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系列研究之一

2010-08-15张百顺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标尺贫富差距

张百顺

(贺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 贺州 542800)

试论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系列研究之一

张百顺

(贺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 贺州 542800)

判定社会进步的标尺是指衡量社会进步与否或良性发展与否的标准。它主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否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是否适应、贫富差别是在不断扩大还是缩小、社会和谐程度是不断提高还是不断下降等五项原则。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本质、内容、发展趋势、要求以及规律。

判定;社会进步标尺;主要原则

判定社会进步的标尺是指衡量社会进步与否或良性发展与否的标准。社会进步与任何事物一样,也同样要遵循一系列原则。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法则,直接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本质、内容、发展趋势、要求及其规律,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否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是否适应、贫富差别是在不断扩大还是缩小、社会和谐程度是不断提高还是不断下降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否适应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唯物史观的第一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否适应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在正确阐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创立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1]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最主要地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或者落后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抑制人类社会迈进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就是说,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和那些现存的生产关系不适应,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引发社会革命。当旧的生产关系被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样便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由一种社会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遵循这一规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建国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关系的转变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事与愿违,不仅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且人民生活困苦,社会进步迟滞不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进步驶入了快车道。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或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否适应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是否适应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总和和结构,就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两者的发展是否适应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及其发展。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一旦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迟早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滞社会进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本适应,在他们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社会形态不断更新,由此推进社会不断进步。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遵循了这一客观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胜利;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我们的事业就遭受失败与挫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遵循这一客观规律的结果。反之,违背这一客观规律,会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因此,两者的发展是否适应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三、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是否适应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保持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经济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求社会发展只有适应自然发展,人的发展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社会进步才能真正得以彰显。因此,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是否适应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认为只要借助于科技理性的力量,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科学技术,就能不断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实现发展经济的目的,并企图通过这一发展范式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日臻完善、进步的社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科技的力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实行福利政策,缓解阶级矛盾,推进社会发展。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却是以经济、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为其主要目的,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方面的矛盾日益显现和突出,资产阶级追求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自然发展,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重重困境,使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这使人们认识到,把单纯的经济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唯一标尺的做法,经济虽然上去了,社会发展了,但是自然环境却遭受了破坏,影响了自然发展,威胁了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进步更是无从谈起。

历史上,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促进社会发展,却破坏了自然发展,影响社会进步的实例不胜枚举。18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就造就了闻名于世的“雾都”之称的伦敦。据记载,1873年,伦敦因“杀人烟雾”造成268人死于支气管炎。时隔近20年后,英国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取得了惊人成就,但又有1000多人为之丧命。在伦敦有史可查的“烟雾事件”就高达12起以上,最为严重的是1952年12月,短短四天的时间,就有4000多人死亡,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去。当时全球诸如此类的大气污染,环境破坏造成死亡的事件俯首皆拾。比如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洛杉矶的光化学事件等。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严重地不适应,人类的生存遭遇极大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在追求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全球气候反常,海洋水平面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生态危机之中,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重走了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陷入了昔日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忽视自然发展所带来的困境之中。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自然环境的污染,而且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严重破坏。据统计,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中国70%的河流与湖泊受到污染,有一半的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2]。2007年5月底至6月初,江苏无锡享誉中外的太湖,由于近年来太湖两岸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致使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质量严重不达标,水色发绿,发臭,无法饮用,人们只能靠买纯净水艰难度日,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恐慌。经济虽然发展了,人类却失去了可以呼吸的清新空气、可以饮用的洁净水源,那么社会发展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要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判定一个社会是否取得了进步,我们不能只看社会发展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关注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是否适应,只有社会发展了,自然也发展了,人们才能在舒适、安全的大自然中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是否适应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四、贫富差别是在不断扩大还是缩小

