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平乐县商业会馆考察

2010-08-15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粤东会馆戏台

唐 凌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平乐县商业会馆考察

唐 凌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平乐县城粤东会馆是最早建立的商业会馆之一;榕津粤东会馆人文与自然环境高度契合,是最具魅力的会馆之一;同安镇华山村粤东会馆是由村民自发建立的少有的村中会馆之一。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同寻常。政府和民众既要重视保护这些商业文明的历史遗产,也要科学地开发利用,使之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商业会馆;平乐县;历史价值;开发

引 言

我们考察广西平乐县张家镇榕津街,目的是为了弄清榕津之所以成为古代桂北地区的一个商业重镇的原因。考察的重点是附近的河流、商道和墟场的结构、民众宗教信仰、语言和姓氏等。通过对码头宽度和街道宽度以及与之相连的道路的查勘,判断古代商品流通的量及走向。且在粤东会馆后院老人活动的天井里新发现了一块捐款碑,在戏台旁的石凳下,新发现了半截乾隆年间的石柱。同时,在大榕树下和码头周围发现了一批碑刻。我们还采访了会馆的守护者和村街里的老人,察勘周围的地形地貌,对移民的来源、构成、语言、生活习俗等进行深入了解,收集了相关会馆及码头、街道、民族关系的碑刻资料和口碑资料。

一、三个重要会馆的基本特征

(一)平乐县城粤东会馆

粤东会馆是广西最早建立的商业会馆之一。粤东会馆位于平乐镇大街56号,系广东籍人士为进行交往和开展商业活动而兴建的会馆。为砖、石、木结构,由前厅、天井、天后宫、厢房、厨房等部分组成。总面积496平方米。该建筑形似“回”字,四角四檐天面盖有黄色琉璃瓦,檐下四角为雕花吊檐档板,屋脊高0.5米,绘有一幅幅古代故事人物画像,非常精美①。

据《平乐县志》记载,该会馆“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间(165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建成,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修,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复修。”②

对照立于会馆内的《重修会馆并戏台碑记》③,可知县志的这段记载基本上是依据该碑记,但是却没有完整地表达碑记的基本含义。实际上,碑记对修筑过程的记载更为具体,所以研究平乐县城粤东会馆的历史,碑记的内容更具史料价值。

该碑记由“赐进士及第三品顶戴广西尽先补用道前翰林院侍讲掌京畿道监察御吏番禺许其光撰文”。番禺历来属广东,碑记作者是番禺人,同时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取得功名后步入仕途。这种经历及地位,决定了他与粤商必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文中所涉及的事实应有较大的可信度。它是随着商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而设立的。从历史的逻辑判断,商人的活动往往早于会馆修筑的时间。许其光在碑记中说,“会馆之设,创自明”。同时又进一步指出,由于历史沧桑,“以前无可考”。至于究竟创建于明代的早期、中期还是晚期,作者没有说明,需要结合西南边疆开发的历史进行判断。众所周知,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了明末清初,南移的过程基本结束。此时,经济移民已经越来越多地来到了西南边疆。商人是经济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开拓市场,必须要有立足点,因此,当他们来到西南边疆后,就纷纷建立起商业会馆。从这个意义上说,平乐粤东会馆至迟建于明末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点,从雍正三年(1725)的《重建粤东会馆碑记》“平郡粤东会馆始建于万历年间”的记载也得到证实④。许其光《重修会馆并戏台碑记》还记载,平乐粤东会馆在顺治丁酉年(1657)修建时,当地“萧孝廉曾彦者,为之清地界”。联系前面“会馆之设,创自明”的论述,可认定该会馆明代已占有一定的土地,只是地界还存在着争议。在当地孝廉(士绅)的帮助下,地界得到明确划分,这就为其后来的修建清除了主要障碍。该会馆的修建过程十分漫长,据碑记载,从顺治丁酉年(1657)至康熙丁丑年(1697),“越40年,建设始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粤商历来重视经济实力的展现。商业会馆是商人们平时议事及与社会各界交往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商品的存放场所。所以,粤商通常都把会馆修建得富丽堂皇,以增强政府和民众对其信任。在修建过程中,不仅主要工匠来自广东,而且许多材料也从广东运来,所以历时数十年才建成。当然,如此漫长的过程也说明该会馆是完全由商人自己积资修建的。康乾盛世,民富国强。因此,平乐粤东会馆在乾隆年间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展。道光之后,广西天地会起义不断,社会甚为动荡,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动摇了封建的统治基础,各地市场加速走向衰落。当时的平乐镇是主要战场之一,咸丰七年(1857)五月至十月,杨西安组织的“义堂”起义军攻占平乐府城,后被清军围剿,杨西安及其部下3万余人被杀。次年,民众再次起义,攻打平乐府城,死伤数千人②。粤东会馆在战火的摧残下变成了废墟。同治年间,为了恢复和繁荣市场,振兴商业,粤商克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再次修建会馆。从目前保存在会馆内的记事碑和捐款碑可知,这次参与重修的商号中,主要是百货行,也有收购行和批发行,还有水面行和船行等,其中255家为粤商,343家为本地商,重修的经费大都由这些商号捐献。此外,为会馆捐款的还有大量的普通民众,其数量多则数两,少则几钱。特别指出的是,大约有50位政府官员也参与到捐款的行列中,他们每人的捐款大都在10两以上,最多的捐了80两③。历史事实证明,19世纪中叶,广西是经济移民数量增长最块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中国社会最动荡的地区之一。政府官员亲自为平乐粤东会馆的修筑捐款,对增强商人的信心,促进经济交往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治年间的这次修筑基本奠定了粤东会馆的基础。1921年11月27日,孙中山路经平乐时,曾应邀到此会馆参加广东籍人士举行的欢迎茶话会。抗日战争后期,会馆的右厢房被日本飞机炸毁。从此,一直没有按照原样重建⑤。新中国成立后,会馆成为县图书馆。会馆的配套设施戏台建于对面⑥。

