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策略探析

2010-08-15陈典平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古籍图书馆工作

陈典平

(陕西师范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2)

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策略探析

陈典平

(陕西师范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2)

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古籍保护任务艰巨。目前,古籍保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在系统归纳古籍遭受破坏的各种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策略。

数字化时代;古籍保护;策略

我国历史悠久,保留了丰富的古籍。这些古籍,既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繁衍生息的生活图景,又使得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保留且绵延不绝。数量庞大的古籍是我国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藏有各类古籍 2 717.5万册件,其中珍稀善本古籍 229.5万册件,全国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等也藏有大量古籍。

然而,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却并不尽如人意。历史上因频繁发生的战乱、政治原因、自然损坏以及种种的天灾人祸,导致古籍大量散佚,留存至今的也有很多残缺不全,破损严重,亟待修复和保护。正是看到了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又启动了“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2007年 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做了统一部署。2007年 2月 28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国家针对古籍保护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古籍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古籍保护工作正在全面有序地展开。事实上,古籍遭受破坏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现实条件的制约。本文试将古籍遭受破坏的各种原因加以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对当下正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古籍保护工作有所助益。

1 古籍遭受破坏的原因分析

1.1 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非主观因素所能克服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尽量减轻或避免其危害性,一般包括如下一些:

1.1.1 战争原因。历史上无休无止的战争,对包括古籍在内的社会精神财富的破坏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军轰炸,延续文化命脉,曾采取将一些具有珍贵价值的文物,包括文献典籍,如《四库全书》向大后方转移的抢救措施,但是数量极其有限,大部分古籍未得到有效保护,毁于战火。也有一些珍贵古籍因战争原因流失海外,至今未能追回。

1.1.2 政治原因。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发动“焚书坑儒”,除医药、方术、卜筮之外的书籍尽行焚毁,可谓中国书籍发展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大灾难。封建专制统治者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对不利于专制统治的书籍也多有禁毁,史不绝书的文字狱便是明证。另外,封建统治者在编修书籍的过程中,对不利于专制统治的内容大肆篡改、删减,当然也是对古籍的破坏。

1.1.3 气候条件。一般来说,我国南方地区普遍雨量充沛,温度高,湿度大,光照充足,蒸发量大。这种气候特点,往往造成古籍书库处于高温高湿状态,极容易导致古籍纸张霉化变质,且容易引发虫害及细菌繁殖,加速古籍的老化。我国北方地区则干旱少雨,风沙较大,尘土较多,霜冻期长,这就使古籍书库容易形成干燥阴冷的环境,导致古籍纸张脆化。不仅南方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就是各个省份的气候条件也各不相同。正是存在着这些差别,我们在制定古籍保护措施时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方能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1.1.4 自然老化。古籍的载体,无论是早期的竹木简牍、丝绸缣帛,还是后来大量使用的纸张,都有一定的保存期限,过了这个期限,都会老化变质。古籍保护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延缓古籍的老化,延长古籍的使用寿命。如果在保护的过程中不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当,非但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反而会加速古籍的老化,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1.5 藏书场所。我国古代的藏书场所,经历了窖穴、石室、藏书楼及皇史宬等形式,尤以藏书楼最具有代表性。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其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均体现了设计者范钦的许多保护古籍的巧妙想法,就连“天一阁”名字的由来及内里的装饰图案,都暗含防火的寓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藏书楼逐渐被设计理念先进,功能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大楼所取代。现代化图书馆大楼往往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因其功能的多样化,就要求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古籍保护的特殊要求,甚至需要借鉴古代藏书楼的某些成功做法,配合现代建筑理念,从而使馆藏古籍得到有效保护。

1.1.6 人才匮乏。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古籍编目人员尚不足百人,古籍修复人员也仅有一百人左右。在这些现有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背景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古籍编目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懂得版本学、目录学及古代文化常识等相关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基础。而一些图书馆虽藏有一定数量的古籍,但因缺乏编目人员,至今未能整理编目,无法向读者提供可查询的馆藏目录。有些图书馆虽有编目人员,也对馆藏古籍做了编目,但因水平有限,致使馆藏目录错误百出,不能准确反映馆藏情况。对于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主要是通过修复技术“整旧如旧”。而目前大约有一千万册件破损古籍等待修复,仅靠一百余人来完成,大约需要一千年的时间。古籍保护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凸显出培养古籍保护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7 经费短缺。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除了接受私人藏书家的捐赠或者折价购买外,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一般很难再有量的增加。通过影印或缩微复制技术重新出版的新版古籍,部头较大,价格昂贵,读者群范围较窄,许多图书馆多年都不曾购买,古籍文献成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盲区。图书馆大多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普通图书期刊的购买征订及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对于馆藏古籍的保护经费也投入很少。一些图书馆想要改善古籍存藏条件,计划订做书柜,更换函套,但因资金缺乏不得不搁置起来,更别说标准化古籍书库的建设了。

