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学森之问”的答卷
——为邱章乐《创造心理学》作序

2010-08-15郑永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图式大学心理

郑永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和空间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钱学森之问”的答卷
——为邱章乐《创造心理学》作序

郑永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和空间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邱章乐《创造心理学》从创造心理阻碍因素层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创造心理学是在广泛吸收心理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信息科学等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测试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出解答,也为心理科学的“哥丹结”挥出有力的一剑。

“钱学森之问”;邱章乐;《创造心理学》

邱章乐《创造心理学》一书,在经过跨世纪的孕育之后,现在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这部书可以生发许多命题,其中就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对我们科学家和教育家来说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之问”之前,就曾有学生问我: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这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让我们反省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体系。虽然创新型人才的产生有其偶然性,但是如果没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土壤,中国大学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能说中国不会出像爱因斯坦、爱迪生和比尔盖茨等这样的科学家、发明家和科技企业家,但是我们必须努力,必须创造一个能够让创新型人才得到自由发展的环境,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中国有很多科学家、发明家和科技企业家正在产生,但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者少而又少,在国际上有影响者更是寥若晨星,显然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新去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邱章乐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即追随钱学森教授,热心倡导思维科学研究,为思维科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提出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对于钱老提出的“大成智慧工程”、对于教育改革、对于人才培养与思维训练、对于社会管理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思考,他们都在做认真的应答和具体研究。例如邱章乐就先后出版了《思维命题与测量》《心灵信息学》《心理测量与咨询》《变通思维》、《商界思维》《人类的急智》《思维风暴》和 《右脑风暴》等30余本计1000余万字的专门著作,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现在面对“钱学森之问”,他从理论层面、操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心理层面等方面给出有分量的答卷。当我阅读这本《创造心理学》时,感到其中知识的博大精深,也想起了钱学森生前的倡导: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对这一命题也有人提出疑问,说这个质问可能是一个假问题,创新型的人才有不同层次,一般层次的创新型的人才不能说我们培养不出来。有人建议应该改成为什么中国总是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或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为什么至今未打开,这样可能更明确些。其实,问法可以有许多,但是其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不是问法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塑造未来的教育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必须理性地去审视我们当代中国教育的现实,这个现实问题甚至危机有其深层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这个深层问题其实就通过了钱学森之问,被展示出来。

邱章乐《创造心理学》从创造心理阻碍因素层面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还引用西方心理学家托兰斯、奥斯本、霍尔曼、辛柏克等人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个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被人关注,却没有终极答案的命题。

历史上,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曾极其尖锐地指出,现代教育只是培养了一批穷经皓首的学者,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而只能靠一种愚钝的勤勉和靠别的思想度日。他嘲讽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只是身披五颜六色的信仰涂成的纸片头罩面具、没有灵魂也没有血肉的骷髅。针对这一问题,1810年,拿破仑在法国重建大学制度,为现代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并给予大学在各个专业领域研究的学术自由。但是明确把大学作为一种集研究与教学为一身的社会机构,可能还要从德国人洪堡1810年写下的一份仅10页长的备忘录开始。这份题为“论柏林的知识机构的组织框架及精神”的备忘录导致了柏林大学的建立,并对欧美现代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当时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是偏向我们今天所说的基础研究,很少考虑这种研究的实用价值。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杜鲁门总统的科学顾问范德华·布什著名的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大力投资于大学的基础研究,才真正形成了今天美国的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大学研究系统。时光已经流逝到又一个世纪之初,国际一流大学的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已经具有根植的沃土,但人们还在艰难的探索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案例已被许多人例举过,对我影响至深。大概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对话》节目曾经邀请2005年考上北大、清华、五大香港大学的大陆12个高考状元,同时也邀请获得2006年美国总统奖学金的中学生,做了一个对话节目。在节目中对中美两国青少年的学习动机、价值观问题有过一个调查,围绕着学习动机给出了5个价值选择,由这些学生来回答。我们知道,所谓的最高价值或者普适价值首先就是智慧,第二是真理,第三是财富,第四是权力,第五是美,我们大家都会接受最有价值的东西。让中美的这些学生去选,选出来的结果让我感到很诧异,中国的12个中学生当中,除了有1个选美,全部都选了财富和权力,美国中学生除了有2个是选择财富之外,其他的都是多样性的选择,我似乎从这个结果当中看到了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的深层原因。每年你看我们数百万的高考大军去挤过独木桥的时候,你有没有去想过他们最后的动力是什么,驱使他们前赴后继过这个独木桥的动力是什么?财富和权力是可见的、可求的,真理和智慧对我有什么实际用处?做学问是追求真理还是追求别的什么?这些超越性的问题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本来就缺失。财富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快感的,我说的是快感,我不是说幸福,因为幸福是更深刻的生命体验,所以你就想想,面对这样一个结局,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困境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没有凶手,大家都是牺牲者的局面。我觉得我们没有权力去指责我们的年轻人需求层次的低下,其实我们的父母、孩子的父母、我们的社会已经用他们的人生演绎了功利主义的追求,所以我们就没有一种超越对智慧、对真理的要求,这样的教育当然就不可能是一个很高境界的东西,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型的人才。

