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2010-08-15顾胜贤饶莹心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理工学院毕业生大学生

顾胜贤,饶莹心

(常熟理工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新形势下,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是高校就业工作者的责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在裁员或不进新人。这一增一减导致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引起了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如优惠的创业贷款措施,继续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预征兵政策,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急速冲击

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金融行业所受到的就业冲击是最直接也最严重的,其他与国际金融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由于经济的衰退,西方发达国家进口需求降低,从而导致了我国外贸行业的萎缩并引发就业需求大幅下降。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很大。对企业来说,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就必须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从而导致企业对新增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降低了增量就业。由于金融行业、外贸行业、进出口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减少了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大学毕业生也就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二)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远远滞后于社会需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课程设置欠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注重概念和原理的灌输,忽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高校使用的教材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僵硬而又功利的专业设置。一方面专业设置不能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合理调整,另一方面有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前沿专业”,忽略了这些专业本身的市场价值,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失业”这一尴尬现象的产生。

(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近年来招聘单位反馈的情况看,目前大学生存在专业素质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匮乏,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二是与他人交流与沟通的意识不强,团队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严重;三是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要求担任重要职位,而不愿意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四是就业常识匮乏,在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毫无了解时就签订了工作协议,到岗后又怨天尤人,一心只想着“跳槽”;五是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欠合理

一是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更多的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东部沿海城市、发达城市,而不愿去那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和偏远地区。二是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不少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局限在党政机关、大型国企,很少考虑去发展空间大、待遇好的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三是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许多大学生非常注重岗位是“白领”还是“蓝领”,存在盲目攀高的现象;四是在就业工资水平的定位上,过高的工资期望值使许多毕业生与各种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三、常熟理工学院就业服务措施与实践

(一)“248培养计划”

所谓“248培养计划”,就是依据管理学中的“二八法则”,以某个学院为试点,在全院学生中选出200‰的学生为第一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40‰的优秀学生为第二批培养对象,由辅导员、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博士、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学业、生活、技能、心理等方面的专门指导;最后,学院领导从40‰的学生中再筛选出8‰的优秀学生为第三批培养对象,由教授、资深副教授、博士担任导师进行对口培养。“248培养计划”是常熟理工学院育人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探索,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它根据不同学生自身的特点,分类进行指导和培养。“248培养计划”的实施,旨在落实学校的办学思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

实施“248培养计划”,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便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除此以外,还能鼓励在校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注重实践,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大学毕业生在今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校企互动:光伏产业落户常熟理工学院

2009年5月,美国上市公司CSI在华全资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与常熟理工学院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创建“阿特斯太阳能光伏科技学院”,共同促进常熟地区光伏产业的发展。

光伏产业在常熟理工学院落户,标志着常熟理工学院在校企互动合作上更进了一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走在国内同类高校的前列,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创造庞大的内需市场,增加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三)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常熟理工学院已与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关系:2006年,与南安普顿大学正式签约合作举办中英艺术设计“2+2”项目;同年,与印度NIIT(安艾艾迪信息技术学院)整体签署了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协议,计划通过合作形式培养本科层次的复合型软件人才;2007年,正式加入“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该项目旨在通过合作推进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至今常熟理工学院已有八名学生赴美交流学习;2009年,分别与德国哈安尔特应用技术大学、韩国蔚山大学进行了“2+2”双学位项目的合作……

通过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和国外的优质师资力量,在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实践,毕业生海外实习、就业和留学深造渠道得到了拓展,就业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广。

(四)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针对目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情况,常熟理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将从2010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包括专业介绍、就业前景、职业规划,该课程的开设可以改变就业观念,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学生提供心理测定和求职咨询服务,从观念、心理、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做好准备,以应对职业的挑战。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索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同时结合常熟理工学院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服务措施,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大学毕业生要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合理定位,顺势而为,把顺利就业作为第一要务。

(一)政府部门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要明确自身在大学生就业中所担当的重要责任。首先要继续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降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增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其次要继续推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如扩大高校学生应征入伍的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推进“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措施;再次,政府还要在市场的配合下,出台各类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二)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时优化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此,高校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招生规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降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比率;二是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育人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是要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在择业过程中,每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高校要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政策讲座、求职经验交流、企业文化宣讲会等形式,端正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要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先在社会上站住脚,认真工作,踏实做人,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先工作,后工资”的观念,客观评价自己,降低求职姿态,适当放低薪金要求;树立“重事业,轻地域”的观念,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环境艰苦的岗位上脱颖而出。

(四)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调查表明,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素质和技能才能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有些学生只重视对课程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求职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往往出现急躁焦虑、缺乏自信、患得患失等心理障碍,因此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强择业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再次,要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自主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市场。

(五)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实行互动式办学。首先,企业要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及就业等各个环节,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前景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决策参考,确保高校毕业生“产销”对路,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其次,要建立高校教师的双向流动制度。高校要定期吸纳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到学校任教,将第一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企业也要吸收高校骨干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相互学习,并将先进的技术、文化和理念带回高校,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协调发展。再次,要鼓励企业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企业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既可为大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可考核参与项目的学生,从中挑选优秀毕业生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理性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制定科学的对策。同时我们应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高校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1]中国大学生创业网.中国历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EB/OL].(2009-12-21)[2010-06-11].http://www.studentboss.com/html/news/2009-12-21/44893.htm.

[2]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611万就业形势严峻[EB/OL].(2009-03-10)[2010-06-13].http://www.chsi.com.cn/lh/jy/200903/20090310/ 18840800.html.

[3]舒永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4).

[4]贾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透视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5]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6]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7]孙宏.大众化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理工学院毕业生大学生
江苏理工学院
伤心的毕业生
常熟理工学院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理工学院简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