平乐镇除粤东会馆外,还有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灵川会馆等。这些会馆在城镇现代化进程中已经被毁⑦。

商业会馆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体现商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据研究,广西共有商业会馆有260多家⑧。平乐粤东会馆是广西最早建立的商业会馆之一。历史事实显示,广西的大多数会馆都建于清朝和民国,其中又集中在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朝等。而平乐粤东会馆建于明末,即使以万历的最后一年计算,也比大多数会馆早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以上。

平乐镇之所以成为粤商在广西选择的最早建立商业会馆的地方,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桂北是广西最早开发的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同时也是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早在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平乐就已建城⑨。明末清初,平乐县为府治所在地,是桂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城镇化进程因此而加快。

二是平乐水路交通便利。境内河流属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29条,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1条,总长533.33公里②。全县分为东南部水系和西北部水系,各地特产、商品都可通过水路运输进行交易。捂州是当时广西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与广州、香港等国际化商埠紧紧相连,广东商人在这里设立会馆,依托便利的水路交通,可强固其商业网络。

三是平乐是民族关系比较和谐的地方。这里地处湘桂走廊,中原文化影响深远,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融合。这种环境有助于广东商人开拓市场,发展商业。

(二)榕津商业会馆

榕津商业会馆人文与自然环境高度契合,是广西最具魅力的会馆之一。榕津河为县境内最长的内河,全长78.93公里,因同安河、东江、西江(上吕河)3条支流于榕津相汇而得名②。这里的商业贸易因此而十分繁荣,古镇在商业贸易的带动下也日益扩大。

榕津最有价值的建筑就是粤东会馆及其戏台等设施。据嘉庆丙寅年(1806)《重修粤东会馆碑序》记载,该会馆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嘉庆丁已年(1797)又扩建,至道光已酉(1849)仲秋始落成。“共费四千余金”,全部来自商人或商行(店)的集资。数量由50两到1两不等⑩。会馆为三进式,为砖、石、木结构,由前厅、天井、天后宫、厨房等部分组成。也许是其左侧靠近街道的原因,没有建厢房。会馆总面积约520平方米。距离会馆右侧约300米,就是榕津码头。码头周围古榕环抱,十分幽静。“义渡”石碑立于码头旁,表明过去在这里乘坐渡船是不收费的。“义渡”之所以能够长期存续,无疑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而这种力量,显然与这里繁荣的商业经济有关,准确地说,应得力于商人及其会馆的帮助。码头上还立有修路记事碑,从内容可知,现在古街的青石板道路,主要是清朝道光年间由商民集资修筑的,长约200米,宽约5米,目的是便于商旅贸易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及生活○11。距离会馆左侧约300米,即古镇大门外,设有古戏台。根据嘉庆十一年(1806)《鼎建戏台碑记》的记载,该戏台是在会馆扩建的时候,由商民集资修建的。碑文云:

神之为灵昭昭也,降灾赐福莫不皆然。惟我元君之庇护此土则尤挺然特出。忆榕津之初,民居寥落,朴野为风。自会馆兴建以来,敬延元君坐镇,遂觉气象一新。言其士则文风日上,言商贾则利路宏开,言农工则安居乐业。揆其由来莫非庇民之功德所致也。切思会馆之建,虽无 □飞 □□之观 □神灵之妥,独是戏台未备,恐无以 □神心而娱神志,是亦有憾焉。兹际认期将及妥议创立戏台,各宜踊跃乐助资财,倘或不敷则设抽贷头,复效庞公之计。”○12

从这段记载中可知,自从榕津兴建会馆之后,“遂觉气象一新”。而修建戏台,是为了“□神心而娱神志”,即为了感激神灵的庇护。事实上,戏台是当年人们在墟期进行演出的场所,商人们往往借机进行商业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显然它是商业古镇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是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由于商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商人往往非常重视祭拜神灵,以求得心灵的慰藉。

榕津戏台面积大约30平米。面向大榕树,背靠荷塘。戏台古朴、大方,既有精致的石柱、石墩,又有镂空飞檐和栩栩如生、形态逼真的雕花。屋檐翘弯,呈腾云状。而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戏台屋檐下的彩画最近又进行了新的描绘,柱子、门窗等也刷上了新的红色油漆。放眼望去,红色的戏台与不远处枝繁叶茂的连理古榕遥遥相应,构成了一幅古朴清雅的南方古镇百年风貌图景。

榕津古镇的城门离戏台约20米。“通津履泰”四大大字镶嵌在城门上方,寓意人们在此经商顺畅、平安。顺着大道往前走约20米,就到了湖南会馆。该会馆的建筑已被毁。目前只有大门的石柱、石雕以及门两侧的部分墙保存了下来。从遗址状况看,湖南会馆的建筑与广西境内多数湖南会馆的结构相同,由正堂、天井、后殿与厢房组成。正堂大门的石雕立体感突出,各种吉祥物造型十分精美。厢房也是如此,只是高度和宽度略欠。湖南会馆以宽大坚固适用见长,不刻意表现豪华。相对而言,榕津湖南会馆的建筑水平是较高的。其修建的时间不详。根据戏台旁所留下的刻有“道光庚寅仲秋毂旦”等字样的半截石柱判断,估计应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3。

榕津古镇连成一片的清末民初民居(约70多家)大都由富商或地主修建○14,高大、宽敞、华丽、气派,门檐上饰有壁画、花草、树木及各种木雕,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色彩。房屋基本都为三进两个天井,每间房都是青砖铺地。虽历经100多年,仍十分坚固,不失昔日风采。这些建筑群从又一个方面反映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商人之所以在榕津建立会馆,原因主要也有三:

一是榕津对县域商业经济具有互补性。一方面,这里距离平乐县城27公路,同时,距离钟山等县城也数十公里,无论水路、公路都很便捷。从商业规律看,靠近县城且交通便捷的地方,都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至少可以把县城的商业延伸、扩大。另一方面,这里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农业历史悠久,既有大片的水田、畲地、草地,也有穿插其间的大小不一的湖塘,非常适合发展多样性农业。长期以来,这里盛产大米、花生、黄豆、红薯、甜柚、花生、芝麻、烤烟、晒烟、青梅、席草、禽畜等农副产品②,可为市场提供充足的货源。所以,距平乐会馆建立后不久,商人就到榕津开辟了新的基地。