1.2 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一般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克服其危害性,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1.2.1 对古籍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古籍保护涉及面广,经费投入量大,但古籍的利用率低,阅读量小,一些高校图书馆还规定只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读者才有权查阅。这些都造成古籍不受重视,古籍保护意识淡薄。有些地县图书馆,甚至没有专门的古籍保护人员,仅有的馆藏古籍还打包封存在书箱里,尚未编目上架,长年无人过问。另外,目前古籍保护工作正在全面铺开,有序推进,但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显得过于低调,反应并不热烈,这同样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1.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文物保护,国家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严格的管理和保护。相比于文物保护来说,同样具有文物价值的古籍就宽松得多,大多都是各古籍收藏单位自行制定的相关规定,尤其是仅有的这些规定也并未得到严格的执行,这就造成管理松弛,形成许多安全隐患。

1.2.3 人为损坏。古籍在打包、搬运、提取、上架、阅读等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撕裂、折叠、摩擦、挤压、冲撞,从而造成古籍的损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方法不当,用手指蘸取唾液翻书,或者抄写过程中将墨汁滴到古籍纸张上,甚至在古籍上乱写乱画、眉批圈点,这些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管理人员与读者的汗垢、油渍、泥水、浆糊等,同样会破坏古籍。利用缩微技术对古籍进行复制及影印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损坏。

1.3 其他原因

水、火、虫、鼠、灰尘、光照、温度、湿度、霉烂、偷盗及有害气体等因素对古籍的破坏。水、火对古籍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古代藏书家在藏书楼的设计建造上,都将防火、防水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现代化的图书馆大楼一般都装有水、火自动报警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大火或是水灾,均能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虫蛀鼠啮及霉烂,毁坏古籍于无形之中,一旦毁坏则难以修复,十分可惜。灰尘可污染或磨损古籍,也可滋生细菌、霉菌、害虫,使纸张粘结。光线中的红外线、紫外线对古籍纸张都有破坏作用,长时间、高强度的光照会使古籍纸张氧化变脆、翘曲变形、字迹和色彩褪色,无法识别。古籍书库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均会对古籍造成破坏,因而古籍书库要求恒温恒湿。偷盗对古籍的破坏自不待言。因环境污染导致空气中有害气体增加,这些有害气体能直接腐蚀古籍纸张,加剧古籍纸张的酸化、脆化和粉化。

以上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不利于古籍保护的各种因素,可见古籍保护涉及到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古籍保护绝非易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既要借鉴历史上古籍保护的成功做法,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现就以上对影响古籍保护诸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化时代古籍保护的应对策略。

2 古籍保护的应对策略

2.1 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为契机,加快标准化古籍书库建设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善本多、具备一定保护条件的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保护的重点。接着,便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第一批、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评选工作,分别有 113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同时,文化部也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起草了相关的标准规范,其中包括《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对古籍书库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标准。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获得批准的古籍收藏单位,应以此为契机,在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尽快建成一批标准化古籍书库,改善馆藏古籍保护条件。其实,水、火、虫、鼠、灰尘、光照、温度、湿度、霉烂、偷盗及有害气体等破坏古籍的因素,都可因标准化古籍书库的建成而得到抑制或消除。

2.2 积极探索古籍保护的新方法

一般来说,古籍保护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主要就是利用修复技术,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再生性保护则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古籍进行再加工,在保护古籍原本的情况下,发挥古籍的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有利用缩微技术复制古籍,古籍数字化及影印出版等。

我国利用缩微技术复制古籍起步较早,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于 1985年成立。自成立至今,缩微中心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了 22个缩微拍摄点,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近 2 000人次。截止2008年底,缩微中心共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 100 183种,其中古籍善本 31 871种。目前缩微技术仍然大量运用在古籍保护中,并以其存储量大,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倍受欢迎。

古籍数字化是利用电子扫描技术,将古籍内容转化为电子资源,并建成数据库,供人阅读浏览。古籍数字化实现了古籍文物价值与资料价值、艺术价值的分离,是保护古籍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古籍数字化也很好地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甚至还可以实现古籍的增值性开发,值得大力推广。

影印出版也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新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实施。中华再造善本是一套大型丛书,由国内知名专家遴选古籍善本,通过原版仿真影印技术再次印刷出版。其优点是完整逼真地保留了古籍原貌,查阅起来极为便利。同时也实现了古籍文物价值与资料价值的分离,读者在阅读时如同看到了原书一样,对保护古籍十分有益。

