方便,减少全膜覆盖引苗出膜工序,比全膜覆盖节约地膜3.0kg/亩左右。并且与全膜覆盖相比,膜侧播栽不损伤地膜,膜面保持整洁完整,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农田“白色污染”。

三、实施效果

该技术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16kg/m3,比全膜覆盖提高7.4%,比露地栽培提高28.9%,一般每亩集雨节水 39m3;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55.4kg,比全膜覆盖平均增产8.02%,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7.65%;产量构成因素中,膜侧播栽玉米穗粒数为499.3粒,比全膜覆盖平均增加11.5%,比露地栽培增加12.6%;而其千粒重为353.3g,分别比全膜覆盖和露地栽培提高8.9%和8.8%。每亩比全膜覆盖节约地膜和引苗出膜用工成本55元,合计增收节支116.86元,比露地栽培增收99.9元。

2007~2008年以该技术为核心在简阳市东溪镇万古村进行了玉米高产示范。2007年,示范片上等田30.6亩平均亩产724.9kg;中等田76.5亩平均亩产605.4kg;下等田45.9亩平均亩产594.55kg,153亩示范片加权平均产量626.24kg,比生产水平380kg/亩增产64.8%。2008年,120.7亩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平均亩产710.82kg,最高田2.5亩平均亩产772.8kg,创造了浅丘区玉米超高产记录;1 210.4亩玉米高产展示示范片平均亩产610.37kg。2009年以该技术为核心在简阳市玉成乡街邻村进行了玉米高产示范,上、中、下三类田块平均亩产分别为 744.1kg、660.13kg和 565.68kg,142.5亩示范片加权平均产量701.07kg。玉成乡、芦葭镇、东溪镇等乡镇23 020亩示范片上、中、下三类田块平均亩产分别为711.00kg、607.53kg和519.83kg,加权平均亩产621.03kg。

四、适宜区域

该技术可在四川盆地浅丘区以及西南类似地区,且土层厚度不低于40cm的区域推广应用。预计近5年内累计可推广1 000万亩,亩均新增玉米50.7kg,亩节本增收99.2元,累计可新增玉米50.7万t,节本增收9.9亿元。

五、技术规程

基于上述原理,将全膜覆盖的70~80cm地膜改为40~50cm,覆盖于玉米行间,或者盖膜后把玉米栽(播)于地膜两侧,达到抗旱节水高产的目标。

1.规范开厢 秋季小麦播种时,规范开厢,实行“双三0”(小春作物玉米各占1m,玉米带种2行玉米)、“双二五”(小春作物玉米各占0.835m,玉米带种2行玉米)、“三五二五”(小春带宽1.17m,玉米带宽0.83m,种2行玉米)中带种植或“双五0”、“双六0”宽带种植,预留玉米种植带。

2.中沟施底肥和底水 玉米播种或移栽前,在玉米种植带正中挖一条深20cm的沟槽(沟两头筑挡水埂),按亩施磷肥50kg、尿素10.5kg、原粪1 000kg对水500kg作底肥,与底水全部施于沟内,后期再在拔节和孕穗期分两次追施速效氮肥;或者在沟内一次性施入“百事达”等长效缓释肥45~60kg,后期不再追肥。

3.小垄双行 结合沟施底肥和底水后覆土,形成高于地面20cm,垄底宽40~50cm的小垄,垄面呈低度瓦背型。

4.待雨盖膜 在春季持续3~5天累计降雨20mm或下透雨后,立即将幅宽40~50cm的超微膜盖在垄面上,并将四周用泥土压严,保住降水。盖膜质量做到了膜面光洁,采光面达70%左右。

5.膜际栽苗 将玉米苗移栽于盖膜的边际,每垄2行玉米,定向错窝移栽。

6.干湿促根 由于玉米生长期季节性的降雨与季节性的干旱交替发生,这样也就使玉米根区处于干湿状态,促进了根系的发育,也能有效集纳盖膜后降水。

猜你喜欢

盖膜示范片全膜
背负式盖膜器与人工盖膜田间对比试验
保鲜膜能保几成鲜
记不住的乡愁,更与何人说
浅谈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山西将创建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
论玉米地膜覆盖播种技术要点
旱地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报告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玉米全膜覆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