二是榕津的“庙会经济”发达。榕津在地域上具有城乡结合部的特征。城乡文化在此交流融合,使“庙会经济”一直兴盛不衰。据载,这里大部分乡村盛行“庙会”。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张家街会期,期间有山歌、桂剧等文娱活动和物质交流活动,参加会期约2万人②。“庙会”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演艺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为一产业链,“庙会经济”因此而得名。广东商人为传播妈祖信仰,特在会馆里设天后宫,经常举行仪式祭拜。并修建戏台,请戏班于墟期唱戏,这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庙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庙会”逐渐常态化。商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的集散规模和速度。榕津“庙会”宣扬了商业文化,也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商业以逐利为基本目的。在农业社会里,榕津的“庙会”是带动商业发展的特殊因素。商人敏锐地发现和发掘了这一因素,在此建立会馆、戏台,使这一因素的作用强化,实为明智之举。实际上,随着“庙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商业及商业文化。修建榕津粤东会馆的捐款者最大特点在于,他们之中大都为“信士”。例如,道光已酉年(1849)仲秋始落成时立的捐款碑,共列捐款者 95名,其中,以“信绅”、“信耆”、“贡生”名义捐款的各1名,以“信士”名义捐款的65名,以“行”、“堂”名义捐款的22名,在“店”、“记”、“栈”前面冠“信士”(如“信士源昌店”)捐款的5名○15。所谓“信士”、“信绅”、“信耆”等,都是妈祖为代表的商业文化的信从者。这种现象说明,“庙会”与商业确实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是榕津的士绅阶层力量相对强大。士绅是沟通中国上、下层社会的重要群体。榕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士绅安居乐业的首选之地。目前榕津保存下来的70多间豪宅,基本都为这些士绅所建。例如,廖炳坤是当地著名的大地主,曾担任过几个县的县长○16。无论在稳定社会秩序还是促进实业方面,其作用均可谓“举足轻重”。

会馆作为商业文明的重要遗垫,卿价值往往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正确认识榕津自然与人文环境,就应当懂得,这里会馆的魅力就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三)同安镇华山村粤东会馆

同安镇华山村粤东会馆是广西由村民自发建立的少有的村中会馆之一。华山村位于张家镇和同安镇之间,距榕津仅数公里。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其先民大致是在明末清初由广东迁移过来。目前有180多户,约800余人○17。之所以在此建立会馆,同样是因为商业贸易繁荣,市场逐渐扩大之所需。值得注意的是,会馆的建立者主要是当地村民,而不是商人。修建过程体现了民间力量的变化,1920年立的《华山村粤东会馆碑约》提供了不少生动的细节:

开辟华山埠者,李胡易梁谭等姓之先人也。李胡易梁来自广东鹤山县坡山村。炳文宦游迎 □时两次至其地,乡间父老尤津津言之,谓华山为小坡山,云初各姓于明末时居此地,原系与下城村陶姓长批建一会馆,以叙乡情。及民国庚申年正月,陶姓合族托卖此处山场地址,会馆重价承受之,拨税过户已经数载。山场界至,勒有碑石。诚恐将来待远年湮红契遗失,因勒于石,藏诸会馆,以垂不朽,并为之叙其事,昭示来之。凡客居此地者,当知沾会馆之光○18。

1920年,陶姓因修整祖祠缺乏资金,以400元的价格,卖掉了此处山场○19。之后,会馆便由华山村民独自修建、管理。移民进入西南边疆地区并非易事,华山村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开辟华山商品市场,力求使“凡客居此地者,当知沾会馆之光”。这显示了他们的自强与自信。

华山村粤东会馆建立的时间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华山村粤东会馆碑约》在论及山场原有税费责任时强调,因咸丰事乱遗失的契据,“如有历年欠税未纳,仍归陶姓理清”。由此推断,咸丰前会馆应已存在。采访当地民众,都说其建立的时间约为乾隆时期○20。会馆为三进式,砖、石、木结构,包括前厅、正堂、后殿。在前厅、正堂和后殿之间有两个天井。两旁为厢房。总面积约为580平米。正堂有阁楼,既可住人,也可存货。前厅对面有雨亭,雨亭前是戏台。构成要素比平乐县城和榕津街的粤东会馆复杂,只是建筑技术及质量不如前者。前厅已经被毁,只剩下两侧的墙。这样,就使雨亭与正堂之间出现了断裂,会馆的整体美观从而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戏台由于长期不用,现已被改建成民房。后殿(天后宫)由于敬奉妈祖,民众却是将其保护得很好○21。

华山粤东会馆是广东移民自发修建的,华山街也是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形成的。这反映了移民发展商业的需求,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代边疆开发的成效。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会馆的建立和商业街的形成应是一个奇迹。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也算是一个奇迹。这只能理解为民间力量在其中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平乐县商业会馆利用现况评析

会馆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其保护及开发利用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考量着政府和民众的智慧。