目前还有许多地县图书馆、文化馆,虽也藏有部分古籍,但收藏条件极为简陋,古籍保护人员极度缺乏,即就是投入大量资金,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善古籍保护条件,无法做到对古籍的有效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借鉴国外古籍保护的经验,采取托管的办法,将馆藏古籍暂时存放在有条件进行古籍保护的单位,而古籍的归属权不变。这样既实现了古籍的有效保护,也解除了原古籍收藏单位的后顾之忧,可谓一举两得。

2.3 做好古籍保护人员的在职培训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古籍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人才是关键。目前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令人担忧,培养古籍保护人才是当务之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也专门成立了培训组,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办古籍普查、编目和修复培训班,已有一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古籍收藏机构的保护人员接受培训,为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轻视造成的古籍保护人才匮乏的严峻形势,在短期内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长短结合,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古籍保护人才问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办的一系列培训班,着眼于在职人员培训。在职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基础,只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规范他们的保护行为,增长他们的专业知识,便可以使他们做好目前的古籍保护工作。这些目标,通过短期培训就能够达到。但是,古籍保护是一项泽被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古籍保护人员做出不懈努力。而目前现有古籍保护人员不容乐观的现状,要求对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做出长远规划,就是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系统训练,形成专业能力。对于古籍整理编目工作,目前高校开设的文献学、目录学等专业较为接近,毕业生基本可以胜任工作。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则要从无到有,从头开始。

另外,古籍保护工作实践性较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能够成长起优秀的古籍保护人才。因此,积极发挥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现有古籍保护人员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对新步入古籍保护行业的年轻人员进行指导和培养,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掌握古籍基础知识和古籍保护基本技能,从而缓解古籍保护工作极其艰巨与保护人才极度匮乏的矛盾。

2.4 处理好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

有人认为,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矛盾,保护古籍,势必要严禁利用。其实这是一种陈旧的观念。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完全能够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几种常用方法,如古籍数字化,缩微复制及影印出版,均实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与资料价值、艺术价值的分离,也合理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实施,是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典范,既有效地保护了古籍原本,又将古籍化身千百,为广大研究者所用,深受大家欢迎。

对于古籍的利用,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资料的利用,我们还可以根据古籍的艺术价值,对其进行增值性开发,实现开发与利用并举,更大程度上发挥古籍的社会效益。古籍独有的书法、装帧、篆刻印章、绘画等都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元素,巧妙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开拓文化市场,使古籍产生文化效益。对古籍增值性开发所得的收益,再投入到古籍保护中来,缓解古籍保护经费短缺问题,实现藏用结合,以用促藏,形成良性循环。

2.5 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由于古籍工作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古籍文献的利用率较低,加之有关古籍保护方面的宣传较少,相比于文物保护来说,古籍保护明显是冷门,了解的人不多,以至于重视不够,经费投入有限,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必须改变目前古籍保护相对封闭的状况,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认识到古籍的重要价值,从而形成古籍保护的观念和意识,自觉加入到古籍保护的行列中来。目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经建立了中国古籍保护网,及时发布全国古籍保护的相关信息,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宣传了古籍保护知识,起到了表率作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各类古籍收藏单位也应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相应的古籍保护宣传栏,利用强大的网络优势,及时传播古籍保护知识。各古籍收藏单位也可通过开设古籍保护专题讲座,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日,举办馆藏古籍展览,包括破损古籍展览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培养更多人的古籍保护意识。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到古籍保护中来,古籍保护事业就一定能够兴旺发达,硕果累累.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J].国务院公报,2007,(8).

[2]张研.论古籍保护与利用在图书馆社会职能拓展中的价值[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1).

[3]来新夏.漫话古籍的保护与研究[J].文史知识,2009,(3).

[4]李明杰.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从古籍价值属性创新古籍保护思路[J].图书馆杂志,2009,(3).

[5]王美英.古籍保护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0,(4).

[6]刘家真,程万高.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与建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81).

[7]刘家真,程万高.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

[8]苏品红.实施古籍保护计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

[9]普梅笑.彝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J].河池学院学报,2009,(6).

Analysis of Strategies of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in the D igital Age

CHEN D ian-ping

(L ibrary,Shaanxi Normal Un 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The ancient books of our country are rich and various,so the task of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is arduous.Currently.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is in full s wing.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various reason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ancient books and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of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the digital age.

digital age;ancient books protection;strategy

G255

A

1672-9021(2010)02-0110-05

陈典平 (1980-),男,陕西丹凤人,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2010-03-20

[责任编辑阳崇波 ]

猜你喜欢

古籍图书馆工作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图书馆
不工作,爽飞了?
我是古籍修复师
选工作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