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农”编辑的责任

2010-08-15福建科技报社韩牙琴

海峡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科技

福建科技报社 韩牙琴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7年锁定“三农”。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三农”问题也再次成为热点。新闻媒体作为时代精神的书写者,强化”三农”报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而“三农”编辑这个特殊的角色地位,其社会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三农”编辑应认真地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吃透中央文件精神,了解具体政策措施,走近农民兄弟、面对农民兄弟、了解农民兄弟,编好编活”三农”新闻报道水平,引导农民快速、准确地把握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政治责任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三农”编辑责无旁贷的首要的社会责任。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体现党、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旗帜鲜明地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三农”编辑对此要有强烈的政治意志、阵地意识,责任意识,严格把关,守土有责。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农”编辑要把自己的工作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要宣传国家的道德价值取向,这是立国安邦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农”编辑要肩负起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必须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舆论导向与市场导向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编辑、传播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的精神食粮。凡是不利于国家利益,不利于人民群众利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内容,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能传播。

我国有9亿多农民,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中,他们的生存条件,自身素质,增收程度等等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事物。此时,媒体传播什么内容都有强大的影响力,会影响到一种社会舆论的形成,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因此,媒体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反对传播什么, “三农”编辑必须立场坚定,经纬分明,绝不能给有政治性错误的思想和言论提供任何传播渠道。

2 传播农业先进文化的文化责任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技新闻是代表中国农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农”编辑要充分认识到作为反映农业科技新闻题材的科技报道,只有对农业科技成果、科技内容及其性质、意义、推广途径和社会效果,包括科研人员及其实践过程中的新闻事实,予以充分、必要、准确的反映,报道才是成功的。

“三农”报道的精彩与否,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要有扎实的“三农”基础知识。新闻工作中, 编辑是读者与记者的桥梁。编辑主要以编稿为主,其能力体现在选题策划、对记者的引导和材料的开挖方面;在许多情况下,编辑的工作还需在记者采访之前开始,即编辑将报道意图、要求告诉记者,提前“订货”。记者写好了稿子之后,事情并没有完结,编辑的工作又开始了。编辑把记者所写的报道当成是一块“布料”,合理进行“剪裁”。这中间, 要进行必要的“修补”、“手术”,从而最终加工出“成品”来。编辑还要使“成品”通过恰当的“渠道”(版面、节目频道)与读者、听众、观众见面,以最佳的刊出、播出方式,实现最佳的阅读、收听、收视效果。

在“三农”报道方面,编辑要正确认识到,农业科技新闻代表中国农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虚心向农民求教,正确认识农业科技事件。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立足农民致富,关注他们的经济效益。指导记者采访报道那些在农业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和生命力的新经验、新成果、新做法,要报道那些在为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和经济模式,通过报道繁荣农村的先进文化,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规模化、集约化。

3 真诚为农民的服务责任

“三农”编辑应该明确,农业科技新闻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的利益。优秀的编辑应是有理想、有信念,把自己的工作同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无私地高质量地服务于农民。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称之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受众利益,编辑应该认真践行邹韬奋先生这一精神。

真诚为农民服务,除了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外,提供的资讯必须是真实的,在文化科学知识上必须是正确的,不能以讹传讹,让伪资讯、伪科学、伪知识危害受众。这是编辑工作的底线,也是编辑的道德底线。

3.1 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三农”知识

大多数“三农”编辑长年居住在城里,远离了农村一线的生活,其新闻的敏感性、新闻的价值判断力早已“钝化”,这种状况会直接导致有些”三农”报道单调、刻板,可读性差,城里人不感兴趣,农民群众不乐意看。编辑要经过自己努力, 学习扎实的“三农”知识。不仅仅要精通“三农”新闻采访业务,更为重要的是要经常到农村一线去进行采访实践、了解当下农村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等现实层面的内容。只有这样, “三农”编辑的视野才能开阔, 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价值判断力才可能“常青不老”, 对记者的采访才能指挥到位、指挥到点子上, 对记者提交的新闻稿件才能“点石成金”或能充分挖掘出新闻素材的最大新闻价值。

3.2 三农”编辑必须“记者化”

“三农”编辑应具备新闻记者的素质, 与农村紧密接触、与农村等新闻采访一线“与时俱进”,即“三农”编辑“记者化”。

“三农”编辑“记者化”最重要的意义是使编辑能永远与9亿多农民同步, 永远与农村融合,这种同步与融合, 可使编辑更好地把握新闻报道的尺度, 更容易发现记者提供的新闻素材中更有价值的新闻点, 可以更好地与记者一起把新闻报道做好。

实现“三农”编辑“记者化”要从两个途径同时做起: 一是编辑的自我“修炼”, 二是新闻媒体用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来实现。

3.2.1 编辑的自我“修炼”。之所以叫修炼, 因为这种“记者化”的实现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实在是很难,要有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和毅力。编辑要自觉地去追求“记者化”, 抽出时间到基层去, 到生活一线去, 与记者一同采访,在实践中永葆“记者活力”。编辑要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和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要懂得农业科技新闻既要注重对科技水平的把握,更要注重对农民具体情况的了解。既搞“短平快”,又要搞有轰动效应的高质量新闻报道; 抓深度报道, 抓新闻报道策划, 通过策划挖掘与整合新闻资源、开掘最大价值新闻点。

3.2.2 新闻媒体用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来实现编辑“记者化”。没有制度, 只靠自觉很难达到最佳效果, 必须把自觉追求与制度推进紧密结合, 做到二者的相得益彰。新闻媒体至少应该制定这样的制度框架: (1) 编辑、记者轮岗制。在记者、编辑岗位上最多做3年就轮岗一次, 编辑做记者, 记者做编辑。(2) 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在轮岗中表现突出的记者和编辑给予奖励, 这种奖励应该从经济上和升职上进行双重激励。(3) 建立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与机制, 确保编辑“记者化”的高质量运行。(4) 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对编辑、记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大型的高质量的培训, 请业界的编辑、记者精英讲课, 或请学界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讲授。(5) 带薪休假制度。当前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多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 这对新闻人极为不利, 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利,更重要的是导致记者、编辑无暇去对社会进行冷静的思考。因此,要给编辑足够长、富有弹性的休假保障。

[1]宋万林.论编辑的“记者化”与记者的“编辑化”——以两篇获奖新闻作品的采编及新闻点的开掘为例[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7,(4):30-31.

[2][美]杰里·施瓦茨.曾俊,王蕊,译.如何成为顶级记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3][美]凯利·莱特尔等.宋铁军,译.全能记者必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5]仲卫功,黎雪.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J].编辑学报, 2002, 14 (4) :301-302.

[6]陈景云.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的人文素质[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3) : 82-86.

[7]陈波. 论科技编辑的人文素质[J]. 编辑学报, 2002, 14(5) : 382-384.

[8]游苏宁.赞助者与著者的责任和义务[J].编辑学报,2001, 13 (6) : 361-362.

[9]曹阳红. 科技编辑的科学精神[J].编辑之友, 2001,( 5) :34-36.

[10]陆丹. 论科技期刊编辑的科学素养[J].编辑学报, 2005,17 (4) : 240-241.

[11]赵立华,赵爱群.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应有的意识与观念[J]. 编辑学报, 2003, 15 (3) : 162-164.

[12]游苏宁. 从突发事件看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 编辑学报, 2003, 15(3) : 157.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科技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