近年来,平乐县的商业会馆经过修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这方面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利用状况却不尽人意。调查中发现,尽管政府和民众都希望把会馆作为旅游的一个景点,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和协调,旅游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自然和人文环境优越的榕津,参观的游客较多。至于平乐县城的粤东会馆和华山村粤东会馆,周围没有吸引人的自然风光,因此,参观的人数很少。当然,每当节庆日尤其是“妈祖诞辰之日”(农历3月23日),大量民众都会自发地到会馆祭拜,同时也会慷慨地捐款,例如,2010年春节,大量来自广东的游客到华山粤东会馆祭拜妈祖并捐款,最多的500元,最少的10元○22。榕津每年都举办“妈祖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如今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品牌○23。但是这种时光毕竟短暂,一旦节庆活动结束,不景气的旅游状况依然如旧。

通过调查发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并与其他社会资源组合使用,使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将会馆资源与旅游黄金路线对接

桂林的旅游业十分发达,旅游类型多样化。平乐县的几个商业会馆都位于公路交通线旁,只要与桂林的黄金旅游线适当对接,就能使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首先从榕津会馆资源的对接入手,逐渐形成品牌后,再向县城粤东会馆和华山粤东会馆延伸。了解地方风情,体验民族文化,领略自然美景是许多旅游者的目的,会馆及其周边环境具有这些因素,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而要有效实现与黄金旅游线的对接,就需要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强研发,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会馆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也需要解放思想,用开放的理念、程序和方法来处理会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要防止固步自封,阻碍或限制开发,造成会馆资源的闲置,也要防止无序或过度开发,造成会馆资源的毁坏和浪费。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政府和民众都有较强的开发意识和动力,只要加强沟通、合作,科学规划,务实操作,会馆资源与桂林黄金旅游线对接,扩大旅游业空间,提升旅游业水平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进一步强化特色旅游项目

我们应该以会馆所宣扬的信仰为载体,促使“庙会经济”繁荣。平乐、榕津等地有“庙会经济”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而妈祖信仰在平乐县城和华山农村也同样流行。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庙会经济”的经验,本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则,深入挖掘妈祖文化节的内涵,并引导与之密切相关的经济组织和文化团体积极介入,各尽其能,使“庙会”成为文化产业链条的一环。这样,就能不断扩大榕津妈祖节的社会影响,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用延伸的方式,把“庙会经济”的产业链条不断加长○24,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打造商业文化步行街

根据商业会馆大都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状况,以满足游客的购物及休闲需求为目的,有选择地打造出一条商业文化步行街,使会馆资源成为步行街一个标志性符号。平乐县城老街和张家镇榕津古街都具备建设商业文化步行街的基本条件,只要政府和民众精心谋划,多方筹措资金和挖掘文化素材,将会馆资源与其他资源组合起来,则商业步行街不仅能改变城乡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还能提高平乐县的历史文化地位,增强综合竞争力。

(四)设立商业会馆博物馆

在整体表现西南边疆地区商业文明的同时,通过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间,有侧重地表现不同的主题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如今,不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博物馆或特色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功能不是单一而是综合性的,形态不是完全物化的,也包括一些活化的因素,如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的活动场景等。往往以某一民族活动地域或文化圈为基本范围,而不限制在一个空间很有限的建筑里。平乐县城的粤东会馆是广西最早建立的商业会馆之一,榕津粤东会馆是广西自然与人文环境高度契合,最具魅力的会馆之一,华山粤东会馆是由村民自发建立的少有的村中会馆之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元素,非常有助于博物馆的建设。因此,通过政府或民间团体、组织,向有关部门申请建立广西第一个“民间商业文化博物馆联盟”,或“民间商业生态博物馆”是十分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要理念先进,运作方法科学,这种新型的博物馆一定会成为新的地方文化产业源。

注释:

①现代《平乐县志》在论及会馆基本结构时没有提及厢房,其实厢房应为会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馆的厢房通侧门,平时是货物的通道,也是存货的场所,作用不容忽略。

②张炳强.平乐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639;7;64;64—65;47;46-47.

