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家蚕种性变化原因与对策

2010-08-15张秦岭

四川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卵壳原种蚕种

张秦岭

(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 阆中 637400)

近年来,在各级蚕种的繁育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异常现象,现就这些现象、原因及对策提出讨论。

1 现象

1.1 卵色、卵壳色发生逆向变化

家蚕的卵色、卵壳色一直是蚕种比较稳定的质量性状,蚕业工作者常常运用这种固有性状来判别瀛、华系统。但在生产上,近几年我场各级蚕种部分品种两系统的卵色都逐渐向对方趋近,华系品种有由灰绿渐变灰紫色,尤以 871、庭、夏芳、781为甚;瀛系品种有由灰紫渐变灰绿色,以秋白、碧、872、734表现突出。卵色变化中还有一种特异现象,个别品种的个别卵圈或个别卵圈的尾产卵不转成固有色,而呈现淡赤豆色或赤豆色,以夏芳、782比较明显。就卵壳色而言,华系品种普遍有由黄变白的趋向,尤以 871、781、洞表现为甚;瀛系部分品种有由乳白渐变淡黄色,以秋白、734、872、碧表现突出。不管是卵色或卵壳色大部分品种均有三种类型,即固有色、中间色、拟对方色,三种类型的比例因品种表现不同,季别上无明显差异。

1.2 华系品种化性不稳定

2002年春秋我场各级蚕种不同程度地发生生种,2003年仍继续发生。据调查,2003年原原种、原种、普种繁育中生种发生比例春季平均分别为3.11%、4.5%、0.013%;秋季平均分别为0.64%、3.4%、0.06%。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其发生情况有如下 4种趋势:一是对系统而言,华系品种比瀛系品种发生多;二是对季别而言,春季比秋季发生多;三是对种别而言,原种发生率最高,原原种次之,普种最低,其发生比例分别为4.07%、1.2%、0.083%;四是对引进种而言,新品种比老品种发生多,特别是春制原种的庭、871A、871B生种发生率最高,其比例分别为36.4%、14.44%、9.38%。

1.3 瀛系品种健康性下降

瀛系品种的健康性下降,制种水平低。在原蚕生产中,具体表现是:5龄盛食期蚕体大,蚕期好养,蚕儿不易发病;见熟时,熟蚕体小、茧形小;种茧调查时瀛系比华系死笼多,但差异不明显;削茧鉴蛹后瀛系一方大量发生死蛹、死蛾,交配性能差,雄蛾不耐冷藏,制种水平低。这种现象有季别、品种、种别间差异,特别是普种繁育中春用品种在气候恶劣的秋季、瀛、华系差异比较显著。

2 原因

2.1 新品种性状不稳定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我省家蚕品种有过三次大的换代。第一次是 1982年引进了绫锦号;第二次是 1996年从西农引进夏芳 ×秋白;第三次是 2000年从湖南蚕研所、镇江蚕研所分别引进了洞庭 ×碧波和 871×872。2003年洞庭 ×碧波、871×872的推广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 34%和 40%。然而,2003年春季洞庭 ×碧波在绵阳、攀西、宜宾等地区就有反映种性发生变化。追踪到母种一代,洞庭×碧波、871×872这两对新品种从湖南、镇江引进的当季就生种多、不受精卵多、茧形驳杂、卵色不纯等表现。随后虽经多次换种,但并未解决其根本问题,对这种性状、特性本身就不是很稳定的品种引进并推广,其种性发生变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2.2 老品种缩量繁育

随着发种量的减少再加之夏芳 ×秋白、洞庭 ×碧波、871×872新品种引进扩大,7532×781、老七字号、菁松 ×皓月的繁育量骤然减少,生产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生产量太小的老品种只能进行夏秋品种累代春繁,春用品种不秋繁继代。长期下去,这些老品种根本不能保住其固有的基因群体。从理论上看,基因库愈大,优良基因越易表现和保留。如夏芳,薄头茧多就是通过人为扩大繁育和加强母种区间、个体选择深度来克服的。由此可见,我们现行的种性维持实质上是在新品种引进扩大与老品种缩量繁育的状态中进行。在这种背景下,坚持必要的选种规模就难以实现了,老品种的种性也就难以维继了。

2.3 桑叶消毒

九十年代初,微粒子病在我省爆发流行,于是,全省各蚕种场先后推行了桑叶消毒技术。因此,各级蚕种连续十多年不间断的漂白粉添食,Cl-作用于桑叶,同时也作用于蚕体,逐年累加可能缓慢形成卵色、卵壳色的异常变化。从理论上看,家蚕卵色构成主要因子是浆液膜,浆膜细胞中的色素是色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形成的。两系统卵色向对方趋近,在特定的程度上是卵色都由浓趋淡的表现。这既可能是因 Cl-作用于桑叶改变了桑叶色素的构成,也可能是 Cl-作用蚕体、改变了参与卵色形成的酶的数量和作用。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采用桑叶全程消毒,蚕儿食下带水桑叶较多,或药物浓度过大,以及浸渍时间过长,均将为害叶质,对蚕儿的生理带来负面影响。在选原种一级、消毒防病彻底、桑叶质量好、气象环境好、饲养管理精细、近似于无菌饲养,没有发病的条件,健康与非健康个体都可以存活下来,因而蚕不发病,也不表现系统间的明显差异。到了原蚕饲养这一代,所有的饲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相对比较纯合的瀛系品种而言,强健性自然比华系差得多。

3 对策与讨论

3.1 交配体制有待改进

在生产规模逐年缩小的情况下,对于繁育量小的品种仍然按过去选种的交配方式留种继代,必然导致近交系数增加,近交衰退严重,很难保持其固有性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其继代母种保持一定的杂合性,生产上可否采取同小系内选留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同蛾区循环交或随机自由交配留种继代,以防止基因漂失,从而使品种群体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相对稳定,延长品种的使用寿命。

3.2 饲养规模要科学化

生物性状的表现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遗传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规模来保证,因此,对繁育量较小的品种人为扩大饲育蛾数量是维持种性必须的手段,应该按照种性维持最基本的单位来决定饲育群体,上级蚕业主管部门应该把饲养规模作为一种选种制度,不同的繁育数量应有不同的饲养规模,这个饲养规模有待科研、教育部门科学的分析、合理的制定。

3.3 防微与种性维持两不误

在家蚕良种繁育中,既要保证蚕种无毒,又要保持种性稳定,在原原种繁育和母种继代中,仍然可以坚持桑叶全程消毒,但消毒方法需分三步进行。即:先将桑叶在 0.35%的漂白粉澄清液中消毒 5min后,再用清水浸泡 10min,最后再将桑叶用机械脱水处理至不滴水为度,摊放 30min后饲蚕。

3.4 问题讨论

生产品种总体趋势是:华系品种卵色、卵壳色杂,化性极不稳定,健康性好;瀛系品种卵色、卵壳色相对纯正,生种发生较少,不受精卵多,健康性差。对此,笔者认为,家蚕的卵色、卵壳色的纯、杂程度是否与强健性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如果卵色、卵壳色越杂强健性越好,那么,原原种生产和母种继代中,在不影响经济性状的前提下,不宜过分强调卵色、卵壳色,以及茧形、茧色、缩皱等质量性状的选择,使其保留一定的杂合性,以达到种性稳定的目的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卵壳原种蚕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观察鸟卵结构的拓展实验
探究鸟卵外部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进化中的地位
敲生鸡蛋前有必要先清洗吗?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