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教育回归到知识、真理的体系上来的大学。我对本书第七章很感兴趣,这是从战略高度应答了这一问题,那就是当代大学必须要构建良好的创造“心理场”,用物理心理法、生物心理法、信息加工方法构建多元的训练平台,构建思维教育体系、知识教育体系、人格教育体系等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教育的力量应答“钱学森之问”。

尽管邱章乐《创造心理学》一书是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应答“钱学森之问”的,可我看起来一点也不陌生。我认为现代心理学最有前途的一个领域是创造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般创造活动,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创造群体的心理现象。它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心理学主要研究各种创造才能及其心理过程。研究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才能的影响。我也想就创造心理的文化、文明基础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我们知道,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来自宇宙的本性和天理,是人类进化之源。否定和丑化人类文明、文化的多样性是与现代科学事实相悖的,是对科学史的无知。文化、文明的多样性是宇宙的普适真理。历史的遗产、人类的祖传、人类智慧和知识的永恒源泉,是当代辉煌灿烂世界的成因。不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遗产。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正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有自己的长处,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能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大学是多样性思维最透亮、最能海涵包容的器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与大学的巨大包容性相比。这首先是由大学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的。大学总是处于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和人类长远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之中。但是,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和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又使得这两种力量能够同时存在并较量,从而取得平衡和进步。因此,当大学似乎完全被卷入社会发展需求的滚滚大潮时,一堵无形的围墙仍能够把它与社会分开,使探求人类基本知识的淙淙小溪仍然能够顽强地流淌;当大学似乎成为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企图逃避社会现实的时候,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又会把它拉回社会,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百年历史,就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淋漓尽致的写照。在中华民族饱受凌辱的时刻,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容的新思潮在北京大学等中国早期的大学中蓬勃发展,使北京大学成为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但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又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培养了未来的一代学术英才。

这就是大学“海纳百川,宇括万物”的精神。人们承认大学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普遍的意义来看,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它是大学基本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学术上,包括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学术自由;体现在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上,即大学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正是由于大学的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使得大学注重知识的尊严、学术的逻辑和道德的教化,关怀着人类文明。大学的民主精神是指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创新精神带有浓浓的批判性、前瞻性和引导性,指向社会的未来,它努力创造生机勃勃的未来社会,而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左右。