③平乐县城粤东会馆《重修会馆并戏台碑记》。该碑立于会馆内,碑高约1.2米,宽约0.8米,楷书。2007年8月笔者调查时拍摄。数码照片现存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资料室。

④平乐县城粤东会馆雍正三年(1725)《重建粤东会馆碑记》。该碑立于会馆内,宽约1.1米,高0.8约米,楷书。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师生2006年10月调查时拍摄,数码照片现存该所资料室。

⑤笔者2010年8月8日在会馆采访阳金刚老人所言。另据实地调查,会馆右厢房现在的建筑与左厢房明显不同。

⑥古代,凡是有会馆的地方通常都会有戏台,这是基本的商业规律。平乐县城也不例外。

⑦笔者2010年8月8日在平乐县城老街采访居民所言。

⑧据广西地方志资料统计。统计的基本原则是有文献记载或有实物证明。实际数量应更多。

⑨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第53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另见光绪《平乐县志》。

⑩平乐县张家镇榕津街粤东会馆《重建粤东会馆碑序》。该碑现立于会馆内,高约1.2米,宽约0.8米,楷书。数码照片现存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捐款数量据刻于碑名录计算。

(11)平乐县张家镇榕津街乾隆五十八年(1793)《新建石路碑记》。该碑记立于榕津码头与街道对接处右侧,高约1米,宽0.8米,楷书。现半截埋于地下。数码照片现存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资料室。

(12)平乐县张家镇榕津街粤东会馆嘉庆十一年(1806)《鼎建戏台碑记》。碑高约1.2米,宽约0.8米,楷书。引文中“□”为字迹不清,无法识别。数码照片现存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资料室。

(13)榕津街湖南会馆的建立时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石柱是房屋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榕津街的粤东会馆保存较好,半截石柱不可能与之有关。榕津的湖南会馆既然被毁,则石柱断为半截的可能性很大。故刻有“道光庚寅”字样的石柱应为其遗存之物。从位置上看,湖南会馆距离戏台仅几十米,断裂后的石柱自然容易移至此。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湘商与粤商开发本地市场中的时间及其作用。

(14)笔者调查时根据街道两旁建筑物的时代特征及建筑水平进行分析统计后所得到的大致结果。

(15)平乐县张家镇榕津街《重修粤东会馆碑序》。该碑立于粤东会馆内,高约1.2米。宽约0.8米,楷书。2006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师生调查时拍摄,数码照片现存该所资料室。

(16)《广西平乐县张家镇榕津村廖氏》,http://961387376yeahent.blog.163.com

(17)2010年8月8 日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师生到此调查时根据采访记录整理。负责看守会馆的易姓老人1946年出生,他分别用本地话和广东话为我们介绍该会馆及其家族历史。

(18)平乐县同安镇华山村《华山村粤东会馆碑约》。该碑现立于会馆内,高约1.3米。宽1米。楷书。目前已断裂。引文中“□”为字迹不清,无法识别。2010年8月8日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师生调查时拍摄,数码照片现存该所资料室。

(19)卖地契约显示,陶姓先祖明代对此地已拥有所有权。这从一个方面证明外来移民明代已进入广西从事经济开发。见《华山村粤东会馆碑约》。

(20)笔者2010年8月8日采访华山村老街居民所言。

(12)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生师生2010年8月8日拍摄了该会馆全景及各部位的照片,现存该所资料室。

(22)2010年春节期间为华山村粤东会馆捐款的人数,据是年8月仍贴在门口的三张公告统计,约有160余人,均为广东人。实际数字应更多,因为有些纸质公告已被毁。

(32)中国乡村度假合作社《:中国平乐县榕津村》,http://www.xc515.com.cn

(24)目前许多地方的节庆活动经验可资借鉴,如广西兴安县的“米粉节”带动的产业就越来越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显著。

Investigation of Commercial H all in Pingle Guangxi

Tang Ling
(Lijang Colleg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6)

The Yuedong Hall in Pingle was one of the commercial halls built earliest.The humanities of Rongjing Yuedong Hal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were intimately allied,so it wasone of the most charming.The Huashancun Hall in Tongan Town was built by the villagers spontaneously.Their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is unusual.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not only protect the historical heritage,but also develop it scientifically,thus getting it to function in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commercial hall;Pingle county;historical value;development

K85

A

1673-8861(2010)04-0030-06

2010-09-10

唐凌(1955-),男,广西灵川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广西近现代史。

“人文强桂工程”课题“清代以来中越边区经济开发及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政府与民间力量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桂科软05111010号)。

猜你喜欢

粤东会馆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一岩九饮会馆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山西古戏台掠影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