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加快畜牧业稳步发展

2010-08-15李寿林陶延胜执笔

山东畜牧兽医 2010年5期
关键词:互助县产业带草场

李寿林 陶延胜(执笔)

(①青海省互助县草原工作站 ②青海省互助县职业学校 810500)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加快畜牧业稳步发展

李寿林①陶延胜(执笔)②

(①青海省互助县草原工作站 ②青海省互助县职业学校 810500)

互助县农业综合开发养殖业项目于1995年正式实施以来,全县共有19个乡镇235个村列入养殖项目区。项目建设遵循“重点扶持,集中连片,以示范村户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农田种草、草场改良和青贮、氨化和微贮秸秆并举,综合开发农牧业资源,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项目建设原则,大力推广了农田种草,草场改良,修建保温暖棚,良种引进等一系列综合配套养殖技术。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项目区畜牧业科技含量普遍提高,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出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村经济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为本县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1 农业综合开发(养殖业)项目推动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做法与主要成效

1.1 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 互助县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将传统单一的“粮—经”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示范户户均种植饲草料0.2hm2,项目区农田种草7.3×103hm2。其中良种燕麦饲草地3.3×103hm2,良种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田1.3×103hm2,燕麦种子田0.6×103hm2,红豆草、箭筈豌豆种子田0.07×103hm2,德国FF-10000甜菜2.45×102hm2,年产鲜草3.85×108kg,退耕还草年产鲜草5.32×109kg。年新增优质青干草1.71×109kg。同时新建饲草料加工网点105处,共氨化微贮秸秆0.66×108kg,青贮青饲料1.26×108kg,为综合利用饲草料资源,提高饲草总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1.2 实施“西繁东育”工程,促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在巩固已建成的生猪、绵羊、绒山羊、肉牛、奶牛和雏鸡等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同时,继续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生产,增强市场牵动力和竞争力,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畜牧业生产格局,并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大力开展牛羊贩运育肥,使畜产品由过去的短缺变为充足供应,产品由单一向多样化深加工转变,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牛羊贩运育肥基地。项目区搞牛羊贩运育肥户2685户,贩运育肥牛羊30.55万头(只),其中7.73万头,羊22.82万只。牛羊贩运户1026户,贩运牛4.25万头,羊11.58万只;牛羊育肥户1659户,育肥出栏牛3.48万头,羊11.24万只,实现西繁东育总收入2375万元,户均增收8845元。

1.3 全面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项目区将畜种改良作为传统畜牧业向“两高一优”畜牧业转变的突破口和畜牧业调整的先导,在抓好牛、羊、猪、鸡等主要畜禽品种的同时,狠抓肉牛、肉羊品种的引进、改良和高原瘦肉型猪的推广。运用良种畜的冷冻精液,积极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扩大良种畜的比例。项目区2008年引进各类种畜788头(只),其中长白种公猪202头,二分之一野血牦牛32头,柴达木绒山羊等良种公羊238只,青细、半细毛种公羊316只,荷斯坦牛的细管冻进精1.6万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通过项目实施,优化了畜牧业内部结构,为本县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1.4 积极参与草场综合治理,大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本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在开发中保护环境,通过生态保护提高开发效益。以西部大开发退耕还草工作为契机,对项目区各类草原进行了以封山育草为主的草场改良,并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了草原灭鼠和灭除毒杂草工作,共改良天然草场73345hm2,其中灭鼠、灭除毒杂草66670hm2,补播多年生牧草1533hm2,围栏草场20157hm2。项目区改良草场年均亩产鲜草由改良前的130kg提高到175kg,围栏草场平均亩产前的168kg提高到365kg。通过项目的实施,缓解了畜草矛盾,减轻了草场压力,植被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全县农业综合开发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畜产品市场体系的局限性 由于种种原因,适合畜产品销售的市场网络不完善,在人员、队伍、销售等方面与生产不适应,畜群周转缓慢,卖难问题相继出现,从而削弱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

2.2 综合开发各环节亟待增强 农业综合开发在资金、人力和组织指导上也有很大的局限,对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中所需的优质牧草种子、种畜无法按需引进;资金缺乏,致使基础设施无法建设,造成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化。

2.3 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缺乏市场经营机制 全县畜牧业还是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畜牧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良种比例还未形成规模,大多数农牧民缺乏与市场联系的纽带,畜牧业生产未能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难以在加工销售中实现产品的增值,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和收入。

2.4 经济效益不稳定 饲养管理粗放,生产周期长,周转慢、成本高,在市场上未能形成价格优势。这样造成农牧民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顾虑,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大,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不稳定。

3 今后工作的几点体会

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要做好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脚踏实地的开展好基础性的工作,花大力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 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机遇在项目区调整农业结构一是合理布局建立各种专业基地,重点扶持高原型瘦肉猪生产产业带、良种仔猪繁育产业带、肉牛和肉羊繁育产业带、绒山羊生产产业带、奶牛及奶产品产业带、雏鸡贩育产业带,对这六大产业带集中资金扶持;同时还要扶持市场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集中建设六大产业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规模扶持,连续扶持的办法,促进其尽快壮大,提高其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牵动农牧民增收;同时根据龙头企业的需要,安排项目区养殖优良品种,推动农民增收。二是建立健全市场。市场流通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因此应健全销售网络,多渠道销售,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县内市场的同时,开拓省内市场,搞好畜产品的流通。

3.2 调整畜群结构,扩大服务范围 在项目区加强科技的引进吸收,优化畜群结构,提高能繁母畜比例,加快周转,提高个体生产能力和群体生产能力。同时健全服务体系,壮大科技服务队伍,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依托资金、人才、技术,不断完善产供销、种养加、牧工商一体化经营机制;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种行业的产业协会,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以协会形式组织在一起,引导他们走合作化、规模化生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3 广筹资金,增加收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使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发展 一是捆用资金,集中投入,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组织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将有关资金尽量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使各类资金发挥规模效益;二是突出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适当集资搞开发,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存质量。

3.4 加强项目建设的后期管理 项目建成后,一方面要发挥项目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项目区的管护。特别是服务机制好坏,直接关系到畜牧业是否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健全管护体系,是推动畜牧业项目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S8.05

C

1007-1733(2010)05-0066-02

2009–12–25)

猜你喜欢

互助县产业带草场
祁连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央视点赞!《新闻直播间》聚焦澄海玩具产业带
硬核!玩具产业带综合体助力,看广东澄海宝奥城怎么做?
京喜与澄海玩具产业带携手
雪峰下的草场
北京市北部山区旅游产业带建设与旅游型城镇化研究
互助县杨树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关于互助县农村苗木基地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