因此,我认为改革教育的根本是要教育回归,回归到知识、真理的体系上来。

教育依附于权力还是依附于资本?它有没有自己的地位?为什么没有地位?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它的本题。我认为教育的本题和基础就在于知识。纳斯比特的一个观点,社会的控制力一个是暴力,一个是金钱,第三是知识。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提出权力已经转移了,暴力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金钱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现在知识是社会的控制中心。如果说教育找不到自己的本体,是因为过去的知识创造、知识生产水平比较低,所以我们失魂落魄,教育找不到自己以什么为据,但是到今天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以权力为依托、不以财富为冠冕,我们以知识的创造为本位。只有找到这个本体,教育才有主体性。历史的教育悲剧就在于我们既被权力支配,又被财富殖民,所以我们没有主体性。因此,我想未来教育形态它的一个本体要回归,回归到知识、真理的体系上来。

据统计,世界上现有大学和学院近10000多所。其中欧洲有些大学的历史将近一千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不过,今天算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恐怕不会超过100所。“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大”能算上吗?如果还算不上,那就需要全民族继续努力。对于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大学,如何在知识爆炸的环境下超越知识的传授,在为当前社会服务的情况下与世俗保持距离,这也许就是新世纪中国大学发展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悖论!

讨论创造的话题很有意思,创造心理既有外部规律,也有内部规律,任何人不能违背这种规律。前面讲的是教育与创造的关系,是外部规律,外部规律要服从创造心理的内部规律,这是我们不能违背的。邱章乐《创造心理学》重点研究的是作为创造本体的人的心理与创造的关系,涉及许多内部规律的问题,如创造心理的基本特征、创造心理的活动过程、创造心理的关联因素、创造心理的阻碍因素、创造心理的发展过程、创造心理的生理基础、人格与创造、智力与创造,创造性思维的运行、加工机制、路径及基本方法,还有创造图式、创造心理测量等等。可以说,本书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是全面而深刻的。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本书揭示了创造过程的思维演绎过程。

人类最早的思维都是建立在图式基础上的,图式是不断生发的,而原生态的图式来自遗传。图式经过抽象概括等加工过程,将那些个别的非本质的不重要不突出的东西去除掉,把事物特有的普遍的重要的本质的属性突出出来。这些保留着事物本质属性、重要特点,又十分简要、概括、抽象的图式,就是概念。概念一旦形成,人的思维活动就进入了理性思维的范畴,开始了逻辑思维活动。完成从图式到概念的转换的思维结构,我们称它为抽象结构。这是一个从感性思维升级为理性思维的关键性思维结构。

概念是人类意识的核心内容。它不仅能通过符号语言表现出来,再作用于人的感官,完成人类思维的大循环,而且能直接通过一个与抽象结构有相反意义的思维结构——想象结构还原成或塑造成图式。为了与从客观事物刺激感官得来的图式有所区分,由概念通过想象结构得到的图式,我们一般不再叫图式,而叫意象。意象虽然也是一种图式,但它却是通过概念的想象得到的。这其中有逻辑思维的成果,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力的体现。发明家、艺术家、工程师等等的发明创造,往往就是他们头脑中意象的实现,是他们意象创造的结果。

本书认为创造的根本是产生新的思维图式,因为创造一般不可能在逻辑和中性经验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地前进,而是像格式塔转变一样,要么一下子出现,要么什么都没有。思维图式的产生具有无意识性的突发的过程。

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应该说有了一些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有了一些创造活动的体验。我感到心理科学道出了我们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东西。例如,研究地球不同于研究苹果,苹果是可以拿在手中、放在桌上细细端详的,而地球就不行。但是,我们可以把地球图式类比为苹果图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地球放在心中揣摩了。不过这时的地球已是“意象”地球了。