公平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贫富差距的大小是人类社会公平与否的晴雨表,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进步。适度的贫富差距有利于鼓励先进,提高效率,促进社会进步,但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就会给社会进步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贫富差距的大小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合理的贫富差距促使人们勤劳致富,提高效率,以推进社会进步。但是,贫富差距必须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度”上,否则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给社会进步埋下隐患。20世纪末,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引起了社会的不安与动荡,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健康正常的发展。

据我国信息中心经济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24扩大到2005年的0.5,一路攀升,仅20年就翻了一番。而最新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飙升到0.65,不仅超过了贫富差距的黄色“警戒线”,而且高居亚洲各国榜首,这表明我国居民收入由世界上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几乎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3]。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首先,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有些人因腐败和非法致富,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部分越来越大,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农民增收缓慢以及成千上万的下岗工人利益下降,使他们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恶化,影响社会进步。其次,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安定。社会分配不公,导致财产型犯罪倍速增加,形成潜在的反社会力量。另外,富人为富不仁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部分官员腐败引发人们的“仇官”心态,这些偏激心理在现实的贫富差距面前被放大,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第三,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投资、出口、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尽管我国早就采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但由于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其效果不甚明显。因社会分配不公,人们对扩大的收入差距愤愤不平,严重地挫伤了人们生产积极性,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最后,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贫富差距太大,导致两极分化,就会给社会带来动荡,使执政党失去人心、甚至丧失政权。古今中外,因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使执政党失去民心,丢掉政权,引发社会动荡的例子比比皆是。

贫富差距是在扩大还是缩小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才能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因此,贫富差距是在扩大还是缩小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五、社会和谐是不断提高还是不断下降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不断提高还是不断下降,是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主要原则。

社会和谐是一个综合系统,包含着许多子系统。早在古罗马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和哲学家西塞罗针对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动荡局势,认为社会公正思想、社会美德思想、法治思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和谐社会应该具备的主要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健全的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起点。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人们和谐相处提供制度保障。没有现代的民主和法制制度作为基础,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公平正义是民主法治的必然结果。民主能够确保社会公众的参与权,维护法律、政策和社会规则制定的公平,健全的司法体系能够保护公众的权益,维护社会正义。反之,民主的缺失与法治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对公平正义的侵害,造成社会不和谐。缺乏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也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没有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没有发展的内在活力。社会权利不公平,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只能激发社会矛盾,挫伤公众的积极性,妨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健全民主法治,有效维护个人权利,注重解决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诸如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各项权益,必将有利于实现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人们诚信友爱,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反之,没有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没有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建设就难以进行,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基础,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也难以真正落实。

总之,判定社会进步标尺的五项基本原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社会进步的本质及其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相适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社会发展还必须与自然发展相适应,否则,人类就会失去共同生活的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里,还应该追求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下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42.

[2]刘东.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科学发展观[J].理论前沿,2009(3):17.

[3]闫春娥.关于我国贫富差距的理性分析[J].晋阳学刊,2009(5):127.

On Main Principles of the Rod That Determines Social Progress: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termining Social Progress(1)

Zhang Baishun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China 542800)

The rod that determines social progress refers to the standard which measures whether the society makes progress and virtuous development or not.It mainly abides by five main principles as follows: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adapting to that of production relationsor not;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base is adapting to that of super structure or not;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adapting to that of the nature or not;whether rich-poor gap is wideningor narrowing;whether the level of social harmony is rising or falling constantly,etc.They affect and promote each other,reflecting the essence,content,trends,requirements and law of social progress directly.

determination;the rod of determining social progress;main principles

A8

A

1673-8861(2010)04-0007-04

2010-07-15

张百顺(1968-),男,湖北潜江人,贺州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项目编号:08B KS012)。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标尺贫富差距
如何立起廉洁自律硬标尺?
学好党章,立好“四个标尺”
“李云龙式”干部如何发现,怎样用好——这也是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标尺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价格调整的几把“标尺”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报告
资本占有量差异、收入机会不平等与财产性收入增长——基于扩大贫富差距的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