我们熟悉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他的故事也佐证了图式理论。凯库勒长期从事分子结构的研究,他对于苯分子的环形结构式的研究成功,则是在由1865年在根特的书房里打瞌睡的时候得到的一种想法而引起的。当时,凯库特正在研究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并作为他教授芳香族化合物的一章中的内容。有一天晚上,他在书房里写着教科书,由于写得太累了,不知不觉在火炉边打起了瞌睡,做起了梦。梦中他见到了赫尔利茨伯爵夫人,并且极为清楚地看见了戴在夫人手上的宝石戒指上面的蛇。其实,这也是许多年以前的记忆再现:凯库勒的家住在赫尔利茨伯爵夫人家的对面。有一天,伯爵夫人家里发生了火灾,凯尔勒目睹了这场火灾的全过程,并被传到法庭上作证。当时,赫尔利茨伯爵夫人丢失了一颗美丽的宝石戒指,戒指上的图案是两条蛇,一条是黄金做的黄蛇,一条是白金做的白蛇。这枚戒指后来在仆人那里查到了,但是,这个仆人狡辩说是自己的传家宝,而且早在1805年就有了。为此,法庭请李比希化验作证,指出白金是从1819年起才用于手饰,拆穿了仆人的谎言。在那次法庭辩论休息的时候,李比西曾拿出那枚戒指给他看过,戒指上那两条相互缠绕在一起的蛇的生动图案,给凯库勒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他梦见了宝石戒指上的两条蛇,这两条蛇却蠕动变幻成了碳原子,就如同发散的火星,弯曲盘旋起来。突然,他见到了其中的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幅图案在他眼前闪烁个不停,凯库勒突然惊醒了,醒来以后,他激动不已地根据梦中的启示,花了几天的工夫,弄清了苯的六角形结构式。这就是苯环碳链的新结构式。也就是苯的一个环状式。后来,凯库勒以此写出了论文《论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并于1865年1月发表在《科学院通讯》上。近代化学用X射线对芳香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这种平面六角环形。凯库勒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化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1867年,他被任命为波恩大学化学研究所所长。1890年3月,学校隆重纪念凯库勒创造的结构理论创立25周年,这一理论得到了世界公认。

凯尔勒的故事为本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理论支持:想象结构和抽象结构是人脑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联系的桥梁。抽象结构将形象思维的核心内容——图式转化为概念,实现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而想象结构却正相反,它将抽象思维的核心内容——概念转化为意象(图式),完成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回复。就在这一往一复之间,人的思维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构成了一个内在的向前发展的循环。这个内在的向前发展的循环就是创造性思维结构,是人类思维的核心系统。

本书的第二个贡献是创造心理的训练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全书除传统训练技术外,作者创新开拓的命题技术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从本书里看到的W-QIUS虚拟情境命题、W-QIUS求异性思维命题、W-QIUS信息加工命题、W-QIUS投射命题等方面的技术,基本都是作者原创。

创造心理的训练项目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其所设置的虚拟情境测验,既可以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的三维环境,如各类卡通动画,演义现实情节,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的结合。虚拟仪器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也赋予虚拟情境的智能化特征,被试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进入虚拟情境中扮演虚拟角色,进行各种测验。它不仅能够使测验的空间无限扩展 (可用于远程测验),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命题的真实性,使被试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甚至和异地的被试进行同步对比测验。

再次,作者还借助了传统测验技术,将其改造成新的测量工具。例如,在对罗夏测题的改造中加进思维命题的各种命题技术,包括分形命题技术、演练式命题技术、潜变式命题技术、反色命题技术、旋转命题技术等等,设计了由感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过度程序,进行链接性命题尝试。当然,作者也继承了罗夏测验的基本功能,让被试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可作多种反应,这将迅速唤醒被试大脑中独具创造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大脑全部思维(包括左脑和右脑),达到钱学森再三强调的 “综合思维”,使右脑积极地与左脑联系在一起,实现训练和测量的双重目的。

邱章乐教授在高校担任过要职,社会工作也一直十分繁忙,但他从未中断过心理学研究。清灯夜雨,晨钟暮鼓,岁月冉冉,白发染鬓,这本书使他迈过青年、壮年、中年的人生旅程,他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所钟爱的心理学研究。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本《创造心理学》,是他在广泛吸收心理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信息科学等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测试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出解答,也为心理科学的“哥丹结”挥出有力的一剑。

D841

A

1009-9530(2010)06-0006-04

2010-09-20

郑永飞(1959-),男,安徽长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猜你喜欢

图式大学心理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心理感受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